普宁古八景之培风宝塔
培风塔,位于广东普宁旧县治洪阳城外东北侧的后坑村,是普宁古八景之一,号培风宝塔。因旧时建塔之处属乌犁村地,故往来民众又俗称其为乌犁塔,塔下所在后又得地名称塔脚,更还衍伸有塔脚中学等。现为广东文保单位。据《普宁县志》记,清乾隆七年,县令萧麟趾倡建此塔,时有洪阳方氏家族先贤方士第、方苍壁等主司其事,在壬戍之秋动工,历时五个月于乾隆八年春(1743)竣工。民间流传,培风塔是风水塔,是为镇住洪阳城外一带地牛而建,另在堪舆上讲,其又为先贤为洪阳城所造所配套之文笔。
据前人测量数据,普宁的培风塔通高有36米,其上下共七层,平面系八角形,是砖土混合结构,塔身则是三合土夯筑而成。后者历来被专家学者赞叹是为国内诸塔中所罕见。塔基边长9.8米,塔座高1.65米,筑九级台阶而上座台,塔座上下有栏杆,栏杆望柱上立有石雁、石狮。塔座仅辟一门入塔腔,塔门向西,拱顶,门框刻:七级高擎雄插汉,千峰环拱壮抉与。
据资料介绍,1959年重修时,门额曾误刻为培峰塔,后再修则做纠正。
石门框上阴刻门联:七级高擎雄插汉 ,千峰环拱壮扶与。
塔内各层空心,首层墙厚2.55 米,每面边长1.5米,塔身逐层依次缩小至最高第七层,每面边长仅0.71米。塔腔有内转石阶可登上各层,内转石阶共120级。第一二层以上每层开四个门窗,相邻上下层四门窗交错。塔檐以红砖叠造出檐。最高第七层塔腔内置有藻井,外有走廊,走廊上每个角有一石柱,柱上以瓦和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纹。塔顶有大葫芦及其三轮仰莲承托一个千余斤重的生铁铸小葫芦。塔身第一层下外围边长3.9 米,周边长31.2 米,塔身高31.7 米。
塔顶一千一百八十斤重的生铁小葫芦。
按资料记载,培风塔下原来是建有文昌祠的,不过后来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在培风塔的多次重修过程中,也未见有进行恢复,大概是被遗忘了的古建筑了。
新建培风塔记 | 萧麟趾
塔,或起于瞿昙氏藏舍利子之说,君子因略不具论。然以余观燕赵吴越之墟,人文杰出。其郊坰多有塔,凌霄汉而吸沆瀣。询之皆为其地兆人文,盖本诸相阴阳而以人力培地运者。顷筮仕入潮,见潮之属邑亦往往有之。胜国时,太守郭公子章、揭阳尹冯公元飙治绩皆龚黄卓鲁,流亚而俱注意建塔,载在郡乘。冯公造涵元塔,甫就绪即迁去,犹拳拳以属其后之人。塔固能为灵于风土,古良吏所以留心也。
普之为县,分于潮,治在万山之中,其四垂峰峦耸矗,若屏若扆,奇丽不下于他邑。乃二百年来人文阏塞,犹未能与他邑埒。形家谓东北一隅巽地,风吹弗障弗固,无以融结秀气,是用鲜炳蔚观。客有怂恿余者:天下不朽事必待非常人。自普建置以迄于今,佥谓此地宜有塔,而卒如道傍议,前邑侯蓝公几欲举行矣,以摄篆棉阳中辍,天其留以待明府乎。余为逊谢者久之,既而矜裾环请,众庶同声,余亦不得诿为异人任。爰出清俸,徵义助,辨方正位,鸠工庀材。择于绅士之廉而能者为植,则有方君士第总诸工之会计,以稽其出入,料材物,察勤惰,夙夜在公。而方君苍璧、张君开茂等辅之,以蒇厥事。以故财无或漏卮,工不烦鼛鼓。经始于壬戌季秋,费镪一千有奇,阅五月告竣。嶻如嶪如壮,南维气色,焕然发震旦之光。
既落成,余命之曰培风塔,盖取蒙庄鹏飞待积之义也。吾知塔成而后风雨和会,元气滃郁,普人士必有应运而兴,抟扶摇而上者。余拭目俟之矣。诸绅士语余:前郭公、冯公皆由筑塔后并历清华,为时名卿。斯塔之兴,将无为公峻擢左券。此盖欣顾之辞,余何敢当。余惟知饬吾吏治而已,爰述其颠末而为之记。
时乾隆八年癸亥春也,诸有事于此役者,例得并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培风塔(资料图)↓
摄影\文字整理:安静声音、张野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忘时堂、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