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
新石器时代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早已名声在外,到宁波还是要找时间去一趟的。从宁波火车站乘公交301路到天下玉苑,换乘余姚515路,在河姆渡遗址下车。下车后就能看到遗址的牌坊,顺着小路进去,约走五百米到姚江边。哪里有渡船码头,只有一条铁皮小船,江对岸就是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
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榫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
遗址展示区,是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杆栏式木构建筑遗迹。从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来看,当时的建筑形式为埋桩架板、抬高地面的杆栏式长屋。共出土木构件总数在数千件以上,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木板等。当时的建筑基础,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说明居住面是悬空的。出土的厚木板为地板,地板与桩木之间有木梁为支架。还出土了数十种带榫卯的建筑构件,反映了榫卯技术有当时已普遍应用。
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口水井,由桩木分内外两部分组成。外围是一圈圆形栅栏桩,推测是当时井亭的支护结构。内圈有一圆形浅坑,在坑底中央有一方坑(井),壁四周密布排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井实例之一。水井的发明只有在定居生活开始才成为可能,它证明了河姆渡时期的人已开始讲究饮水卫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由江总写馆名,位于遗址现场展示区西侧,内设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河姆渡遗址的四个文化堆积层示意。
麦穗纹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