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 | 盘根功·动功(行桩)

动功(行桩)


1.第一式∶气归丹田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寸)远,拳心朝下;两肘向外开劲,两肩向下沉劲,两膊成半圆形,含胸拔背,顶头竖项;头向左转约30°~45°,二目平视。这种姿势叫做鸡腿、龙身、猴背、熊房(图1)。


上身及双膊保持不动,双脚沿半径约一米的圆圈向左行走。两脚各走一条线,走圈不可过大。走步时,左脚外摆,肾经之脉气牵动;
右脚向内扣,膀胱经之脉气流行。步不要大,
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宜。双膝仍要保持屈山,后腿膝盖距前腿弯不超过6厘米(2寸)。来自“武宗”公众号·走步用形意拳的瞠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1.5厘米(半寸)。迈步时,前腿瞠,如行泥地、后脚蹬,脚掌内侧用力,牵动肝经、脾经,取《内经》'肝脾之气宜升'之意。前脚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着地。脚走双线,走步不要快。全凭双脚、双膝用力。仍用胁呼吸法,提脚为吸,落脚为呼,吸无意,呼有意。所走圈数多少不限。


回身时,上身及两膊均不动。右脚努力向里扣,身向左转,左脚提起置右踝骨旁,磨胫,脚底距地面约1.5厘米(半寸许),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处,再进右脚;即变左脚在外,右脚在里,右脚摆,左脚扣,全身向右转圈行走。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之配合,皆同前,惟方向左右相反。

2.第二式∶落地三盘


两腿站的姿势与前式相问,仍要保持鸡腿、龙身、熊膀、猴背。两手内外劳宫相对,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内,右掌在外,站好后,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肩要沉劲,肘要向外开劲,两膊要撑圆,含胸拔背,眼看左前方(图2)。

上身上肢不动,高度不变,沿圆弧路线向左行走。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动作,同第一式。


两臂之圆撑下按,十指张开,掌心

空涵,则手三阴三阳之脉气全被牵动。
含胸,拔背,竖项,则任、督二脉沟通,于是随步履之起落行进,气乃走'五气朝元'的路线,阴升、阳降,鼓荡开合,周流不息,久之则精、气、神饱满、得意、气、力合一之妙。


3.第三式∶天王托塔(虎托式)


两腿站法及两手放置仍如第二式。两小臂外旋至掌心向上,自脐下向上托起,到胸前时,即向左、右前方水平伸出。两手相距约7分米~8分米,掌心向上,高与肩平,十指分开,掌心内涵,虎口撑圆,沉肩坠肘;两肘向内合劲,腋下大筋要极力向下拉劲;顶头竖项,拔背涵胸∶头微向左转,目视左前方(图3)。

式定后,先沿弧圈向左行走,圈数不计;再回身沿弧圈向右行走,圈数不计。其步法、呼吸、回身动作仍与第一式同。


此式虽仍是牵动手三阴三阳之脉气,而对心包经之脉气牵动最多。每换一步,内气自涌泉直上达于劳宫,使心肾相交,得水火既济之功。


4.第四式∶推山入海(虎撑式)


起式站法同第二式。双手握拳,小臂外旋至拳心朝上,自胸前上钻到高与口平,腰向左转约45°;同时,小臂内旋,两拳变掌,一齐向前推出。·来自“武宗”公众号·式成时,掌心朝前,十指分开,虎撑圆,两手食指尖相距约9厘米(三寸许),两虎口相对;肘虽开而向下垂劲,头顶,项竖,拔背,涵胸,两肩向前松劲,两手心向回缩劲,两眼平视左前方(图4)。


上身与上肢不动,沿圆弧向左行走。步法、身法、呼吸仍与第一式同,圈数多少不限。落脚时,呼气,气沉涌泉,有入地三尺之感。与落脚的同时,两肩向前松劲,两掌向前塌劲。一步一息、一松一塌,要配合好。松劲时,胳膊不要向前伸,只是以意领气贯入掌指,由夹脊发力,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这就是在意识引导下的定式松紧活动,是内家拳练大力之法门。


回身时,两手似鹰爪向下抓回,握拳置于脐下;同时,右脚尖极力向里扣,身向左转180°,左脚提起置于右踝骨侧,脚掌离地约3厘米(一寸),磨胫。稍停,即将左脚迈出,落于右脚前约一脚半之远;来自“武宗”公众号·与落脚的同时,两拳自胸前上钻至高与口平,再变掌向右前方推出,与起式时动作相同,惟方向左右相反。然后沿圆弧向右行走,圈数不限。


此式不仅手足之阴阳得到调整,气血畅通,而且脊背足太阳经连同督脉皆获得通调之功。


5.第五式∶鼍龙浮水(三圆式)

起式仍同第二式。两手握成鼍形掌(食指稍向回勾,与大拇指成蟹钳状,虎口撑圆,其余三指一齐屈回),左掌沿右胸前向上钻起,高与肩齐,掌心向左;右掌置左肘下,掌心向上;随即腰向左转45°,与转腰的同时,左掌连翻带拧向左前方撑出,左肘屈曲,左膊成半圆形,掌心朝外,左肘与乳中穴同高,小臂水平,大膊斜向下;右掌于左掌拧翻的同时,亦翻到掌心向下,仍置左肘内下方,两眼自左小臂上边平视左前方(图5)。


用劲仍是顶头,竖项,拔背,涵胸,
肩向前松,肘向下坠。上肢与上身不动,沿圆弧向左行走,圈数不限。落步为呼,气向下沉,背向前催,肩向前松。小臂、手腕、掌指,似松而紧,一步一换劲,变换不已。


换式时,右脚极力向回扣,身向左转180°;左脚提起置于右脚踝骨旁,脚掌离地面约3厘米(寸许),磨胫;右掌自左臂里上钻至左肩上,掌心朝右;左掌翻至掌心朝上,置于右肘下;·来自“武宗”公众号·左脚向前迈出,与右脚相距一脚半远之处落地;与落脚的同时,身向右转约45°,右小臂内旋,向右拥出,翻至右掌心向外,右肘高与乳中穴同,右臂成半圆形;左掌亦同时翻至掌心朝下,置于右肘内下;肩松、背圆,目视右前方。一切与左式相同,惟方向左右相反。出右足,沿圆弧向右行走,步法、用劲同前,圈数不限。


此式要背圆、臂圆、虎口圆,故名三圈。向外拥之劲更要圆而富于弹性,周身活而不僵,以腰胯之旋转带动全身,发挥大小周天之作用。两手意在拇指、食指,使肺经与大肠经格外通畅。换式翻掌时,用劲在掌外缘与小指,肘虽抬起而向下坠劲,乃得使脾经之气自双腿内侧上行会心经直贯于少冲。阴阳变幻,其味无穷。


6.第六式∶推窗望月


起式同第二式。两小臂外旋至掌心向上,右膊上抬,右小臂内旋,右掌边抬边翻,翻至掌心朝上,置于额前上方约6厘米(二寸许);同时,左小臂内旋,旋至左掌心朝外下方,置于脐下左前方3分米(七八寸)远处。两肩既要沉劲,又要向前扣,向里合。来自“武宗”公众号·两肘要向外撑劲,又要向下垂劲。十指分开,虎口撑圆,掌向外塌劲,掌心向回缩劲。身向左转约45°,目视左前方;头要顶,项要竖,下颌微微内收(图6)。


上身上肢不动,两足沿圆弧向左行走。步法、身法、呼吸,仍如第一式,圈数不限。落脚时呼气,气向下沉,五趾抓地。两膊根要松,梢要紧,劲向外吐。仍是以意为主,不是形动。随步之起落,气有升降变幻,劲有松紧吞吐,日久自能意、气、力三者合一,不论步法、身法如何进退变幻,气与神总能凝而不散。


换式时,仍是右脚尖极力向回扣,身向左转180°;左脚提起置右踝旁,磨胫,与前式回身法相同;同时,两小臂外旋,左掌向回,右掌下落,两臂交义,置于腹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两掌心均朝上;·来自“武宗”公众号·左脚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

一脚半之远;同时,左掌上翻,右掌向
右下前方塌出。一切均与前同,惟方向左右相反。然后上身上肢保持不动,两脚沿圆弧向右行走,圈数不限。


此式之两掌两臂,起落,翻转,圆撑,手三阴三阳互为转换,可使心经与心包经之脉络格外畅通,起到补心、定心之大用。


7.第七式∶象笏朝天


起式仍同前。两肘下沉,两掌掌心朝里,指尖向上,自下顺胸前往上穿至高与眼齐,距脸而约15厘米~20厘米远;顶头竖项,沉肩坠肘,二目平视(图7);

两脚沿圆弧向左行走。步法、呼吸,一如前式,圈数不限。换式回身,一切都与第一式相同。

8.第八式∶樵夫指路


起式仍如前式。左手掌心朝里,指尖朝上,顺胸前穿上至指尖与下颔等高,即旋小臂向左平伸出去,掌心向前,指尖向左,肘微屈约150°~170°,肩松开;右手同时置左肘下,指尖亦向左,掌心朝后,右肩要极力下沉,向前松劲,背要拔劲,上身与头向左转,眼看左手(图8)。

保持上身上肢不动,沿圆孤向左行走,圈数不限。步法、呼吸,仍同第二式。


换式回身时,右脚极力向里扣,身体向左转至圆弧的切线方向;左脚提起置于右脚踝骨旁,磨胫;同时,两掌收回,仍覆于丹田上,和起式时相同;然后左脚迈出,落到右脚前一脚半远之处。两手动作与起式时相同,惟方向左右相反;然后,出右脚,沿圈弧向右行步,圈数不限。


此式,气走五气朝元之路,举步为吸,一吸则气聚于丹田;落步为呼,一呼则气贯于四梢,阴升阳降,周流不息。头手四肢之气,同时并行不悖。一吞有鲸吸四海之意,一吐有利矢穿石之感。一收一放,汹涌澎湃,大有不可一世之概。


以上八个式子,可以单式反复操练,也可以合在一起成一个套路来操练,但无论何种练法,总要以意为主,以气为先。桩步要严格,姿势要正规,内气要和顺,步之起落与气之升降吞吐要一致。肌肉之一松一紧、劲路之一收一放都要用意来操纵。梢节虽有松紧交替,而肩、背、腰、胯一定要松不要紧。气要沉得下,精神要提得起。切切谨记莫忘!

(0)

相关推荐

  • 八极拳·单练动作(一·6~10)

    以武学打开世界 六.转身搂手拳击裆 1.以右脚尖为轴,脚跟外扭,向左转体变成斜方向,重心后坐,右腿屈膝半蹲s左脚收回,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左拳变掌,随体转向左搂手至左前方,臂微屈,立掌,手心向前 ...

  • 形意拳盘根功·动功(行桩)

    动功(行桩)
 1.第一式∶气归丹田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 ...

  •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动功(行桩) 1.第一式∶气归丹田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寸) ...

  • 形意拳 | 盘根功·静功

    身心性 修身智慧,修心智慧,投资智慧 公众号 盘根,又名'盘根气功',足按照<内功经>和<纳卦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练气的一种功法,为形意拳内练的重要功法之一. 盘根功,又分静功 ...

  •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 ...

  • 宋氏形意拳盘根功

    盘根功是宋世荣先生在数十年实践中,融汇内功纳卦.易筋.洗髓等,创编完成的一项养气健身和武术行桩的功法.该功法老幼皆宜,是行之有效的锻炼手段.它运动量小,没有高难度动作,易学易练,容易掌握. △宋世荣先 ...

  • 【武学文库】 形意拳桩功与行功

    我叫马元基,是形意拳河北派传人李存义的门生马玉堂之子.我自幼随父在家学习形意拳,掌握了形意拳的各种功法及要领,同时还练习了八卦.太极拳及各种器械,随后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男教授班,半年后在国术馆执教. ...

  • 形意拳桩功与行功

    太极拳真传 传承国粹,发扬国术,承前启后,知行合一!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叫马元基,是形意拳河北派传人李存义的门生马玉堂之子.我自幼随父在家学习形意拳,掌握了形意拳的各种功法及要领,同时还练习了八 ...

  • 宋氏形意拳盘根行功

    细推盘根之义,亦是对底功之锻炼也.所不同者,定桩是在不动之式中养真气.固底盘.定格式,而盘根则是在进退变幻之中练内气.固底盘,是基本功的高级阶段. 练之日久,在走架与技击中,虽进退迅速轻便而不失其沉着 ...

  • 武当中和功之一——行势动功

    武当中和功之一——行势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