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强而个股弱背后的资金转型
声明:玉名只有两个公众号,一是“涨价信息监测”用于应用创立的“价格显露会暴涨实战系统”;二是“解套课堂”,提供解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任何Q群或微信群,倡导独立思考,永远别想不劳而获,投资只能靠自己,
好运由此开启
股民近几年越发明显感受到了热点与资金炒作模式的改变,以前A股那种普涨、大锅饭式的热点模式很难出现了。甚至指数新高过程中,始终是个股涨少跌多的走势,股民感受不到广泛的赚钱效应,而是热点更多地集中于局部少数强势行业的走势。同时,市场中类似并购、重组、高送转等诸多以前诞生大牛股的模式,如今都在慢慢地失效,因此,很多投资者需要冷静下来,去思考市场这种热点模式更迭背后的因素。
指数强而个股弱背后的资金转型
近期投资者抱怨的是“指数在涨,创新高,大多数个股在跌”,称其为“股灾式牛市”。实际上,有一个数据值得思考,个人投资者在流通市值中的持股比例已从2003年的95.4%下降到2020年的51.8%。而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到了48%。也就是说,虽然股民还是一个广大的群体,但的感觉已经不能代表市场的整体情况了。
实际上,最近几年,机构投资者秉承“头部吃肉”,“以大为美”的原则,甄选少数品种的博弈,而非以前那种全面的市场机会了,这样个股两极分化就呈现出来了。机构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也是“美股化”的特征。如苹果和微软的权重加起来占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1.76%。2020年12月21日,特斯拉被纳入标普指数,权重占比为1.69%。所以,美股的十几年牛市,并不是全体个股的牛市,仅仅是少数大权重的牛市。
其实,历史上也有过机构扎堆股的收益超额现象,比如说,“煤飞色舞”,“金融、地产大象起舞”,“牛市旗手之证券板块”,“喝酒吃药”,“科技股讲故事”等,也都是类似现象的代表。但当时由于市场个股数量相对较小,机构投资者规模有限,所以并不是如今这么明显。往往也会有大部分个股普涨的行为,就会对此忽略了。而最近5年,即2015年资金杠杆牛市结束,2016年1月创纪录大跌之后,外资为首的一大批机构投资者逐步入市,提升规模,市场这种“少数个股牛市,大多数个股熊市”的走势就越发明显了。
“炒并购、炒高送转”模式的落幕
在A股发展阶段,有一个阶段,押宝重组、并购的模式是很多资金所热衷的。也的确有很大的赚钱效应,但最近几年,这种盈利模式正在消失。从并购数量和金额来看,2015年、2016年是最为集中的,2017年、2018年的收紧,以及2019年、2020年逐步消退,尤其是2020年完成并购重组交易合计114起,涉及金额5666.91亿元,均创历史新低;而2014年时,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27起和10874.4亿元。
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快速铺开,新兴产业逐渐淡出并购市场,很多企业不需要并购或借壳,自己上市更加容易和便捷。因此,2020年并购重组大多在化工、建筑、金融、有色等传统产业。而这些行业相比于新兴经济,本身就缺乏看点,除了一些龙头公司,大量中小公司的前景并不好。所以,最近几年,并购、重组等在市场炒作力度越来越差,同样逐渐消退的还有“高送转”题材炒作等因素,这是非常值得股民重视的。接下来,市场年度的热点的梳理,供大家研究市场热点更迭背后的规律。
以上各行业涨价信息,仅供参考,只分析到行业,从行业到个股,个股到操作,还有很多功课研究要做。因此,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郑重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