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4T【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

【1993-14】中国古代漆器

1993.10.20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4301.75万套

(4-1)T      20分新石器.朱漆木碗        (10658.75万枚)

(4-2)T      30分 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7570.25万枚)

(4-3)T      50分元.剔红紫萼圆盘          (5801.25万枚)

(4-4)T        1元清.菊瓣形朱漆盒          (4301.75万枚)

邮票规格:40×30毫米                           齿孔度数:12度

整张枚数:50枚(5×10)                          版别:胶印

设计者:王虎鸣                                     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漆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是我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品,在商周时期漆器的品种和工艺水平登上了高峰,战国时期更加鼎盛,明、清时代则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后,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表面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像陶瓷和丝绸一样,中国古代漆器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1993年10月20日,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新石器.朱漆木碗”。图案选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件朱漆木碗。这件漆器1978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自此开始了中国漆器,实际上也是世界漆器的历史。木碗呈椭圆形,口径为9.2-10.6厘米,底径为7.2-7.6厘米。碗壁比较厚,口及壁部虽已十分残破,但朱红色涂料尚存光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4-2)为“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图案选用了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件彩绘乐舞鸳鸯形盒。这件漆器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此盒形制非常精巧。整个造型为一只立雕的鸳鸯。为木质,空腹。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器背上有一个带钮木盖,可开盖注水,首颈与身体榫接,可以转动。盒身涂黑漆,以朱、金两色描绘羽纹,盒的腹部左侧绘有“钟磬作乐图”。此盒制作不晚于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是战国漆器中的代表作,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4-3)为“元.剔红紫萼圆盘”。图案选用了中国元代的一件剔红紫萼圆盘。圆盘直径为27厘米。此件剔红圆盘为传世之作。盘中刻一朵盛开的双瓣栀子花,旁刻四个含苞欲放的花蕾与穿插自如的枝叶。盘边雕朱漆卷曲的香草纹。盘底黑漆,有针刻行书“张成造”款。此盘现存故宫博物院。

 

剔红属雕漆工艺。所谓雕漆是指在原漆层的胎型上剔刻花纹的技法。它常以木或金属为胎,用漆分层涂堆,少则八、九十道,多则二百道。张成为元代雕漆名家,尤以剔红器最有名。

(4-4)为“清.菊瓣形朱漆盒”。图案选用了中国清代的一件菊瓣形朱漆盒。盒呈菊瓣形,为一件脱胎漆器。口径15.3厘米,高9厘米。漆面润亮,胎骨用丝绸及生漆制成,色泽红润如珊瑚,是清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足内髹黑光漆,刀刻填金篆书“乾隆年制”双行款及御制五言律诗一首。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4-1版票

4-2版票

4-3版票

4-4版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