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过度思虑和焦虑,是致病的根源,怎么才能不被它们消耗掉健康?

诸葛亮给儿子留下一封《诫子书》,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广为人知,意义非凡,也跟中医的理念不谋而合。

《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在外避开虚邪贼风,在内保持恬淡虚无,这个人就很难得病。

可见在古代,智者都在追求一种趋向“静”的境界。

但现在人很难静下来了,频繁的思虑和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思虑」严重了就是「过虑」,「焦虑」严重了就是「提心吊胆」,是动则病,时间久了都会出问题。

思虑和焦虑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同。

什么是思虑?“过虑”如何调理?

思虑是一种单纯的思考和谋划。一个人看书、玩手机、筹划未来、描绘事业蓝图……做这些事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大部分属于思虑的范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考是有必要的,但思虑过度,就容易出问题。

过度思虑首先伤到脾。大家观察很多脑力劳动者,他们基本都不胖,甚至是偏瘦的。现代医学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它认为,这是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脑处理信息时,不会传达饥饿信号。交感神经兴奋时,副交感神经就受抑制,胃肠蠕动减慢,人很难感觉饥饿。

中医怎么看?中医讲,思则气结。人能思虑,依赖的是脾中精气的运化,反之,过度的思虑就会耗伤脾中精气。而脾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运化水谷”,所以过虑,就会弱化这个功能,表现出来就是:胃胀不爱吃饭,吃了也不容易消化,中医把这种胃肠动力迟滞的情况归为“气结”。

吃饭和思虑两件事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思虑影响消化吸收。有的人习惯边吃饭边工作、玩手机、看电视、想问题……这一类人脾胃功能多数都不太好,属于过思伤脾。孙思邈是怎么认为的呢?“食勿精思”——就是说,吃饭那一会儿功夫,就不要过分地思考问题了,否则白白损耗食物精华。

另一方面,过食影响思考。餐餐过食,思考欲就跟着消减;痰饮水湿在身体堆积,人就会发胖。佛家讲,人一肥胖,愚痴心增上。从中医角度看,饥饱适度,就是最简单的养身法。

其次,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心跟别的脏腑有点区别,就像“久病及肾”一样,各种病久了都可以伤到肾,各种情绪久了以后,都能伤到心,因为心是主管情绪的。比方学习很用功,首先伤到肝血,然后伤到心血。思虑也一样,首先伤到脾,久了也耗心血。

相思这种情绪,也归到思虑里面。偶尔相思一下是人之常情,但相思十年八年的,就暗耗心血了。所以为什么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伤了脾胃又耗掉心血,不憔悴才怪。

思虑的价值就如同《倚天屠龙记》里的屠龙刀,运用得好,虽然不能让你号令天下,但足可以获得所求。而力量不够,会让本身虚的人会更虚。

思虑过度产生的问题怎么解决?

心脾两亏、气血不足问题,很多人会用到归脾丸等成药。但吃药不是最根本的,根本是减少消耗,想得太多,于健康无益。

第二种方法,用情绪来对冲情绪。举个例子,民间有种说法叫“冲喜”,用大办喜事来冲淡悲伤。这里其实就用到了五行关系的生克制化:喜属火,悲属金,用火克金。现在假设一个人一天到晚思虑过度,或者因为失恋而茶饭不思,怎么解决?——思属土,怒属木,木是克土的,所以就要“激怒”这个人了,给他找个情绪的出口,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当年华佗就是用七情治病,激怒高郡太守,从而治好对方的病,这是利用了人体自身的稳态平衡系统,其中五行肯定是发挥重要作用的。

补足气血也很重要。对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过度思虑是非常消耗气血的。气血的产生,又需要依靠脾胃这个后天生化之源,而脾胃最喜欢甜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工作累了,或者饿了,就喜欢吃块糖补充能量,这属于身体本能的驱使。但糖吃多了,体内就会产生痰湿,使得「骨痛而发落」。人要补充气血,维持脑力,多吃点甘味食物就可以,像南瓜、香蕉、板栗、大枣等等,黄色属土益脾胃,适量地吃。

什么是焦虑?如何调理?

焦虑和思虑的差别很大,我们上面说,思虑就是单纯的思考,考虑,谋划,它耗的是心血。

什么是焦虑?焦虑是对前途、命运、结果的过度担心,是因为感知到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煎熬感。

比方说,急切地等待面试结果,就是焦虑。长期焦虑,耗伤的是心阴,心阴就是心水。为什么消耗水?因为焦虑是比平常静止的状态更加积极的东西,身体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变成火,所以要用水液、津液来对抗,扑灭这个“火”。时间长了,水液就少了,因而心阴就不足。

长期焦虑的状态下,最容易伤及哪几个脏腑?

首先,跟肝有关系。肝本身是主生发的,它的功能是阳性的,容易跟这种焦虑的情绪结合,让肝生发得太过。比方说,等待面试,心里有点烦躁,这种状态就是有火,但又不足以直接产生心火。所以,肝跟它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出问题。面试之前或者之后,可以看到这个人脸红扑扑的,甚至会有轻微的颤动,这都是焦虑和肝结合在一起的表现。肝主筋,颤动是筋的问题,是由于“木生风”导致了颤动。

焦虑跟心、肝都有关系,跟脾的关系有限,跟肺关系不大,那么肾呢?首先明确一点,长期焦虑一定会肾虚的。因为身体要付出水,来对抗这种状态。肾属水,长期焦虑的人一定会导致肾虚。同时,长期焦虑的人一定会睡眠不好:因为这个人心肝亢盛,而水液不足,水无法制约火,人就无法入睡。反过来讲,如果有个人长期睡眠不好,就说明他极有可能是长期焦虑的,心灵一直不能安定,怎么能睡得着?

长期焦虑的人精神紧张,肌肉也紧绷。肩背长期不放松,用力按就会觉得疼。肩膀无意识上耸,气机逆乱,郁结在上部,下不去,就导致虚火上浮,人有“上火”的感觉,出现口干口苦、心慌胸闷、头痛头晕等不适感。严重时可能感觉呼吸急促,身体僵硬等,心理学管这个叫“躯体化障碍”,表现在身体的各种不适。在中医里,这就是七情致病,多虑劳神,如果不从根本解决这个让你焦虑的问题,吃药只能管一时。

焦虑如影随形,它是一种常态。只要这个世界还把财富、身份和地位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焦虑就不可能完全消失。

读懂情绪,比逃避情绪更重要。

焦虑的根源是什么?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焦虑的原因无外乎「所求不得」,或者害怕结果不能如愿。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自愿、或被动地参与到竞争里,又在竞争中焦急地等待着证明自我的机会,渴望成功,渴求身外之物。

刘玄德有云:“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人把得失看得太重,内心躁动,欲望之火不熄,而水火不济、中焦不通,便造就了太多现代人的「上热下寒」的体质——头脑发热,口舌生疮,心胸烦热,一摸肚子却是凉的。

焦虑的人,你去按三阴交这个地方,一定是痛的,越焦虑越痛。因为这里是三条阴经的交汇点,痛就说明不通,气机淤滞。常去按揉它,目的是帮你疏肝解郁,缓解紧张,调理心情。

调节焦虑,最直接的方向是回归“静”的状态,虚烦当静养。站桩、太极拳、八段锦,在慢节奏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流动。如果觉得练功太麻烦,干脆找个空闲的时间打坐,先试着将意识集中到轻松快乐的事情上,再逐渐过渡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刚开始打坐的人,不用过分苛求形态,两腿不能双盘就单盘(一腿在前,一腿在后),坐着实在不舒服,就躺下来,最终目的是求“心静”,而不是让自己受累。

还有一个方法,属于意识层面的,就是树立“信念感”。焦虑是一种精神不安定的状态,实际也属于“恐”的范畴,肾志为恐,所以经常焦虑很容易伤肾的。不安定,就需要镇定,什么能一下子把人心给定住?信仰,亦或者说,是强大的「信念感」。

比如说,以前出海打渔,渔民总是担心第二天会不会起风,信了妈祖之后就变得很踏实,“恐”就没有了。其实信不信妈祖,第二天起风的概率可能都是一样的。

有信念感也是有效的补肾法。这个「信念感」不只局限于信仰,也包括高远的志向,坚定不移的理想,还有自信做成一件事的决心。我们不要自己去制造焦虑,也不要接受别人传染的焦虑。任何人都不能决定他自己的命运,谁又能决定你的命运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