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牢狱之灾受尽折磨,是什么让他最终成为总统?
很多人可能听过「曼德拉」的名字,却不知道这个人伟大之处。
他是被称为「南非国父」的领袖,早年因为推崇种族自由平等、反对种族隔离而被捕入狱。
这一关就是27个春秋,在狱中他受到3个白人狱警的毒打、压迫、虐待。27年后,曼德拉重获自由,并且当上了南非总统。
很多人以为曼德拉可以好好报复那些残害他的人,但结果却出人所料。
在曼德拉的总统就职演讲上,他邀请了那三名虐待他的白人狱警到场,三个狱警诚惶诚恐,以为会受到惩罚。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曼德拉向全世界介绍了这三个嘉宾,并且向他们鞠躬致敬,原谅他们过去的行为。
面对仇恨,他说:「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曼德拉选择的不是报复,而是告诉一些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你们的武器扔进大海。
你若是曼德拉,会作何选择?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你如果选择了「报复」,请平静地扪心自问:
1.换位思考,我若是狱警会作何选择?我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若是主动的,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我此时很愤怒,愤怒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对方还是自己的观念?如果转变导致愤怒的观念,情绪是否会有所好转?
3.我依然很愤怒,如果我一生都活在这种愤怒之中,真正受伤害的人是谁?我是否一生都生活在牢笼之中、作茧自缚?
4.我真正的敌人应该是谁?是白人还是武器?
5.我的愤怒是正常的吗?如果是。我要用抵制、压抑、逃避的态度来面对这种负面情绪?还是应该直面愤怒,观察它,接纳它,然后用积极的情绪来与之平衡?
以上这些「自我对话」其实是一个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己和解、走向救赎的过程。
我相信曼德拉也或深或浅地经历了这个过程,因而,他最终选择了用宽容和胸怀感化敌人。
一个心中无敌之人,自然无敌于天下。哪里还有什么对手呢?
启迪多元思维
「胸怀和格局」到底是什么?
1. 放下「小我」、利他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
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2.处下、忍受委屈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归流处,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纳天下溪流来归,故而「大国者下流」。
水流低处,再低低不过海底;人行高处,再高高不过山巅。因为它们最终都需要有根基来承载,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
山巅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万人。
所以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纳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承载万民,故而它们都必须要「下流」。放在用人上,也就是要「礼贤下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相当强盛,因为「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这对搭档配合默契,同心协力。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国王威廉一世经常在处理完政务后,气得满脸通红地回到后宫。
这时候,皇后就会问他:「你又是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的气了?」
国王没好气地应了:「除了他,还有谁能让我生气呢?」
皇后不解了:「那你为什么老是受他的气呢?而且还不责罚他?」
威廉一世叹了口气,细细解释着:
「他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那他受了气往哪里出呢?只能往我身上出啊。我受点委屈没什么,国家能好就行。」
吞下了委屈,揉碎了委屈,新生出来的,便是你的格局。
正心正举
全息、全观、全程的思维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谢依霖问刘嘉玲:「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个坎觉得肯定过不去的时候?」
刘嘉玲回答:「当然有啊!」
谢依霖又问:「那你怎么就过去了?」
刘嘉玲回答:
「我觉得时间是一个健谈者,它会为你解释一切,你不要在它发言之前,先提出问题,它会给你和这个世界所有的解释。
面对过不去的坎,你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你不单单要接受好的东西,你要习惯提醒自己,接受不好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真理。」
苏芒接过话说: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平的,而你以为的不公平,是因为没有站在人生的长度中去看这件事。只是站在此时此刻去看,为什么我比他还努力,他考上了大学,而我没有。
我们的付出的努力应该是持续的,不能是此一时,彼一时。你应该把它放得更长远一点,当你当下过不去的时候,你要学会用未来的眼光跟现在的你对话。」
当你运用了全息、全观、全程的思维来看待人生当中的诸多困惑时,便能突破当下时空和偏见的束缚,超越「小我」。看到万事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进而体悟到生命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破解当下的困境。
大格局是「持志如心痛」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
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拨迷见智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又谈何纠结?
开启自在之门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
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了上司。
幸好当时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
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他板起脸来,没好气地训斥:「你才被降职,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只得继续带病工作。
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曾国藩却当作没事一样,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
后来曾国藩立下丰功伟业,始终没有伺机报复赵楫。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越不爱纠缠。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对于小人小事,烂人烂事,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白白给自己找气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不计较。
不纠缠、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纠缠、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因为不与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Q:27年牢狱之灾受尽折磨,是什么让他最终成为总统?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