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想做好人,那为什么会有坏人?

什么样的是好人?

小颜是个好同志。好静,爱独处,情绪稳定,心境平和,看似没有任何忧愁,即使有,他也能很好地排遣,重新获得自在。

小颜的自我克制能力极强,跟随他的老师习文学礼。懂得生活乐趣,爱好弹琴爬山。

他不随意打探是非,更不会惹是生非,举止言谈都符合礼仪规范,极有修养。

对待他的老师毕恭毕敬,对待下辈人也极亲和,与人说话毫无诳语谩言,甚至还显得有些笨拙。

他乐善好施,做事一丝不苟。并不刻意讨好任何人,好人因他的正直善良而喜欢他,坏人因他的公正无私而讨厌他。

小颜自认并非完美的圣人,但他懂得不断地精进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他的老师夸他说,小颜的美好品德并不是一日两日的事,而是很长时间都能够践行这些美好品德,其他的人能做到几项就不错了,何况能事事都不违背本心。其他人能有几天做到如此就不错了,谁还能像小颜那样长期如此?

没错,小颜就是颜回,这位老师就是孔子。

这就是《论语·雍也》里说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啊,是真正做到长期不违背仁的人,其他的人就只能做到(仁)几天而已啊。”

“仁”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论语》一书中出现“仁”的次数多达109次,并且不同场合中出现的“仁”的意思又都不同。

我们可以将“仁”简单理解为美好的品德。

美好的品德可以是真善美、是正义、是奉献、是宽恕,毋庸置疑,谁都想成为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俗称好人。我们所谓的坏人,是指与美好品德相悖的人。好人是我们追求的,谁都想成好人,可为什么有坏人?

“好心”会不会办坏事?

小希是一位素食主义者,他不吸烟,喜爱小动物,还喜欢看动画片。在他小时候希望长大能成为牧师,后又对艺术感兴趣,想要成为画家。他说服母亲送他去艺术学院进修,可惜两度被校方拒绝。

他也热爱读书,十几岁开始就热衷于政治,画家之愿无果后志愿参军,并一路获得晋升,乃至成为国家元首。成为元首的他最初统治愿望只是想让每户人家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并且不久之后便实现了。因此他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在此之后,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想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谋取更大的“福利”。他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想要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日耳曼大陆体系。

为了完成他的野心,他建立了集中营,疯狂屠杀异族犹太人,“二战”中有超过600万的犹太人被杀害,与此同时,还有50万吉普赛人和10万德国智育低能者也惨遭杀害。

没错,这个人是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人类历史上十恶不赦的罪人。

希特勒不会觉得自己是恶人,他至死仍觉得自己才是德国人的救世主,只有他才能使国家摆脱战败条约罚款的束缚,只有他才能驱逐劣等民族、保留日耳曼民族的优等性。

好人的境界如何达到?

如果“好人”是一个境界,那么在每个人心中、每个思想学派中都有着不同的图景和实现路径。

人类至今无法说清“恶”之源头起于何处,所以,我们只能反其道构想——先设想美好的世界,我们只有看到美好的世界并且努力实现它,这样就能远离恶。

有些恶是无所逃遁的,比如自然灾害、比如人的无心之过导致的祸害,而实际上更多的恶是可以被预见并且杜绝的,这就是伦理之恶。伦理之恶的根本是人心之恶,是由人的意志的不当选择造成的后果。

既然恶是选择造成的后果,那么它也可以不被选择,可以有被纠正的可能性。

颜回的好,是他所立的志向、所学的对象和实施的途径决定的。

颜回跟随老师孔子求圣贤之道,即最高的道,也是最好的人生境界。这是怎样的境界,又该如何追求?《论语·子罕》中有记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的学问和品德仰望不能看到全面,再怎么钻研也无法穷尽它。而他又循循善诱,能教之知识与待人之礼,想要追求孔子的道却总也追不上,那么,唯有终生立志追求了。

再来反观希特勒之志——希特勒的偶像是那个建立法西斯党的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希特勒更是尼采思想中强力意志的追随者和实践者。他崇尚军事武力,仇视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他所谓的为德国人争取更大的利益,其实质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以清洗其他民族的代价达成一党或一人之欲。这根本与“好”与“善”沾不上边。

现实生活中鲜有清晰的好与坏、善与恶,更多的是被伪装了的善、被粉饰了的恶。在正常情况下,人人都想成为好人。

在有向上爱好之心的前提下,要学会辨别好坏善恶。那么就需要启迪多元思维地不断学习,才能拨迷见智、见仁、见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