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教出的都是精英吗?

文丨大胯 · 主播丨涂山

近些年来,“精英教育”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果到网上搜索有关“精英教育”的论文,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精英教育”与其它教育模式孰高孰低,而是各方对于“精英教育”的定义都还不明确。

比如,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设为对立面;将“素质教育”视为“精英教育”的核心;把“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混为一谈;将“精英教育”视为“西方教育”的典范……

然而,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定义,使得“精英教育”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为我们重新看待“精英教育”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角度。

内观己心

实际上,“精英教育”在更多人眼中,属于社会中上层阶级家庭孩子的教育。

比如,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的孩子太累了,负担很重,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孩子那样的“快乐教育”——没有激烈的排名,没有繁多的考试,在学校玩着玩着就把知识学了……

再加上社会过于强调“兴趣”这一类词汇的作用,“快乐教育”在民众之间的呼声很高。因为从表面上看,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开心地接受教育更受欢迎。

但实际上,这是对于西方教育的一种严重误解。据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调查:

在美国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异常巨大,他说到了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4.0的GPA成绩。也就是说,为了达到4.0的GPA成绩,学生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困了怎么办?喝4杯拿铁咖啡。

关键是,这还只是美国的公立高中的学生状况,美国优秀的私立中学,学习强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那些所谓的“快乐教育”的高中,在更多的情况下,其实是美国降低大众教育成本的一种方式。因为美国公立中学的教师属于低收入群体。历史上有过几次教师大罢工,但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工资上涨了5-6%——收入上不去,老师的工作动力就差,责任心也差——上课不认真教,作业布置的也少……老师省心加上学生玩的时间多,这就是所谓的“快乐教育”。

而这正是美国穷人家庭孩子上的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划分阶级和区分价值观的手段。

外察世界

畅销书作家温妮斯蒂·马丁,曾在美国上东区——也就是纽约的顶级富人区——做过一次关于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调查研究。

报告当中特别提到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其中关于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的孩子的学习状态,实际上和我们中国应试教育下孩子的学习状态如出一辙,都属于典型的高压力下的高强度学习。

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最终大概率都会选择这一类的教育模式,当然排除自我堕落、不求上进类型家庭。

其实,撇开教育不谈,只看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就会明白——哪有什么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的好事儿,就算有,在短时间内也会有一大批人都拥过来,这个“红利”也就消失殆尽了——想要有所成就,不能吃平常人吃不了的苦,不能流普通人留不了的汗,终究是不行的。

韩愈在《进学解》中早就有所阐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精英教育”不管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指代一种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也就是:高期待+高强度。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不仅望子成龙,而且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也就是说:

“精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人们培养成一个普通的劳动力,而是为了把人们培养成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有价值的社会人才。

启迪多元思维

所谓的“精英教育”在很多人看来是结果导向的。比如,“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精英,或是教授的是某些特定的内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精英教育”,会发现一个被我们很多人忽略的事实:

“精英教育”在很多人眼中是仅属于富人群体,甚至是仅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富人群体的教育类型。而在中国,哪怕是在边远乡村找来一个老奶奶,她都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言外之意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如著名学者王国峰所说:中国教育的现状属于“精英教育的全民化”,具体的表现方式为:全社会的家长“拼命”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找好的学区房,提供好的兴趣班以及学科辅导,这是一种“高强度、高期待、无差别”的教育模式。

表面上看,高考是一个“过滤器”,甚至是一个无情的“筛子”,但反观更大的维度,社会的阶层上升通道不更是个“过滤器”吗?甚至“筛分标准”要比高考冷酷得多。所以,对大多数人们来说,穿越高考窄门仍然是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通道,甚至是一条捷径。

所以,乍一看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精英教育”相差很远,但实际上,它的表现形式的确偏向于“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时,中国近几十年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的就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正心正举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如果说,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来造就;那么,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则要作为大众教育的机构和一般院校和高职高专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就要由作为头部教育机构的重点大学来培养。

表面上看,在机构等级方面形成了分层。在教育模式方面,“精英教育”在中国的推行逻辑虽然不是表面上看着的那么简单;但在教育精神方面,普罗大众和中上层阶级又是出奇的一致。

反省教育不能光说缺点,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是满意的,都在反省,都在探索……

冷静、客观、多角度地分析,才能摸索出合适的道路。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