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敛锐好做人——《论语》悟读【54】

不耻下问谓知礼,藏锋敛锐好做人。——题记

《论语》第三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入太庙(一般开国君主称为太祖,太祖之庙叫太庙。此处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鲁国地名,鄹即邹,在今山东邹城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故称鄹人。)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悟读】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据传这是一个和尚送给病重时的曾国藩的12字人生真经,曾国藩幡然醒悟。上句讲做人,以敬业战胜懈怠,以道义战胜欲望;下句说处世,出自《道德经》28章,知长守短,藏锋敛锐

《论语》第三篇主要涉及“礼”的问题,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但他在太庙祭祀却事事问人,谓之“每事问”。有人因此对他是否懂礼表示了怀疑。

本章记载的是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的事,折射了至少俩层道理。

其一:“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并没有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心里时常装着他人,蕴含了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这与孔子一贯主张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思想是一致的,表现出的是他谦虚的一贯品质。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其二: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正是一种“知礼”的表现,也体现了礼的精神,这是本章主旨所在。也许从何为“无礼”出发,更能理解“礼”的本质。孔子的行为,体现他的一种处世智慧,不显摆不自负,低调为人,谦虚谨慎。当然,低调不是无能,低调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内涵。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孔子多次强调“做事之前先做人”这一亘古不变的人生道理

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探究“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哲学。他提出了“人格等于性格加哲学”的人生公式。

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

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顶。

这一对联很好的诠释了低调做人的真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