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02)

一原文八佾第三3.0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试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举行家祭时,祭礼结束撤席的时候却让乐师们唱起了《雍》诗来撤除祭品。孔老师针对三家的所为评论说:“《雍》诗上说:'助祭的是四方诸侯,天子仪容静穆庄重地在亲自主祭’,这诗分明告诉我们,《雍》诗是天子祭祀时的才唱的诗乐,四方诸候在祭祀中仅仅是助祭,这哪里有什么大夫的事。现在大夫的三家之堂上竟敢行此大礼唱起了《雍》诗。既没有诸侯相助,也没有天子主祭,他们到底是取诗中的哪一点意思,可以让身为大夫的三家在自家庙堂上颂唱《雍》诗呢?歌颂的事与实际不相符呀,难道仅仅是三家蒙昧无知吗?。”二释字彻(通“撤”)《说文》:徹:通也。从彳从攴从育。丑列切。𢖉古文徹。《广韵》:撤:发撤。又去也。经典通用“彻”。古文“彻”,从彳从攴从鬲,鬲本是一种煮食器具,指餐具,攴表示用手抓持器具,彳表示行、离开、撤离,故彻的本义是餐后撒除、收拾餐具。引申有离开、除去、通透等义。后世为了区分撤除和通彻之义, 使用“扌”表示撤除义。用“彳”表示通透义。穆《说文》:穆:禾也。从禾㣎声。《广韵》:穆:和也,美也,敬也,厚也,清也。“穆”的字形像长满芒刺的籽实的下垂的禾谷,彡,像芒刺飘扬的样子。“穆”表示庄稼成熟后具备了供养众生的子实,却能低下头等待收割其籽实,以供养众生。因此“穆”含有庄重、静穆、恭敬、和美、严肃之义。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坣古文堂。㙶籀文堂从高省。《玉篇》:堂:土为屋基也。《礼》云:天子之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汉字“堂”,《说文》殿室,正屋。字形采用“土”作边旁,“尚”作声旁。根据古代庙制,室外为堂,堂外为庭。歌《雍》在堂,而舞佾在庭。三素说本章承接前章继续谴责季氏等三家的僭越礼制的行为,告诉大家礼崩乐坏已久。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以大夫的身份,竟敢用天子的礼乐。在祭礼结束撤席的时候三家让乐师们唱起了《雍》诗来撤除祭品。孔老师针对三家的所为评论说:“《雍》诗上说:'助祭的是四方诸侯,天子仪容静穆庄重地在亲自主祭’,这诗分明告诉我们,《雍》诗是天子祭祀时的才唱的诗乐,四方诸候在祭祀中仅仅是助祭,这哪里有什么大夫的事。现在大夫的三家之堂上竟敢行此大礼唱起了《雍》诗。既没有诸侯相助,也没有天子主祭,他们到底是取诗中的哪一点意思,可以让身为大夫的三家在自家庙堂上颂唱《雍》诗呢?歌颂的事与实际不相符呀,难道仅仅是三家蒙昧无知吗?。”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对当时三家的僭越礼乐的行为是有所了解和深刻认识的,痛恨的是逾越礼制的僭越、谄媚和见义而不为,因此孔子强调的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并不是着重在外表的礼乐制度上,并不是在礼仪制度的教条上。礼者,理也,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是由道,由德,由仁,由义,顺道而下行的产物,在失道、失德、失仁、失义之后,圣人先王们为了重新建立道德秩序,规范约束人们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学有依据,着力有抓手,制订了礼仪制度,礼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差别建立秩序,其目的是让人们心中能够保留那份人这为人的“分定之性”,知其可为和不可为。前面孔子曾经告诉弟子们“礼乐”制度是可以通过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损益的,这里连续两章,告诉人们礼崩和乐坏,实际上是告诉人们,礼乐制度背后的仁德在无赖心中已经没有了,故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的实质是期望仁德的重建。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