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训练”,拖延症却不见改善,多半是方向找错了

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都是件影响深远的事。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高度自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而形成拖延症,这是一种惰性,很正常。

而这危害的不仅仅是学习,对孩子的生活来说也有诸多负面影响,比如最基本的赖床。

为了改善孩子的这个毛病,许多家长都花心思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训练,甚至还会购买各种习惯养成小道具,给孩子制作表格。

可为什么到最后拖延症却不见改善呢?现实往往都比想象来的骨感。

这就是为什么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话题下说“做时间管理训练”,会得到诸多家长质疑的缘故。

因为他们试了各种方法,唯独对自家的孩子不管用,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多半是方向找错了。

01为什么训练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无效?

1)目标不当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每天晚上回家之后,能用空闲的时间把作业写完,而不是拖到凌晨。

结果一开始就给孩子制定了十分缜密的目标,要么就是没什么实现难度的目标。这两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因为自己难以实现,不愿意配合,要么因为太容易实现而缺乏积极性。

因此,想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目标也就是方向一定要找对。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提出的成败效应。就诠释了目标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孩子在进行努力之后获得成功,那么他就会收获愉悦,这被称为成功效应;而如果孩子努力后仍然失败了,且屡试屡败,积极性就会得到挫败。

目标设立的不当就是这样的结果,千万别让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变成自信心磨灭现场。

2)奖励机制没能勾起孩子的兴趣

给孩子进行过时间管理训练的家长应该都知道,要想让孩子积极配合,奖励机制是必要的一环。

但有时训练效果不好,就在于家长设定的奖励清单没能成功勾起孩子的兴趣。

比如每次的奖励都一样,陪孩子去游乐园,孩子多去几趟就腻了;又或者完成任务给现金,到最后孩子不仅容易变得市侩,也会失去成就感。

在心理学上,这就是陷入超限效应的表现,使孩子变得极其不耐烦甚至逆反。

正如马克吐温的一个小故事:去听牧师演讲,刚开始觉得演讲内容非常好,打算捐很多钱;结果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唠叨,他就只想捐点零花钱了;10分钟又过去了牧师还在演讲,最后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演讲结束之后,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甚至还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美元。

这跟家长对孩子反复唠叨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除了耳朵起茧子,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

给孩子定奖励,一定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多征询孩子的意见才对。

3)亲子沟通不当

凡事皆有例外,父母给孩子制定了时间管理列表,即便孩子平日里严格执行,也会偶尔因为时间来不及或情绪低落不能完成。

父母此时若是过分唠叨或者批评,反而会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变得越来越重,甚至把这种厌恶的感觉转移到时间管理训练上。

因此有时候碰到孩子不想训练,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沟通。

02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1)针对目标不当

想让时间管理训练获得最好的效果,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得当。

这就要求父母能了解孩子当前的具体水平,以及期待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后考虑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差距能否让孩子一次性达到。

如果孩子不能一步到位,父母也不要太着急,可以分成几步来制定。

比如按照孩子的速度,一晚上起码需要4小时才能完成作业,但若家长认为平时孩子花五六个小时,其实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发呆了,3个小时完成还差不多,于是给孩子定了3小时内完成作业的目标。

孩子努力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达到要求,到最后索性就自暴自弃,不遵守了。

因此,父母不妨跟孩子商讨,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依据孩子当前的完成速度,逐渐提高难度。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奖励力度也变得更大,幸福感自然也就越强。

用专业术语来说,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以多维度指标进行评判。

2)针对奖励机制不当

正如上文所说,父母给孩子的奖励一定不能太过单调,要真正切中孩子的需求。

在制定时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把他想要的所有东西,根据价钱高低以及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孩子完成越高阶的目标,获得的奖励越大。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既然已经有了奖励的推动,家长就不要再过分唠叨。

所谓物以稀为贵,话说得太多就不值钱了。如果孩子总听到家长喋喋不休,到最后就算愿意配合也会变得厌烦,甚至逆反,故意违背大人的要求。

王宏的《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中这样写道,依靠提醒、唠叨、催促等方式来让孩子行动的“狼追型教育”,对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及积极性全都是种伤害。

3)针对亲子沟通不当

在这本书中王宏还写到:如果在对孩子进行时间管理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情绪比较消极,先别急着让他进行训练,可以试着利用沟通三部曲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接纳

孩子的所有坏情绪都不应该是被压制的,而应该受到父母的接纳,等到情绪释放完后,自然就会冷静下来。

家长要避免因自己的偏见而给孩子带来伤害,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努力的过程。

第二步:反映

这其实就相当于共情,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种坏情绪做定义。

比如:“你今天晚上回家后不想写作业,是不是因为白天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了?”

“不是这样吗?那是不是回家路上有人欺负你了?”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之后,很可能会敞开心扉说出真正的原因,这样父母就能针对性地解决了。

第三步:讨论

做完前两步,最后最重要的事不能忘了,找出解决办法才能让训练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问孩子,如果今天不进行训练,应该怎么办?什么时候消极情绪会好转?能不能跟妈妈说一下大概的时间?

03写在最后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公平之处在于,有的人自律会充分利用时间,真正用出了24个小时的效果;而有的人同样是24个小时,其中却有20个小时以上是虚度的。

其实,进行时间管理训练没错,但在一些细节上家长必须多加注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运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奏效,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其中有纰漏的部分,然后及时更正。

如此一来才能不白费心思,为孩子养成好习惯提供助力。

千万不要因为细节没做到位而直接否定方法,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得自律,时间管理的确是最佳的手段,这点毋庸置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