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记忆大师>有感

观《记忆大师》有感

刚刚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记忆大师》这部早闻其名的电影,‍‍因为我也在记忆培训这个行业谋求发展,‍‍所以对这部电影特别感兴趣,‍‍刚上映时没来及观影。后来,看到各种评价,给我的印象是这部电影只是冠了记忆大师这个名头,与世界脑力锦标赛中记忆选手争取的记忆大师头衔没有关系。

‍‍

一、电影的科幻色彩

看完后,发现确实没有关系,记忆大师只是一个机构的名称,‍‍类似于外科整形手术的机构,其技术可以说有科幻的色彩,令我畅想如果真能实现,会对世界的影响。‍其科幻性体现在:

1,个人记忆可被特定地标记与提取,有趣的是不能用设备读取

2,将个人记忆中事实部分与感情部分区分处理

就好像两者是用不同的物质进行储存,现代脑科学表明,确实大脑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分工,杏仁核等负责情绪,前额叶等负责理性,但记忆的存储似乎都是表征不同记忆的神经细胞的相互连接,这些神经细胞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记忆可以重载,哪怕使他人记忆中的情绪感受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如果记忆牵涉到特定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这种重载的能力意味着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可被操纵,何种连接代表何种记忆之间的奥秘已被掌握,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记忆涉及到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免疫系统有些相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复杂性,生物专业的我深有体会。我们现在对于不太涉及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只是彼此相互作用的基因的规律都还没有完全解读;对于能够充分解读,而后操纵改变更是慎之又慎,只是改变低等植物的某个特性,都遭到反转基因的科盲的激烈反对,我想即使真的有记忆大师这种机构,对其技术反对的风浪估计更是猛烈吧。

二、情景记忆的特点与意义

回到电影,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凶杀案的故事,‍情节我就不剧透了,‍挺好看的,值得推荐。

关于记忆,有一本经典叫做《记忆的七宗罪》----日常记忆的前沿报告,很值得一读。‍‍作者将人的日常记忆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特点归纳为七个,‍‍包括分心、健忘、空白、错认、‍‍暗示、偏颇‍‍以及纠缠。电影中记忆大师这个机构其实解决的就是‍‍纠缠这个问题。

有人将七宗罪,做了归纳,概括如下:

遗忘三宗罪:

1,分心,心不在焉——粗心大意,不注意细节,以至于出现编码失败。

2,健忘,转瞬即逝——储存会随时间而消退,无用的信息便自行消退。

3,空白,提取失败——储存信息不能被提取,话就在嘴边,但一次一次地提取失败

扭曲三宗罪:

1,错认,错误归因——将信息的源头搞混了

2,暗示,易受暗示——误导信息的延迟效应

3,偏颇,主观偏差——主观信念会给记忆蒙上一种个人色彩

共有五种,

1)一贯性偏见,你以为你一年前的想法和现在一样,那只是你以为而已。

2)善变性偏见,夸大我们改变的实际程度,让人按意愿美化过去;

3)事后聪明型偏见,用现在的知识分析过去的事情;

4)惟我型偏见,对现实的感知和记忆的精心编排上,自我扮演重要角色;

5)陈规性偏颇说明了某种记忆在人们世界观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侵扰一宗罪:

纠缠,记忆后滞——不需要的记忆。情感信息能迅速快捷、不自觉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经常记住引发情绪的事,其他的却记得很少。

七宗罪只是人类有效适应环境的副产物,自有其好处。

纠缠的事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健忘,当信息闲置越久将来用上的可能性越小,不如遗忘,给大脑腾出空间。

分心,也是为了节约大脑资源。

偏颇帮助我们归纳,惟我型偏见使我们心情愉快。

错认和暗示则是因为记忆并非全盘复制,它是碎片,日后根据常识就可以拼好拼图。

‍‍

三、记忆删除给我们的启示

记忆七宗罪中纠缠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想到记忆问题常想到的‍‍记不住,‍‍而是忘不了。

一份记忆,‍‍总是在头脑中盘旋的时候,‍‍尤其是带来负面的感觉,‍‍人们其实想摆脱的,‍‍但是如何摆脱呢?‍‍找不到一个方案,‍‍于是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

我看到有研究表明造成抑郁症的‍‍一个生理原因,就是‍‍对于负面的记忆,‍‍不受控制地反复地在头脑中循环播放。电影中记忆大师机构帮助人‍‍删除某一段记忆,并不是说这段记忆在头脑中不会回忆起来,‍‍而是说自己会与记忆产生一个疏离,只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而不再能体会当时的细节与感受。‍‍

你忘记的并不是整个这个事件,‍‍而是把情景记忆‍‍转换成语义记忆,‍‍就有点像是‍‍看着别人的故事,看了一场没有代入感的电影。从而把自己人生中的喜怒哀给屏蔽了。

‍‍其实这让我们‍‍摆脱抑郁症或情绪困扰,有了一种可行的思路。万维刚老师及许多大咖推荐了一本书《‍‍佛教为什么是真的》。

‍‍佛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宗教,‍‍他不强调你要无理由地完全信仰它,而是启发你‍‍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接受它的教益。

佛教的修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叫做正念,‍‍就是‍‍观察念头,情绪的产生,发展,消亡,而不评价。这不就类似《记忆大师》里当你‍‍删除某一段记忆后,‍‍实现的状态么?对个人记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屏蔽主观感受。

在推介《‍‍佛教为什么是真的》‍‍的精英日课里,万维钢老师提到了‍‍这种观察事情的角度,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这种角度呢,它对我们来说是有竞争优势的,因为我们可以把事情进行通盘考虑,‍‍这在他2.24更新的一篇日课《不特殊论者》也有论述‍。‍不特殊论者对应的‍‍人格特点叫做巨婴或者弃婴,‍它们都是只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视角的‍‍正反两面。而‍‍不特殊论者,他不认为自己特殊,‍‍他对自己具有的每一个‍‍看似轻而易举获得的优势,‍感到震惊、不安与感恩,具备智识上的谦逊。‍‍巨婴则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转,‍‍一旦不合他意,他就觉得特别的愤怒,‍‍感觉被世界抛弃,‍‍于是选择了完全的被动,变成了弃婴。

不特殊论者,‍‍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这与Bob Dylan独白中反映的类似,这个世界有我没我还会照样的运转,‍‍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发生极大的变化。

‍‍

‍‍同时呢,‍‍他也能‍‍了解从价值的取向上自己的特殊性,‍‍他‍‍不把自己看得特殊的同时,‍‍又知道对于我的世界而言,我是最特殊的,‍‍但是正因为有一个个这样的“我”这样的认识,‍‍所以其实这种想法也不特殊。只是要理解他人,了解自己,再为自己的意志实现而努力罢了!

三、家庭暴力以及婚姻

观影后想到的另外一点‍‍就是,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对其人生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暴力伤害的不仅是母亲,还有孩子。

‍‍故事里的‍‍大反派,‍‍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父亲是一个家暴者,‍‍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他从暴力虐待‍妻子中‍‍获得重要感、承认感,满足权力的欲望。因为他在其它方面很软弱,‍无法自己控制,没有‍‍可供骄傲的事业‍‍满足他的心理诉求,‍‍于是用最简单的暴力,‍‍在最亲密的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愤怒,‍‍通过这种发泄,‍‍来满足自己控制的欲望。

而被家暴的受害者,往往也有一些共同点,‍‍阿米尔汗新作《神秘巨星》‍‍中女主角‍‍的母亲也是一位家暴受害者,她们往往患上心理学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由对家暴的不能忍受,‍‍变得‍‍自我安慰,甚至为‍‍施暴的‍‍对象‍‍进行辩护,‍‍说他们是一个好人,‍‍只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所以逾越了一些‍‍底线‍,‍甚至最后归咎于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没有履行好作为母亲或者妻子的责任,‍‍于是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的家暴等等。

家暴的核心关键是‍‍忽略受害者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价值以及人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电影中有一个对白很有意思。‍‍对于承受家暴的受害者,她们受苦的经历反而会成为她们觉得可以忍受的原因。电影中李慧兰,受家暴十年,她说十年不都这样过来了吗?‍‍但是作为一个想阻止家暴的旁观者,‍‍则会从另外的角度去看,‍‍正是因为十年了,‍‍对方还一直采用这样的相处模式,‍‍所以不能指望对方会发生改变。

记忆大师中大反派,‍‍对受害者‍‍是有一段‍‍畸形的恋情的,‍‍体现了心理学上所谓的恋母情结。他把自己对母亲的感情代入到了受害者身上,‍‍当受害者‍‍拒绝他帮助的时候,‍‍他觉得受到了侮辱与伤害,‍‍于是残杀了受害者,‍‍残杀受害者的时候,‍‍他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种合理性的辩护,‍‍甚至会骗过自己的感觉,‍‍他的感觉并不是‍‍旁观者看来得到‍‍愤恨得到发泄的满足,‍‍或者‍权力得到伸张的痛快,‍‍他感受到的是为对为好,‍‍让对方获得了解脱‍‍等等。

最后,我们再讨论一下‍‍婚姻这个问题。‍‍婚姻一直是一个难题,‍‍所以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风靡这么多年,‍‍还仍然被奉为经典,‍‍围城里的经典句子“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剧中即使看来恩爱幸福的主角一家人,也有他们的烦恼:其一是他们很长时间没有怀上孩子,‍‍而为了有孩子,‍‍女方要承受‍‍治疗的痛苦。‍‍其二是男方事业获得了成功,女方默默地支持,‍‍怠慢了自己的事业,‍‍看到‍‍与自己相同起点的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又心生不满。‍‍女性到底应该把家庭作为自己的首要的责任,还是把事业至于家庭之上?‍‍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能将这两者协调好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总体来看,记忆大师是一部很好的悬疑片,‍‍展现了人记忆的一些特点。‍‍假如有一天,‍‍记忆真的能够提取重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让我来畅想一下,‍‍如果真能够这样,‍‍那么人类文明的进程‍‍有可能会大大推进,‍‍在各个行业领域内,‍‍知识‍‍如果可以通过这种下载‍‍提取的方式‍‍传承下去,‍‍当一个人形将就木的时候,‍‍他可以把自己的记忆提取出来,‍‍再传给他的真传弟子,‍‍这不是小说中常见的‍‍套路么?

电影引发我思考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情景记忆与个人自我认同的关系。‍‍我们甚至认为记忆就代表着一个个的自我,‍‍因为电影中反映出‍‍被提取出的记忆,除了有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背后引发的感情,‍‍体会的情绪,‍‍面对的细节,‍‍这些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人之为他,而不是别人的根本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