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杜甫的棺材板咣当直响

近日某师大有教授点评《石壕吏》,在网上引起热议。

教授讲解之后,我觉得我读了一个假杜甫,我被教授惊呆了,不妨胡说一番。

第一,教授要我们搞清几个事实。首先,这是大唐的军队,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不是叛军。其次,这不是常规征兵,而是临时性征兵。这个论断没问题。

但对老百姓来说,只要是战争,就意味着伤害。《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说:“战争中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唯一的反面角色就是战争本身。”

第二,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来完成征兵任务。因为是政府军队,当然可以理直气壮捉人,抓壮丁抓出了正义感,这就是教授的观点。抓壮丁何错之有呢?只是方式方法上有点粗暴。谁还没有个粗暴呢?

在教授看来,石壕吏很有方法,他夜里加班9912来捉人。都怪老百姓不讲武德,白天捉不到。或者一次次捉人,老百姓变得精明了,所以才夜里12点来捉人。

这户人家三男肯定不是一次捉去的,何以见得?

一是因为唐朝兵役制度规定:“凡年满21周岁,身体强壮,人丁较多的,有义务首先被征入伍,充当府兵。”但兵役制度又规定,一定要保留男丁,一方面利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赡养父母。

二是这户人家才有还在喝奶的孙儿。这也意味着这个年轻的爸爸,是后来再次被捉当兵的。

三是“老翁逾墙走”的动作熟练程度,可见大唐军队夜里捉人已经程序化,老翁一次次逃离也已熟练化。但问题是,正规军抓壮丁,叛军也抓壮丁,那么这两支军队还有什么区别呢?

《史记》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必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之。”

第三,再谈对立。石壕吏代表正规军来夜半捉人,似乎没错。老太太遭受战乱,三儿全部戍边,两儿战死,乳下孙嗷嗷待哺,孩子妈出门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只能躲在家里。这是什么家庭?这是什么灾难?这是什么绝望?老百姓不愿戍边也情有可原。既然对立了,就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这不用教授说,当然是老百姓做出牺牲。但下面教授信口开河了。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太太说,算了,我跟你们走吧。我还能给战士们做早饭呢。这个母亲她不认字,也不懂大道理,但她明白了眼前发生了什么事后,就是献出儿子再献自己,但是你不要把我儿媳妇抓走,你也不要把我小孙子饿死,因为这是我们家的根啊。为什么把老头要留下,因为老头还硬朗,家里面需要这个主心骨。换句话说,这里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这简直太扯了,不愧是教授。老太太知道郭子仪打叛军吗?老太太是毅然挺身而出吗?老太太充满了爱国热情吗?如果老太太爱国热情高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那么老翁为何要逾墙走呢?老翁参战的价值不是更大?

其实,老太太之所以以身饲虎,不过是虚与委蛇,无非是自我牺牲,保全老翁。之所以保全老翁,是要保全家里唯一的劳力,这是这个家可能活下去的唯一办法。这是绝望之中的无奈,估计是老夫妻早已谋划好的,生离死别,愈显惨痛。

第四,教授说:“杜甫在这首诗里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两难啊。为什么呢?他很同情老太太,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怎么办呢?他只能不置一词。……杜甫的伟大在于他完全忠实于历史的真实,当他难以判断和择决的时候,他就把它忠实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做判断。”

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杜甫有没有评价?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喊叫何等凶狠!老妇人啼哭何等悲伤!一正一反,一呼一啼,一怒一苦,请问教授,这里有没有判断?有没有褒贬?语言分析的背后就是意义,就是态度,就是情感和价值观。妇啼之苦来自哪里?不就来自差役的凶狠?杜甫对老妇人的同情溢于言表,对差役的鞭挞也是肉眼可见,何以说杜甫没有丝毫的判断?

其次,杜甫敢不敢判断?

同样是描写唐朝用兵,同样是写征兵的《兵车行》中,杜甫直接开炮,火力全开。“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杜甫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这是强烈的愤懑,这是深沉的控诉,这是无情的揭露。老杜哪里会不置一词?哪里有蹩脚的两难选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从来就有平民情怀,更有斗争精神,否则他就没资格称为诗史。

在《石壕吏》中,杜甫没有直接批判,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因为悲剧本身足够震撼人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在这样逼真的客观描述中,读者已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悲愤和同情。把杜甫艺术手法的选择当成杜甫真实的人生困境,实在太荒唐了。

最后,杜甫何以成为杜甫?

《石壕吏》是杜甫的泣血之作,《批点唐诗正声》称:“读此诗泣鬼神矣。”与《石壕吏》相对应的,还有一篇《垂老别》,也是“国家公务员”抓壮丁。

一个垂垂老矣的老翁,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了,已经没有壮丁可抓了,只能来抓老翁。老翁很衰老了,走路都拄着拐杖,当然不可能“逾墙走”,最后只得扔掉拐杖,跟着官府差役戍边去了。

老翁毅然挺身而出吗?是“出”了但没有“挺身”,拐杖扔掉了,无法“挺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这是另外一个家庭,但不就是《石壕吏》这一家?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这是何等惨痛的人间悲剧。

《石壕吏》《垂老别》何以成为诗人泣血之作?如果诗人模棱两可,如果诗人首鼠两端,如果诗人中立骑墙,文章何以惊天地泣鬼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始终是一种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出发点的文化。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一言一行,丰富、充实了这一文化内涵。闻一多这样说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请尊重杜甫,也请尊重自己。

(0)

相关推荐

  • 【夜听】唐诗,杜甫《石壕吏》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

  • 牛角鱼:康震,请不要祸害我们的孩子

    康震教授,你五年前对<石壕吏>的"创新解读",忽然收获了N多批评,不知你当下作何感想? 作为一个为女儿而写的公号,我很想对你说几句狠话. 你的那段演讲视频,不好找了,所 ...

  • 康震对《石壕吏》的解读引争议,知名教授怒批:在侮辱谁的智商?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尽管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但若想法偏离了社会现实太远,就 ...

  • 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虹云   雷声 撰文/制作:雷声 夕阳西下. 一抹血红的残阳轻轻地涂抹在石壕村上空. 石壕,这 ...

  • 康教授对《石壕吏》的高论,杜甫表示不服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杜甫的经典之作<石壕吏>,康震语出惊人,一边表扬公务员,一边赞 ...

  • 康震解读《石壕吏》,一场屁股决定脑袋的闹剧,侮辱了谁的智商?

    "." ◆ ◆ ◆ 内容来源 | 杜甫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最近康震老师因解读<石壕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康老师作为一个教授.青年导师,在诗词讲解方 ...

  • 为“石壕吏”们辩护的人,病得不轻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循迹编辑部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13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前两天,笔者在网上看了一段北京师范 ...

  • 这一回,唐杜甫的棺材板也压不住了~

    这一回,唐杜甫的棺材板也压不住了~ 文/蔡朝阳 前段时间,因为一首现代人的古体诗,被安在李商隐名下,我写了一个文,叫做<读了这首"唐诗",李商隐的棺材板真的压不住了>. ...

  • 王开东:《山海情》为何情难自禁?

    感谢朋友的推荐,我和程老师一起追了<山海情>. 我奇怪的是,一部土得掉渣.讲述扶贫工作的电视剧,何以使得90后.00后的人如痴如醉?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一般来说,一部伟大 ...

  • 王开东:27万瓶牛奶倒进下水道,传导的是什么价值观?

    看了一段视频,惊得目瞪口呆. 几个青年把一大桶牛奶,晃悠晃悠,直接倒进下水道.后面还有牛奶盒排成山,正等着拧开倾倒. 真是活见鬼了.我们国家还没富裕到这个地步.就算富得流油,浪费粮食,也要天打雷劈的. ...

  • 要钱给钱要枪给枪!美欧争相拉拢莫迪,就像是给印度送“棺材板”

    印度目前虽然深陷疫情大海啸中,但这个拥有13亿人口.且在印度洋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国家,仍然还是西方眼中的香饽饽.因此,在美日澳等国相继对印度进行热切"拥抱"之后,欧盟也不甘落后 ...

  • 王开东: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56号教室

    近读历史,获益良多. 中国从隋炀帝开始开科取士,开辟了人才选拔的先河,但又对考生资格进行限定.此后几朝几代,基本上萧规曹随,证明这些限定非常理性,获得后来者的极大认同. 那么,科举考试对报考人员究竟有 ...

  • 王开东:孩子失恋了,怎么应对?

    很多人都曾失恋过,失恋的感觉,就是茶不思饭不香无法入眠,天塌了,不想活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没有那个人的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有不少人就会想到死.很可能也包括成都的那个孩子,为什么想到死呢? 一 ...

  • 王开东: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

    牧羊人汤姆所有的羊群都是纯白的,非常纯粹,如同一大团白云.所以极厌恶其中的一头黑羊,老想除掉它.后来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群散布在大雪中根本无法找到.最后是借助那头黑羊,使得汤姆的羊群失而复得. 由此,汤 ...

  • 王开东:一个老师的影响可以有多大

    林先生治学严谨,教学风趣幽默.我曾在回忆文章中谈及老师.先生女儿正是通过那篇文章联系我,世界那么大,世界那么小. 先生女儿在苏州毗邻的一个城市,她说读到我那篇文章非常感动.通过我的文章,她了解到她父亲 ...

  • 王开东:撬动命运的那一粒种子

    西安之行,拜访了张忠华导演的父亲.这个传奇的中国农民,一直都在听忠华兄说,这次是一定要拜访的.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是袁隆平式的农民,被誉为中国的小番茄之父,中国的小番茄近一半是他们家的种子,都是他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