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人最值得骄傲的,是“龙泉杉木”!
龙泉杉木
刘述涛
县志载,民国三年(1914年),因避与浙江、贵州之龙泉县同名,以龙泉河曾名遂水为名,遂将龙泉县改名为遂川县。
遂川县从这一年开始,就一直喊到了今天。
外来的人走进遂川,知道遂川有三宝,金桔、板鸭、狗牯脑。还知道遂川有南风面、千年鸟道、白水仙。却不知道,遂川县还有一样好东西——龙泉杉木。
龙泉杉木素有“甲于中南”、“黄金条子”“优于天下”的美誉,与江西省别的地方盛产的杉木一起被称之为“西木”,它和湖南的“广木“,福建的“建木”一起被市场所青睐。龙泉杉木还与安福县产的“陈山木”和吉安的“庐陵杉木”,成为“西木”中的上上品。龙泉杉木还是江西省内最早的贡木。
志载,早在秦汉年间遂川县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到了唐朝就有了上供的枋木,到了五代十国,保大元年(943年),置办了龙泉场,“以乡为名,采择林木之故乡也”。保大年初(943年—957年),龙泉场设枋木场(在今泉江镇水南上街南城),为输朝延造船贡木之机构,龙泉场知事李俊为采斫使。到了宋朝的建隆元年(960年)龙泉升场为县,后“采斫之名虽废,而贡枋木尚仍其旧,岁输本州建船,以税务监官领之”。宋治平年间(1064—1067)遂川县内出现了杉木市场,。从此“冠盖往来,商贾辐揍”……从这种种的文字记载和论述中,可以看出遂川县的林业发展之早,龙泉杉木作为贡木,亦成为了遂川人的骄傲。
只是,古代的龙泉杉木非今天的遂川杉木所能够比。当时的龙泉杉木,材质优良,树干通直,枝干大如桶。每一根龙泉杉木,都是木材中的上品,这才会被选为朝廷的贡木。要知道,贡木的采用过程非常复杂,工程难度也大。好在那个时期的技术工艺得到了完善,也较为系统。据史料记载,从南唐开始,贡木的采伐供应有就一套完整的体系,分为勘察申报、采伐、拽运和泄运、运解交收、储备五个环节。
所谓的勘察申报,就是由皇帝下诏或工部下文采办贡木后,首先要到实地勘察。但由于历朝历代的不断采伐,遂川县近郊的巨木已经不复存在,必须进入到深山密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勘察。古人说“巨材所生,必于深林穷壑、崇冈绝箐、人迹不到之地。”这让一些朝延采办贡木的督木官吃尽了苦头,他们不但要翻山越岭,忍爱劳顿之苦,还经常在山中迷失,只能够挖食野菜,采摘野果充饥。当在深山中勘察完木材的数量、规格、方位后,还得向朝延申报开采所需要的银两、力夫数额等等,以等待朝延准许开采。
贡木体系的第二步是采伐。 按照历朝历代采伐贡木的规矩,都要对于重要的采办地方设立贡木木场,木场的官员有斫木使或是督木同知之类的官员,以具体督办采伐贡木的费用、请工匠、力夫等事项。深山巨木所处的环境,平时徒步都难以接近,更何况大规模的采伐;这就需要伐木工的技术本领导过硬,专业性强,且需要这类人员众多。
也正是遂川有了早期的贡木供应,才使得一大批的采伐工人出现。这些采伐工人到来深山老林之中,先由架工用木搭起平台,然后斧手用斧伐木和梢枝,同时还必须用缆索拉系。这样“方无堕损之虞”。伐倒的巨木还需要“穿鼻”,所谓的穿鼻,就是将巨木打个孔洞,以便于系上缆索拖运。采伐巨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第三步是拽运和泄运。当从人迹罕至的深山向外运输巨木,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其难度可以想像得到。而贡木的转运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从采伐地运到溪流边,即“运到外水”的拽运过程;二是从溪流到江河,即“运到川楚大河”的泄运过程。由于采伐之地至附近溪流从数十里到几十里地不等,从溪流到江河也是如此。这样,就首先要招募架长来看路、找箱和安排泄运。所谓“找箱”,即像现在铺设铁路一样,以两列杉木平行铺设于路基或是支架上,每距五尺横置一木。同时由蔑匠制作的竹缆及助滑的竹皮,铁匠打制好的工具,石匠开采开巨石,以便架长在陡坡用木垫低就高,并于两高山之间垒建高架成桥。运输中,民夫将巨木卧于横木之上,用绳索系在巨木首端的鼻孔上,由多人负杠拖行;每十里设置一塘,逐塘运送。巨木运输所需民夫动辄数千,运输过程异常艰难。
第四步是运解交收,巨木以泄运或扎成木筏的方式运到江河后,交各督办木材的官员验收,便开始按照一定的数量扎成木排,从水路开始起运。遂川水系发达,有遂川江和蜀水两条主要支流入赣江,然后从赣江进入长江,再从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再运往京师。各地的贡木从小河到大河,再到长江,都是一路从小排到大排,最后北上到通州交割验收。当年从江淮至京城的大运河上运转贡木的“排筏相接”,长江上“巨筏蔽江”十分繁忙。一般从遂川转运到京城需要大半年左右的时间。
到了第五步,就是储备了。 在京城,有专门负责验收和储存巨大皇木的机构,明代设有大木厂和神木厂来蓄积皇木,神木厂设在崇文门外,大木厂设在朝阳门外;清代在通州、张家湾设皇木厂,由满人担任皇木监督,验收运京竹木并转运到木仓。
贡木的采办,带动了木材的交易。据史书上记载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龙泉县(遂川县)出现了杉木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木材交易,应该比这更早。遂川成为贡木的供应地之日起,就应该有了木材的交易。采办贡木,大部分行为都是由朝延决定,官办完成,但也有商办采木的出现,由朝延委托木材商人去完成。到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扩建龙泉县城为二坊十厢,出现了五斗江、南江口、水口三个墟场,也是三个木材市场,这标志着木材贸易的发达和县乡的繁荣。
正是遂川出现了大量的木材交易,才带动了遂川书院文化的兴盛,为遂川县的学子科举应试提供了经济保障,让遂川县涌现了一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学术、教育领域的英才。
在遂川很有名气的燕山书院,就因为当时遂川堆子前林木茂密,盛产木材,黄氏三兄弟中的老大义方和老三义齐才利用本地的木材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从贩卖木材开始,并在南昌开办了一个叫作“福寿堂的”的木材铺子。因经营有道,做木材生意发了家,才于清朝隆五十九年(1794)开始动工,一直修建至嘉庆十一年(1806)竣工,整整历时13年,在修建正亮堂的同时,修建起了“燕山书院。”
要说美中不足的就是在遂川林业发展最兴量的时候,在木材的交易中,却没有统一的计量方法,只能使用“估堆”、“秤称”和“三定”的方法来进行交易的,但是这三种方法都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后来,遂川五斗江的郭维经同他女儿郭明珠才发明了,操作简单,运算合理的“龙泉码”,从而成为了中国木材交易当中新的计量方法。
“龙泉码”的发明,是龙泉杉木提供了足够的土壤和养分,也是遂川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应该说,遂川县的龙泉杉木和龙泉码,才是遂川人真正的骄傲,才是遂川人最值得向外人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