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装逼

千万别装逼

刘述涛

前些天,在一则微信上,看到一篇《古代人是如何装逼》的文章,看得我大笑不止,尤其是看到王安石对医生愤怒装逼:“我天生脸黑,洗有什么用!”时,更是笑得我岔不过气来。我这才知道,王安石不是真脸黑,而是天生邋遢,数月不洗澡,自然一身黑!而我们一个个还以为王安石,一身正气,脸黑如包公,哪知道却是装逼装的,邋遢的结果。

其实,在这世上,装逼的又何止是古人,在我们当下,装逼之人更是不计其数,走在大街上,都随处可见,尤其在文学艺术界,装逼之人,装逼之风,就像中国人头顶上的雾霾一样,如何做足功课,也是挥之不去。

在我见识不多,学识不够,文章也不好的时候,当然,现在我的文章也好不到哪去。我遇到过许多装逼的人,那时候,自己每写好一篇文章,都会老老实实向人请教,巴不得从对方嘴里能够听到一点诀窍,听出一丝真知灼见,可惜我听到的却是一些大而泛之的东西,什么立意呀、文风呀,情感呀……真正可操作性的东西却是一句也没有,问他该如何做?他的回答永远是“多写,多写!就自然会明白了。”后来,我通过自己慢慢的学习,慢慢上道,才真正发现,有真知灼见的人少,装逼装懂的人多。在当下,有多少人,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却敢把大师的称号揽在自己身上,动辄以大师自居,所做出的事情却从来与“师”沾不上任何的一丝关系,在生活中骗吃骗喝,骗的就是那些把他当成大师的人。在生活中喜欢称身边人为之大师的,同大师一样,两者都可悲,更可悲的是装逼之人永远不会知道背后有多少人在讥笑他,他成为了多少人的茶余饭后的笑谈点心。

我就认识好多这样的人,记得,曾经有位朋友在书法没有上道之前,曾经不止一次跑去问一位中国书画家协会的会员,那时候还不懂得,所谓的中国书画家协会原来是花钱就可买得,在中国文联组织机构下没有这一组织。后来才明白,去花钱弄个各种协会的会员,这也就是那些大师大行其道的原因,就如偷鸡还要一把米,他们得有个装逼的道具。

每次去,这位朋友都奉上自己的作品,请大师指点,大师粗略一看,先不谈作品,而是先大谈特谈自己又在哪参了展,在哪获了大奖,并捧出一大摞的奖章,这些奖章金光闪闪,刹时间让我们对他只能对他仰视,对他顶礼膜拜。这时候,大师才开始评说作品,永远是“要有速度,要有力道,要有张力,要有……”但当你问他什么地方该有力道,哪笔该有张力,哪一个该……他不说话了,沉思许久,才吐出一句“悟去吧,悟去吧……”每每这时候,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朋友就会问我,是努力不够?是写得还不够多?是……

后来,我的这位朋友干脆花钱去外面拜真正的老师,并且从基础开始学习。有一天,见到这位大师,拿出手机里临帖的图片,因为按老师的要求,在网上交作业时要把原帖与临帖放在一起对比着拍照。这位大师这天倒是兴致很高,指着原帖大批一通,这不行,那不对,把唐朝的孙过庭大书法家给狠狠的批过一通,还郑重其事的对我的这位朋友说,临《书谱》要注意,它的每一个入笔都是有“丝”的,我的朋友问他这丝是怎么写出来的?他却支支吾吾。我也不知道是他说的是哪个“丝”是什么,倒底是麻辣土豆丝,还酸辣鸡腿丝,还是肉丝,反正这时候,我才看出来了,这位是装逼的大师,他连原帖和临帖都没有看出来,可不就在那里装逼嘛。

除了文学艺术界装逼的人多,现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中装逼的人也是大行其道,自己从某个医生的对话之中,或是从哪儿懂得个一知半解的养生知识,就仿佛自己真成了养生专家,天天在朋友圈里装大师,这东西吃不得,那菜做的方法不对,还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养生专家了,却不知道有些理论本身就是错误,自己这是在害人,因为人体的差异性永远存在,你不知道这个人的身体是呈热性,还是寒性,就拿个感冒来讲,都有热与寒之分,你怎么能够拿所有人的经验就来套一个个个体?

还有些稍稍接触过某个领域,就如看过两本幼儿书本,或是看过几篇心理论文,刹时间不得了,在朋友圈里,就像是掌握了某方面的话语权一样,却不知道,这样会害死!还有些人装得更有趣,我就见过一位朋友一下小区,看到一辆奔驰,马上就站在边上自拍,然后发朋友圈说,我让林总别来接我,他却偏开辆大奔来了,你说,这人啦……哪知道,马上就有位朋友在后面跟帖问:你瞎呀,这是我的车,你没看车牌号吗?

这些人都是老话讲的坐猪笼摆架子,恰水豆腐挖牙齿,明明自己都从单位上退下来了,却永远装出一副仍在位,忙得不得了的样子。其实忙什么,装什么?都是心在忙,心在装,说来说去,还是这颗心没有放下,还是不懂得自己这一生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最后想说,装什么逼?不懂就不懂,不知道就不知道,像小品中黑土说的,我们就一普通的老百姓,就一农村的老头子,老太太,有什么可装的?不装不丢人,装才是真正的丢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