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作文语言光彩熠熠

写作是重要的技能,让你受益终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文/熊芳芳
雷韦勒克与奥沃伦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说:“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作品的语言,作为书面的文字,只能靠文字本身的魅力来打动读者。锤炼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在创造一种美丽的价值。

一、词语的光泽

保持心灵的轻盈和透明,从心里涌出的词语才会有光泽。词语有光泽,作品的语言才会有光泽。在余光中的作品《沙田山居》中有两处文字: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看看这些词语:“碧湛湛”“青郁郁”“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莽莽苍苍”“晴艳”“白色渡轮”“酣美的斜阳”“悠悠”“千顷的碧蓝”“一影耀眼的洁白”“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黑沉沉”“远远近近”“零零落落”“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十几盏渔火”“黢黑的海面”“一弯弧形”“一丛灿灿的金莲”,文字间真可谓“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

再看看汪曾祺《八月骄阳》里的几段文字: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实,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老舍生命的最后瞬间,极尽渲染之能事。知了的喧闹反衬了主人公的安静,忽上忽下、忽起忽落的蝴蝶一如主人公投湖前徘徊纷乱的内心世界,而蝴蝶、蛐蛐、油葫芦、金铃子、野茉莉、大鱼等种种生灵的美丽、生机、宁静、祥和,又间接表现出主人公对这个美丽尘世的眷恋。那些名词和动词都是有光泽的,它散发着生的诱人光辉。

二、修饰的光泽

善用修饰,也会让语言富有光泽。最常用的当然是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夸张、移就,等等。
譬如“然而天山的两侧都苏醒了,就像高峻的鼻梁两旁一先一后睁开的两只眼睛”一句,兼用了拟人和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后万物次第复苏的情景。“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荫,绿荫涨满了黄河两岸”一句,兼用了拟人和移就,“蝉声呼唤着绿荫”是拟人,“绿荫涨满了黄河两岸”是移就。移就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饰语移过来形容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就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这样的句子,就极富画面感和光泽度。
再看张晓风《秋天秋天》的开头:“漫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这样的描写,有点有面既用比喻写出了漫山遍野的如花的海洋一般的牵牛藤的整体形象,又写出了冲击到“我”窗前的一小片牵牛藤的“小浪花”的局部形象;有动有静由远处的“起伏”到近处的“冲击”,最后“猛然收势”,戛然而止;有形有色有神漫山地起伏着,紫色的小浪花,富有生命力,如同一个倔强而顽皮的孩子。作者不仅抓住了形象的特征,而且写出了其动感与活力。不仅写得“像”,还写得“活”,不是“纸花”“塑料花”“绢花”式的美丽,而是形神兼备,活色生鲜。又如刘亮程的:“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真是美丽奇特的想象!还有鲍尔吉原野的:“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以蝴蝶的视角来感受空气,居然能够想到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光彩熠熠。
再看马德的现代哲理散文《石头,石头》中的一段文字:“石头把自己的生命安排得谦恭而又沉默,是要触动谁?石头坚守着自己的冰冷,是要把温暖留给谁?一块石头突兀地站在峰顶,是在苦苦地等待谁?一块石头一辈子倒在一个地方,是在紧紧地拥抱谁?一块石头独守寂静,是要把喧嚣和浮躁留给谁……”句中兼用了排比、设问、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以石头类比人生和尘世中的世相,精妙传神而且游刃有余。
古人更擅用修饰为语言增色。譬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抽象与具象、闲静与流动并存的独特情境中,情绪如此丰盈,语言如此美丽。
==================

妙用动词,文采飞扬

文/张坤
动词在写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特魅力。
我们作文中使用动词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拟题点睛,通篇生辉
动词给人的印象是生动、形象,能增强语言的立体感。标题中恰当使用动词,能使文字凝练活泼,能使形象栩栩如生,能使场景活灵活现,以至出神入化,这是使标题新颖生动的重要手段。如《苏州名菜,飘香沈阳》,“飘”本是平常的动词,经过巧妙的搭配之后,把沈阳人民喜爱南国名菜的情景点拨得活灵活现,起到了平中见奇、常中见新的效果,增强了题目的感染力,具有点睛之妙。
二、动静互化,壮景生情
动词最突出的修辞功能是富于动态感与表现力。动态感使所描绘的事物富有活力,表现力则能深深地感染读者。写景状物之中,准确、巧妙地使用动词,采用动静互化的办法能够壮景生情,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洒纸上……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片段,是对一幅画面的描绘,却极富动态之美,这是因为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画面本是静止的,但“垂”“曳”“洒”“伸”“掐”“开”“流”等动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让静态的画面呈现出鲜活的生机。动词的渲染反衬之功在此可见一斑。
三、摹写人物,情态毕现
动词在摹写人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巧用动词,能够以少胜多,使人物情态毕现,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一是展示内心世界。
随着汽车喧嚣的声音,我似乎从妈妈欲言又止的样子看出了什么。是什么,我不敢去想。妈妈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摸了摸我的头,用手指了指汽车前进的远方,低声告诉我:“瞧,那是你爸的故乡……”我的身体不自然地僵硬起来,从妈妈口中听到的是早已预测过的答案,没想到心底还是痛得抽搐难受。那个地方,是十年前抛弃我和妈妈的男人他的故乡。
习作《故乡》巧用“呼”“摸”“指”“告诉”等动词,真实再现了妈妈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表达出妈妈“欲言又止”的痛楚之感,很能打动人心。
二是刻画精神品质。
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
陈然被捕前的一个晚上,“急忙地赶印”《挺进报》直到早晨五点钟。“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使他“立刻明白了”危险的到来。“关”“拉”“拿”“挂”等动词,让读者看到是陈然处乱不惊、从容自如、舍己为人的个性品质。
三是反映性格特点。
他(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孔乙己付钱时的两个动作,“排”和“摸”,简单的动作描写便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无遗。“排”活画出他虽然穷困潦倒,却自视清高,以此显摆给人看的性格;“摸”则将其落魄之窘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四、语言简洁,以一当十。
动词的巧妙运用,会使文章语言显得简练而有表现力。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动词的提炼,如《少年闰土》的开头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简练、生动、形象,动词用得十分精妙: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换个“吊”字行不行呢?不行。因为“挂”与“吊”尽管都是指物体高悬的意思,但是,“挂”的东西往往比较珍贵或优美,如“挂着国旗”“挂着地图”等;而“吊”很随便,如“树上吊着绳子”“墙上吊着一个篮子”等。还有一个“扭”字,比“转”更能表现出猹的灵活、小巧。这恰恰证明作者用词准确、贴切。
五、描写场面,身临其境
我们很多同学写作文,特别是写有关活动的作文,如跳绳比赛,足球比赛,跳高、跳远比赛等,总缺少一点“刺激”的味道。描写活动场面应当细心观察场面中的人物动作,并巧用动词,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如写足球比赛的片段:
一开始,对方8号中锋刘宁带球猛攻,一转眼,就蹿到了我方的门前。只见他虚晃一枪,灵活地躲过了我方队员的封堵。不等足球落地,他就一个180度的急转身,凌空抽射,球像离弦的箭一样夹带着风声飞向我方大门。“啊”我们班观战的同学不由得惊叫起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我方守门员付绍春像只压紧的弹簧突然弹起,一个鱼跃侧扑,将球稳稳地抱在怀里。顿时,我班观众纷纷跳了起来,场上随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这个场面描写较好地突出了人物动作,读起来非常过瘾。先后用了十多个动词,再配上三个形象的比喻句,把足球比赛写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特别是作者能够有重点地观察人物表现,这也是场面描写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譬如作者观察了对方8号中锋、我方守门员、我方观众,这种“立体”的观察描写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见,语有动词自精彩,文有动词自生辉。当你忧心于笔下的语言干瘪苍白,文字缺乏表现力时,不妨认真琢磨如何选准每一个动词,用好每一个动词,让动词契合于你的思想,洋溢出你的情思,鲜活你笔下的景物与形象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