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辩证法则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一个重要的辩证法则:通变致久。《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王夫之说:“《易》兼常变。”

的确,《易经》不仅有常变之名,而且有常变之实。《系辞》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而《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而这种规律也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天道规律是不变的,这种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表现就是天上地下、阳尊阴卑。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也是《易经》成卦的根本原则。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故曰“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六画就位次而言,可“分阴分阳”,即以初、二之位为地之阳、阴,三、四之位为人之阳、阴,五、六之位为天之阳、阴。阴阳之位对立统一,反映了道恒常不变的模式。就爻变而言,六画又“迭用刚柔”,即六爻与六位迭用,或刚或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即所谓的“爻者,言乎变者也”,它体现了天道的运行变动状态。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刚柔,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关注我,带你深入了解国学古典巨著——《易经》

(0)

相关推荐

  • 易经的理论体系

    (一) 易经自伏羲画卦象作为起点,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妙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伏羲氏仰观天象,俯查地理,梳理人间万象,开创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展观,从而确立 ...

  • 《周易全解》之系辞(二九)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噫与抑通,字或作意,又作噫",是对的.<易经>的卦有了初与上,又有中爻,这就完备了,吉凶存亡的问题也就居 ...

  • 易传直解:系辞 上传

    系辞 上传(注:系辞,就是系在卦爻上的文辞,用以说明这个卦爻是讲什么的,"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都是指的系辞的作用.)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 ...

  • 【聊文化04】易经神秘难懂?快速带你了解易经的基本法则

    【聊文化04】易经神秘难懂?快速带你了解易经的基本法则

  • 《易经》三大法则:理、象、数

    什么是易经中的理呢?通俗的讲,理就是道理,万事万物中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小到一粒米的生长,成熟和食用,大到一架航天飞机的制造与起飞,都有它蕴含的道理,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认识理的过程,通过事 ...

  • 中医学精髓论2---阴阳辩证法则

    中医学精髓论2---阴阳辩证法则

  • 中医学精髓理论 :六经病证百病论与阴阳辩证法则

    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 ...

  • 玄易大成卦择日法则,与正五行择日相得益彰

    玄空大卦择日是一种按河图洛书先天五行和星运来克择的法则,总的原则也是要扶龙补山相主.只不过大卦的扶龙补山相主跟正五行择日有很大的区别. 正五行用的是后天五行,玄空大卦用的是先天五行. 玄空大卦可以分三 ...

  • 阴阳辩证法则

    阴阳辩证金口诀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水,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润滑色,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 口气腥臭寒热杂, ...

  • 中医辩证法则,得了什么病,自己先知道!一看就懂

    人体每一个脏腑虽然有它独自的特殊功能,但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因而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常见的有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 ...

  • 易养奇门——运用法则

    易养奇门——运用法则

  • 《易经》成功法则:万事都有规律,记住这4个规律,让你少走弯路

    <易经>一书,有人称它是千古迷宫,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几千年来,无数学者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参悟书中的全部内容,沉迷书中奥义无法自拔.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