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让人尊重、敬畏的人
威厉威不猛,恭安因克己。
“威厉威不猛”,平时不要嬉皮笑脸,也不宜跟别人过于亲昵,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这不是叫你摆出一种恶狠狠的样子,让人觉得你非常凶悍,不敢招惹你,而是叫你做一个让人尊重、敬畏的人,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冒犯你。
孔子身上就有这样的气质,所有人都很尊重他。虽然老子不认可他的智慧,但老子也尊重他。这不是凶悍的、咄咄逼人的行为带来的,而是高尚的德行带来的。假如孔子是一个咄咄逼人、凶悍莽撞的人,那么别人有可能会怕他、躲他,但绝不会敬畏他。让人敬畏的人,不仅不会让人想要远离、躲开,还会让人想要靠近,哪怕只是远远地望着他,偷偷地学习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会觉得醍醐灌顶、非常受益。能做到这一步,才是对的。你可以看一看张飞,他有大力,但做事非常鲁莽,容易暴跳如雷,谁都怕他,只有刘备和关羽爱他如手足,但刘备和关羽敬畏他吗?肯定不敬畏。每个人都不可能跟自己敬畏的人称兄道弟。当然,张飞对刘备的忠诚是让人敬畏的,我们不能否定这一点,但他的莽撞很容易让人生起轻视之心,消解别人对他的敬畏,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所以,凶悍的人不一定有威严,有威严的人也不一定凶悍。
我去北美考察时拜访了大圆满的大师谈锡永,他跟我交流时也说,大贵之人必然有一种让人敬畏的气场,别人一见他,就会觉得他充满了威严,虽然非常和蔼,但不容亵渎。他还说,他的上师敦珠法王就很有威严,非常符合传统中关于上师的标准。比如,话少,像莲花一样清净,敦珠法王就是这样。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他最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花虽然是从淤泥里长出来的,但清净无染;虽然经历了碧波的洗涤,却丝毫不显得妖媚。有修养的人就是这样,不会和别人搂搂抱抱、过份亲近,最后失去分寸。
儒家特别讲究分寸,如果超过了分寸,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产生嫌隙,开始疏远。这有点像西方的豪猪理论:冬天气温很低,豪猪们会抱成一团取暖,但牠们身上有刺,如果离得太近,就会刺伤对方,这时,牠们就会寻找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彼此取暖,又不会戳伤对方。这个距离,就是分寸,做人也要注意分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分寸感,不懂得跟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但有些人天生就有分寸感,和人相处时总会保持适度的距离。我在面对父母时也有分寸,父母从来不会像一般的父母对待孩子那样对我,甚至有些怕我,从我出生起就是这样。我也从来不会黏着他们。我跟朋友们相处时也是这样,从来不会黏着他们,也从不希望整天跟他们腻在一起。
佛家也强调威严,但佛家对威严的要求可能更加严格。释迦牟尼经历过六年苦修,当时他什么都不吃,连水都不喝,到了最后,整个人瘦成了一具骷髅,濒临死亡边缘。有个牧羊女因为怜悯他,供养了他一碗牛奶,他才慢慢活了过来,悟到了修道不能走极端的道理,最后终于得道。他的几个道友最初不认可他,觉得接受食物是一种堕落,于是离开了他,后来看到得道后的他,却不由自主地被他所慑服,还集体皈依了他,成了他的第一批弟子。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的身上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非常祥和,充满了威严,而且非常清净,他们一下就被磁化了,心里所有的鸡零狗碎都没有了。这就是被得道者的内证功德磁化后的反应。
在未来的文化传播中,我们也会对行为准则有一定的要求。否则,传播文化的时候,行为一旦不当,就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如果你既不求人又尊重对方,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你有功利心,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某种东西,别人就会疏远你。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不要有功利心,有也没用。你想得到名利,就肯定得不到名利;你不想得到名利,名利反而会自己跑到你的身边。因为,所有的水流都向往大海,所有的蜜蜂都向往鲜花,永远没有例外。
“恭安因克己”,“恭”是别人对你的恭敬,“安”是你和他人交往时的安全距离。克己才会恭安。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和不符合礼仪的行为,这里强调的仍然是自我修养。
孔子非常强调修养,所以他提倡复礼,也就是恢复周朝的行为准则。周朝有一套体系化的礼乐制度,它明确地指出了所有人必须遵守的规矩。在周朝的礼乐制度还有约束力的时候,不同的人必须遵守不同的规矩,这让周朝有过一段和谐有序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非常长。周朝有将近八百年的国祚,就跟这种制度有关。规矩太重要了,一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但很多人聚在一起就必须遵守规矩。不遵守规矩,群体就会混乱,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所以,有了规矩,中国才可能进入文明时代,成为一个能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尊重的国家。19世纪,西方人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之所以能给他们留下好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人仍然注重礼仪,西方人觉得中国人非常有修养。而现在有些中国人在国外,之所以得不到西方人的认可,原因之一就是不讲礼仪,非常失礼,影响了西方人对他们的印象。
当然,周朝的礼仪制度也不一定能全面普及。比如,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人在睡觉方面是不讲礼仪的,他们无论男女老少统统睡在同一张大炕上。当时人们觉得没有什么,很正常,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会觉得非常失礼。所以,商鞅变法就作出了规定,不允许男男女女们睡在一起,必须分开睡,母子、父女也不能睡在一起。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社会规则建立起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形成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也就慢慢脱离了原始的生活状态,进入了文明阶段。所以,礼仪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
我老是告诉学生,一定要学会保护友谊,友谊非常脆弱,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朋友之间也要遵守规则,比如注意分寸,学会克己,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超过了分寸,再好的友谊也容易破裂。相反,假如你懂得掌握分寸,既对朋友保持恰到好处的恭敬,又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们的友谊就容易长久,而且对方也会恭敬地对你,不会轻易挑战你的底线。所以,克己、有度是儒家修身时非常重要的内容。
《香巴文化志愿者公约》也很注重分寸感,其中明确规定,香巴文化志愿者不能到别人家里借宿。为什么?因为不礼貌。没有得到允许就到别人家去,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更别说主动去借宿了,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
有一次,有个朋友邀请我到他家去,我答应了,去了之后才发现他家只有一张床,但为了不让他失望,我仍然住下了。刚开始我睡床,他睡沙发,后来我发现他很晚了还坐在沙发上,就问他为啥不睡觉,他这时才告诉我,沙发太小,他睡得很不舒服,怎么都睡不着。于是我坚决跟他换了位置,他睡床,我睡沙发。虽然我睡得很好,他也终于睡着了,但陈亦新知道后仍然批评了我。我想了一下,觉得陈亦新说得对,我确实不该这样。既然我知道他家不适合借宿,就应该马上跟他说明,然后在附近找一家宾馆,而不是勉强住下。因为,勉强住下只会给他带来麻烦,让他睡不着觉。后来我睡沙发的事,也会让他不舒服,埋怨自己没有招待好朋友,与其这样,还不如去住宾馆。这就属于没有掌握好分寸。我每次去朋友家都不会失礼,这是唯一一次,虽然我们的关系仍然很好,没有受到影响,但我当时确实是失了分寸。从此之后,我在朋友交往方面就更注意了,不会再让自己第二次犯这个错误,也不会轻易在朋友家里借宿。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