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密的蛇菰
跨界科考虽然惊险,却总是惊喜不断。
在去龙清潭的路上,真应了那句名言:“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自然成了路。”因为我们所谓的路实际上就是为了这此科考,当地群众临时探出来的一条“路”。有很长一段是行走在悬崖间的断层处。路宽仅能放下一只脚,而脚下是万丈深渊。说“万丈”可能夸张了一点,但两三百米还是有的。在路上还发现了黑叶猴的粪便,说明平常有黑叶猴在这地方活动。可想而知,黑叶猴都是活动于悬崖峭壁,这里也是它的领地。路的外部绑了一条尼龙绳子,松松散散地挂在那里,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但对安全保障可能真没什么用,只能是不断地提醒大家,一定要踩稳抓牢后才能小心向前。还好的是就算是在悬崖上也有不少树木生长,阻挡住了远望的目光,无形中给了人以胆量。
在这种路上进行是不可能东张西望的,只有走到了相对安全一点的地段,才有心思抬头看看周边的环境。首先就发现了一大片自然生长的板蓝根,这个可不是十它花科的板蓝根,实际上是爵床科马兰属的植物,是中药板蓝根的主要药源,所以也都叫它板蓝根了。高高大大的,有的足有两三米高,地径也可达七、八厘米。当地群众有点头疼脑热的也会采摘一些来煮水喝,据说一喝就好了。在板蓝根的边上看到了一片苦苣苔,开作紫红紫红的花,鲜艳极了,绽放出一种撩人的美感。
正当我们都沉浸在苦苣苔的美丽时,有人发现了另外一种鲜艳的东西,大声叫着:“冉老师,您快来看,好多红蘑菇哦,不知道能不能吃。”
我过去一看,嘿,这东西我认得,在茂兰时第一次见到也错误地以为是蘑菇,其实哪是什么蘑菇嘛,只不过长了一幅蘑菇的嘴脸,却是一种高等植物。按植物分类学上的描述,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檀香目蛇菰科的植物,也就是说它是种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据资料记载,蛇菰科全世界有17个属,中国有分布的只有两个属,即蛇菰属(Balanophora)和双柱蛇菰属(Rhopalocnemis)。双柱蛇菰属全世界仅2种,中国有1种,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藏东南。蛇菰属全世界有80多种,中国有19种,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重庆等都有分布。沿河发现的这种也是蛇菰属的种类。
就因为长得胖乎乎肉腻腻的,又看不到叶子,很多人将它误认为是菌类,所以有了“葛菌、葛藤菌”的别称,又因为它圆圆的大脑袋和鲜艳的颜色,又得了“葛花、地红果、仙人头”等美称。还有人形象地把它叫作“文王一支笔、通天蜡烛”等。用沿河当地话,就不那么雅了,叫什么“羊机机”,不过倒也形象。
既然是高等植物,当然就得有根、茎、叶、花、果的分化,看到的它那肉肉的茎其实是花茎,真正的茎是根状茎,肥厚而呈球形或块状,不规则分裂,黄褐色。叶也是有的,只不过退化为鳞片状,交互对生或螺旋状围在茎上。还是雌雄异株,雄株比雌株要高大许多,雄株高达10-30厘米,而雌株高仅5-10厘米。穗状花序顶生,紧紧地聚在一起,看起来像个肉球球。雌花序椭圆形或近球形,雄花序椭圆形,有时延伸成圆锥形。
为什么要叫蛇菰,与蛇有什么样的关系尚不得而知。许多植物的中文名就是这样,第一次看到它与蛇在一起,就以为能治蛇伤,名字也带上一个“蛇”字,如蛇莲、蛇根草等。
别看蛇菰长得红艳艳的,它却没有叶绿素,不会进行光和作用,是一种寄生植物,完全靠从寄主活着的根系中吸取养分来支撑其生命过程。一般寄生在杜鹃科、壳斗科植物的根上,如锥栗、青冈、杜鹃林下会有生长。不需要光,但却需要湿度,所以蛇菰一般都是生长在终年难见阳光的密林中。
寄主丰富而密集的根系是它们生长的关键,因此,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它与寄主间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蛇菰从寄主根系中吸取养分的过程中,会造成被寄生根部的局部膨大,并且会刺激被寄生根部生长出更密集的小根系,以便从泥土里吸收更多的营养,以满足它们不断发育生长的需要和寄主自身的生长需要。这些密集生长的小根系也为蛇菰更多成熟种子萌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能。越来越多的蛇菰与越来越密的根系完全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死亡的蛇菰作为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也促进了树木的生长。所以在野外若看蛇菰就是一片,要不然就没有。寄主树种死亡了也会跟着死亡,寄主树种在,但砍伐成稀疏的林子了蛇菰也不能生存。所以有蛇菰的存在,又是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指示物种。
据说这东西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咳嗽吐血、血崩、痔疮肿痛等。煎水服可以解酒醉,研粉调以麻油外用治痔疮、直肠脱出。对梅毒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可以滋阴壮阳,看来还是好药呢。但生长条件苛刻,数量不多,资源量不大,也没有找到种植的方法,最好还是先保护下来,研究清楚了再考虑利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