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镜与灯:镜与灯

镜与灯,都是关于认知隐喻,镜子是为了获得真相,灯是为了获得路径。
事实导向的思维方式——镜式思维;
效果导向的思维方式——灯式方式。
(1)镜子的隐喻:既代表真相【局限】,又代表假象。
真相:能看到自己,能映射出真实的景物
假象:镜中花水中月,只不过是真实的倒影,看起来真实,其实空无一物。
既帮你发现真相或者真理,同时又提供幻想和假象。既是求真的工具,又是制造幻想的工具。对应到认知方面,就是说,我们的认知是一种生存工具,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不是为了找到世界的真相。况且我们的认知,就像镜子中的像,看起来是世界的真理真相,其实,只不过是片面的认知,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全知之眼,就像我们听到的这么多道理,至于能否过好一生,还需要面对你自身的问题。【就像柏拉图的理型论】
(2)灯的隐喻:灯不是为了研究周围的世界,而是为了让自己顺利到达目的地。
灯帮你看清周围的真实样子,是让你获得真相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但是,看见不是目的,如何做一件事才是目的。
我们在使用“灯”的时候,要意识到它的“有限性”。
你不断往前走才可能不断发现真相;真相不是目的,目的是不断往前走,一直达到你真正要达到的那个目的地。在不开始之前,我们经常连“要认知什么”都不知道。
(3)镜与灯的区别:
“镜子”代表的是对一个客观世界本身的图景和认知;镜子里的图景是相对静态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就像柏拉图的理型论,先有一个理想模型。需要理论指导实践】
“灯”会帮助你看到因为黑暗而没有看到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把图景以及“本来的样子”给你。灯代表的认知是动态的。灯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伴随过程的辅助工具:“点灯”之后意味着一个事件、一个行为或者一个持续过程的发生。不是等到拥有了现成的认知以后再去采取行动,而是开始行动,并且在行动当中从极其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中寻找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认知,或者说是涌现。】
(4)做成一件事情是三个要素相乘的结果——思维模式×热情×能力。
“思维模式”。一旦思维模式出了问题,比如它是一个负值,那么你的能力越大,热情越高,可能最后的结果越是灾难性的。
“热情”。我们的热情都有高有低,当热情特别高的时候,就能驱动你去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尽管这个答案你事先可能根本不知道,并且事后都觉得奇怪——我怎么想到的这种方法——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强烈的激情、热情、爱,成为一种巨大的能量,能够驱动你去找到那个方法。如果我们把“思维方式”比喻成一辆车的话,热情就是这辆车的能源。没有加油,再好的车也是没法驱动的。
“能力”。我们的智商、逻辑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但是,光有“能力”是没办法获得真正有效的认知和解决方案的。
镜与灯,这实际也是两种思维方式,而且也隐含着一个东西——热情:以效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里,包含着行动的热情;以事实为导向的思维方式里,包含着一种低热情,甚至零热情,这是一种冷漠的,期待现成答案的,希望在认知上有人来供养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