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自然保护区应率先实现

工业革命以来,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对环境和生态的伤害、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保护日益丧失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一些国家率先建立起了自然保护区,以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人类保留一些资源本底,为今后的生态修复留有余地,提供样板。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时间不长,也是在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情况下的抢救性保护。从一定的时期来看,国家抢救性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当地社区直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对一些生物和矿产资源的直接消耗性利用,限制了当地社区在短期内的快速发展。而保护下来的生态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并不是当地社区直接和唯一享用。这就出现了一个资源的保护与公平享用问题,当地社区是最大的保护贡献者,但在前阶段的政策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资源同心圆没有与经济同心圆偶合,反而与贫困同心圆重叠。正像老百姓自嘲的“山青水秀风光好,只见哥哥不见嫂”,生态同心圆与贫困同心圆重叠,保护得好的地方群众越是贫困,甚至找不到老婆,没有真正地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国家实施生态补偿,就是为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现象作的尝试,已经有了公平享用的方向。但是国家的国力有限,不能够一步到位。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社区经济发展,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等待上,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拓宽思路,这也是建立保护区应该起到的作用之一。

生态资源的利用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一些珍贵的资源,比如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资源,就只能是间接地利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用生态资源的存在价值,推动生态产品的绿色、有机认证。再通过布局平衡、资源平衡、享用平衡,实现公平发展。

人们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利用关系和生态伦理,具备了原始的生态文明思想。明白了利益的获得有快有慢,有长有短。保护下来生态就是获取长效利益的基础。

当前大家都还是认为是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央环保督察有力地查处了一批案子后,当地社区和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受到了影响,认为自然保护区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论调似乎得到了“公认”。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过度教条。

一是当初成立自然保护区时对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不到位,没有科学、细致的规划。我们的自然保护区规划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还在受“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思想影响,往往敷衍了事,没有充分听取当地社区的意见,也没有让当地社区真正明白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和意义。许多规划内容都是在办公室想出来的,没有实践经验。有些评审专家不了解基层的实际,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实际情况,所以做出一规划难以执行。

二是保护区不能实行动态管理,不能适时调整管理措施与计划。本身规划就有漏洞,一经实践就暴露出来,但不能及时纠正。因为害怕有些地方钻空子,政策规定规划一经批准,至少执行五年,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三是过多地看待眼前利益,急于求成。有些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只看到经济利益,看不到良好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再加上一些强势群众侵占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做到资源的公平享用。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外来企业,只将眼睛盯着资源的利用,对资源保护的意识淡漠。有些地方政府只追求增加税收,不考虑对社区的扶持,最后形成所有的人都对生态资源保护置之不理。生态旅游就强调当地社区是最大的受益者,得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做到。

四是没有充分体现生态资源公平享用的原则,区域性生态补偿不到位。那些为保护作出了贡献的当地社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特别是大尽度的区域性限制或禁止开发,在源源不断地给社会提供生态产品,享用者(区域)理应给予回馈。

五是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好之前条块分割造成的管理紊乱问题,让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确实受到严重限制。特别是在优化整合过程中,没有规避和正视之前的错误,也没有给纠正错误留空间。对国家政策只简单粗暴地执行,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实事求是。

尽管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依然不能将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放在对立面两端。而应该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这块招牌,做足生态文章,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旅游无疑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经济的好途径。贵州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地。

生态旅游讲究在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方式,强调社区参与和利益分享,并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生态知识和环境教育,理解和强化生态伦理,更多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通过生态旅游让当地社区脱贫致富的例子不少,例如茂兰保护区就有过一些成功的尝试:把当地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将他们熟知的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溶合在一起,升华提炼,形成生态旅游的讲解内容。原本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熟视无睹的群众,通过培训了解了更多的本土自然资源的价值,提升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将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结合起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客人听,更加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和共鸣。每一次的讲解和带路虽然才100-150元,对于社区来说已经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对于客人来说均摊到每个人头上不过10多元钱,能够了解到那么多的信息,也非常乐意。另外,将游客公平地安顿在社区百姓家吃住,又是一笔收益。

要想让生态旅游扶贫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动力长存,必须在当地社区建立一种资源公平享用、经验分享、环境共建共享的机制,让生态旅游成为社区人人认可的资源利用方式,将生态保护与群众的可持续收益挂起勾来。

当地社区的生活形式就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也是生态的一个元素。没有当地文化内涵体现和活文化参与的所谓生态旅游,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管理者或监督方,严格把握在生态旅游中绝对不能排斥当地社区,更应该防范大公司介入后的垄断,与当地群众争利益。有些地方就是因此失去了良好的生态和多样的文化,丢失了生态旅游的根本。

生态产品认证与推广是生态扶贫的又一途径。贵州的经济欠发达,恰恰留给了贵州好的空气、水和土壤。在这样的环境下,用绿色生态的方法培育出来的产品是最健康的。由于没有认证、没有引导、没有管理,使得市场鱼龙混杂,生态产品不能够真正通过价格体现它的价值,迫使本来希望保持生态种植的农户为了追求产量,也不得不放弃。

当前,在 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中共十八大通过了党章的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具有了党内法规的严肃约束力。按照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这样的最高纲领性文件,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成了全党的政治追求、政治任务和政治纪律,也就成了各级各部门的政治要求和行为准则。2017年,党的十九大结合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再次修改了党章,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内容写进党章。

2018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今后五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党内法规建设将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按照中国的现行体制和法治国家的法制要求,发挥党内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应当首先要得到宪法的承认和转化,让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意志一致化。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办、国办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基本的改革文件;在具体改革措施的设计和推进方面,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等重要的改革文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特色。

中共中央及其办公厅参与联合下发改革文件的党内最高规范依据,来源于党章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是一切立法的基础。是国务院领导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组织法依据,是国务院及其办公厅下发改革文件或者联合下发改革文件的国家最高法律依据。

在现实国家管理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宪法》内容肯定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宪法的规定作为支撑,尽管新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立法目的,有了关于生态文明的阐释和规定,但从逻辑推理、内容的完整性、体系的衔接和协调上看,都是显得不协调。

在2018年3月7日的宪法修正案的说明中,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改为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第八十九条第六项增加了“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就从根本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政治要求。

现在宪法有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阐述和原则性规定,发挥着总揽全局的规范作用,我国的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就能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贯彻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从法律上进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

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到国家政治高度以来,各地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开展了很多工作,为生态文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不以为然,对上级的要求阳奉阴违,仍然以牺牲生态谋取短期利益。面子工程、伪生态工程、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项目等仍有进行。中央环境督察、绿盾行动等举措发现了很多问题,甚至问责了不少干部,但有些人心目中还是有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想法。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宪法,这就从根本上打消了那些投机者的想法,界定和规范了中国公民的行为。所以说,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和宪法,是新时期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治决心,是真正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

生态文明写进了党章,也许进了宪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中央环保督察更是强有力的,前所未有的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督查,本来让自然保护区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保护,但是,有些地方却因此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产生了畏惧感,认为自然保护必然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认为自然资源保护好了,老百姓却更穷了。事实上,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以贵州为例,通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很多地方生态环境确实越来越好,各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出现,真正的保住了绿水青山。但是,当地老百姓却并不富裕,甚至处于贫困状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 提出的一个伟大论断,但绿水青山怎么向金山银山体现,这其中就有一个过程和手段。

绿水青山怎么能够变成金山银山呢?还是以保护区为例子:按照国家法律,自然保护区是分区分级管理,每个自然保护区有它的保护对象,保护区的管理是围绕保护对象展开的一系列的保护活动。按照现行的法律要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要管死,缓冲区要管严,实验区要管活。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保护对象的长期保存或恢复壮大,必须要在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区域的核心区,不允许人去打扰,真正地为自然留白。而缓冲区是在核心区与实验区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这个区域也要严格管理,但可以开展科学观察和监测。实验区是在保护区的外围,既可以为对象提供一定的生态空间,同时也允许人有适度的人文活动,并在这个区域内通过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找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出来。

实际上,保护区的管理,实验区恰恰是关键。这不难理解,保护区管理方向、管理对象、管理的主体并不是生态系统的其它条件和物种,而是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花草树木、飞鸟虫鱼并不需要过多的去打扰,但是人的行为在自然保护区应该有所规范。这就给了我们既要发展生态,同时又可以获取经济的政策支撑。

首先,自然保护区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我们知道,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它要建立的必要条件,一定是生态环境或者物种,或者某种保护对象必须要国家加以保护的,说明这个区域有它的独特性,有它珍贵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生态环境已经极度恶化,人们已经明显感觉到环境污染、噪声、垃圾、光污染等等越来越严重的前提下,对自然保护区发自内心的有一份向往。而且这些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建立的一个强制性控制区域,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和保护手段,并不怀疑。

第二,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生态资源是一个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提供了生态资源,那么社会理所当然的应该为这一行为给予补贴,让生态产品得以公平享用,开展区域性的生态补偿和国家生态补偿,应该同步进行国家的一些相关生态政策,包括生态护林员等,应该向自然保护区倾斜。通过这种手段,解决一些生态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

第三,自然保护区可以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知道,近年来贵州的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而发展的基础当然是生物多样性良好,气候条件好,加上基础设施改善。荔波县因为有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后盾,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旅游经济增长出现强劲势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铜仁的旅游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赤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赤水的旅游经济发展坚实的基础。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尧上模式成为全国注目的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样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些人会提出,有些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好了,老百姓却越来越贫困,生态旅游也被禁止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国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严格”并不是要排斥当地的发展,而是要让当地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关系,要严格的按照规矩办事。而这规矩,就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目前,在法制建设方面,自然保护区的一区一法的方案不健全,是很多保护区的管理陷入一些误区。有些保护区规划不合理,将大量的人群、村庄划到了保护区的核心区,限制了当地的发展。规划的不科学带来的威胁,是整个自然保护区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演越烈。保护区的管理或形同虚设,或天天展开着猫捉老鼠、警察与小偷的游戏。那些资源相当的保护区,发展理念正确,规划科学,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可以更加完好,经济发展也可以非常迅速。

茂兰保护区曾经是一个例子,在茂兰保护区的三岔河旅游区,当地的群众本来非常贫困,有些群众还住着茅草房,当时群众主要靠烧炭卖、到矿上打工和砍伐保护区的树木卖到矿上作为坑木,以此来获取经济。但是,这样的发展让老百姓一直处于贫困之下,没见有那个群众靠卖坑木能发家致富的。后来保护区管理局在那边发展生态旅游,对老百姓进行旅游接待能力的培训,包括怎么做菜,怎么与客人打交道,教他们认识周边的环境,认识花草树木,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知识来解读这些自然资源,告诉游客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随着多次的培训,老百姓掌握了很多生态旅游接待的知识,开展了生态旅游接待,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对资源的保护积极性更高。曾经有人在这区域内挖了一棵树桩,当地群众便将犯罪嫌疑人押送到管理机关,要求严肃处理。这在之前是完全不可能的,在之前老百姓都认为划成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是保护区管理机关的,不管是火灾、砍伐,还是有人在里边采摘、开采,老百姓都视而不见。最多能告诉保护区一声,“有人在破坏你们的保护区”。但是当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老百姓的钱袋子联系起来以后,老百姓反过来就会发现,正是这些自然资源保护下来了,才有了发展的基础。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尧上的例子也是非常典型的,尧上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子,1992年我在尧上考察时,尧上的河边有一排长长的烧炭的窑子,每一天上万斤木柴从山上砍下来,通过这些窑子烧成白炭,卖到福建、广东等地,但是老百姓却非常贫穷,在一个村子里有五十几个老男人讨不到媳妇。有些好不容易从外地通过打工期间认识一个媳妇带回家里来,便牢牢的看守住,让她们为他生孩子,即使这样,有些生了三、四个孩子的女人都还是跑掉了,因为里面的生活太苦太穷。建立保护区以后,利用当地人有一种敬鸟文化这一契机,结合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资源,在尧上这个区域尝试性的开展了生态旅游,带动群众在这里利用一些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产品,比如当地的黄水粑、神仙豆腐等。在保护区的引导下,保证了一年四季都有豆腐柴这种原料,使当地的神仙豆腐名声很大,一碗神仙豆腐的实际成本仅一两毛钱,当然不包括一些技术手段成本,但是做成豆腐以后,一碗神仙豆腐可卖5块钱,有些群众一天就可以收入两三百块钱。还有些农户家中可以开展民宿住宿,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获取很好的经济回报。

尧上这个寨子从曾经的极度贫困到了今天的富裕,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每家每户开着宝马奔驰,不再有一个娶不到媳妇的男人,而从成都、六盘水、贵阳来的女孩嫁到了山里。这样的例子实际上在保护区可以有很多,只是我们是不是正确的去引导。

有人会提出,自然保护区并不是都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这是铁的事实,有些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本身就不足,但是,并不是生态旅游一条路子可以让自然保护区社区去获取经济,生态产品的开发也有很多路子。我们都知道,自然保护区因为有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能力非常强,环境优美,在这个区域内产出的生态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都是绿色环保的,都是有机的。像今天大力发展的一些产业,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也是可以开展的。如在林下种蘑菇、食用菌,退耕地种植精品水果、药材。这些从保护区出来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去给它认证。由政府来引导,由企业来推动,有老百姓的参与,让生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不管是生态旅游,还是生态产品的开发,生态是底牌,缺了生态什么都不行。政府在保护生态和开展脱贫攻坚中,一定要关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是不允许有过多建设发展的,也不应该有过度的土建工程。不要认为一提到发展,就要大挖大建,其实发展软环境,也是对当地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主要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让他们掌握一门能够让自己发家致富的技能,让社会理解当地为自然资源保护作出了贡献,让更多人认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优秀环境,认可生态产品。只有这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从全国层面上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地方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过度的放牧,过度的采伐,过度的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灾害连连,不仅经济发展受阻,连曾经已经拥有的财富都因为疾病、灾难而毁掉。今天我们还有基础、还有条件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来让生态经济发展大步迈进,一定要抓住机遇,做出样板,做出试点。保护区不是一座监狱,而是一个实验室,一个试验场。贫穷不是生态,恰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蓝、水清、人富才是生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