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夜离世,独守空房41年的朱安,说了一句怨言
那年四月桃花正盛,绍兴城的一处家宅前格外热闹,她趔趄且吃力地跨过门槛,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正堂,良久又被人扶去偏房,女人内心欣喜,拿出脂粉盒,捧在手里细细端详,见有人掀开门帘进来,她按桌起身行礼:“见过周母”。
那个年迈的女人忙把她扶去床边坐下,紧紧握住她的手,“丫头啊,别着急,再等等,等过几天树人从东洋回来了,你俩就成亲。”年轻女人眼睛微眯,开心地点了点头。
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187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朱家在当时是富家,大家,所以朱安从小便衣食优渥,不愁吃穿。
但遗憾的是,这户人家并没有像当时的其他一些先进富户人家一样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和学习西方思想,而是和广大平凡人家一样,没有逃脱封建思想的桎梏。没有让朱安从小上学堂,识字读书,而是让她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学会了织衣做饭,以及各种女红,成为了一名贤惠内敛的封建女性。
1901年4月,朱安在周母的亲自撮合下,成为了鲁迅的夫人,不过鲁迅先生并没有承认朱安作为自己妻子的合法性,双方僵持了多年,期间鲁迅并没有与朱安有多少接触,并且在后来再次结婚生子,从而彻底将朱安抛下。
但是周母却非常喜欢朱安,同样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的周母对这个懂得礼仪,顺从温和的大家闺秀很是疼爱。
她在绍兴陪伴周母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1947年6月底,69岁的朱安在绍兴城的那座古宅里,孤独地离世了,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就这样黯然的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四十多个漫长寂寥的春秋里,坦然又无望地期盼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绝望,却要让无数个这样的女性来承担。
鲁迅,中国近代文坛的大家,他的地位及影响力无需多言,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接触过他的文章,也都被他文章中的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犀利直接的批判深深震撼。
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都在尝试去唤醒当时国人们被麻痹已久的意识和良知,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甚至直到今天,直到现在,都对我们,对我们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都已经成立了一些文学团体,专门研究鲁迅的文学作品和他的思想,而对于他的个人生活以及情感经历,许多人都知道他和他的学生许广平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却不知道他与一位绍兴的小脚女人朱安也有过一段感情。
虽然朱安深得当时鲁迅母亲的喜爱,而且朱家人也对这个在外国念书的新青年非常有好感,只不过这门擅自敲定的亲事,因为即将毕业的鲁迅拿到了奖学金得以推迟,鲁迅曾有过短暂回国,是这件事向母亲提了两点要求:一是让朱安放足,二是让她进学堂读书。
不过却遭到了两家人的回拒。五年后,朱安已经28岁,这在那时已经算是“老剩女”了,朱家人也在不停地催促,周母按耐不住,火急火燎给鲁迅写信谎称自己生病把鲁迅给骗了回来。
而回到家的鲁迅,看着封建色彩的喜堂,知道自己被骗了,但他没有生气,而是非常沉默配合地完成了结婚仪式,就连按照习俗要给他装上被他剪去的长辫子,他也没有任何的反抗。
他看似顺从了封建的包办婚姻,但他是鲁迅啊,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青年,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就睡到自己的书房,第三天,他就回去了日本,就这样,朱安独自守起了空房。
三年后,鲁迅再次回国,但除了每天必要的话再没有任何交流,朱安不明白鲁迅的想法,也看不懂鲁迅写的文章,可以说两人之间的隔阂非常深,但即便如此,朱安依然爱着她口中的这位“大先生”。
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那时的朱安应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她只以为为他做饭洗衣,照顾好婆婆,就是对他的爱。这是两个世界的人,注定得不到互相成全。
似乎从鲁迅戴上长辫,跪在红垫上,接受封建老旧的婚俗向他袭来时,他沉默不语的外表下,有一股蓬勃刚烈的反抗意念正汹涌生发。
结婚那天朱安听说她的大先生喜欢大脚,在鞋里塞了很多棉花,踩了双大鞋,头盖被揭去后,鲁迅用淡漠的眼神上下扫视了一遍,什么都没说。随后便离开前去日本,自此与朱安的关系便一刀两断,他只是她名义上的丈夫,她只拥有了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
这段婚姻极其糟糕,也极尽可笑。鲁迅曾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27年,鲁迅正式对外宣布了自己的爱情,他和许广平结为夫妻,鲁迅的反抗也在此刻结束,画上句号。
后来许广平有了身孕,朱安应该是绝望了,但她毕竟是个善良单纯的可爱的女性,在见到年幼可爱的小海婴时,母爱的光辉还是散发了出来,她释然了,对外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儿子。
1936年鲁迅离开了人世,社会各界在缅怀这位大文豪的同时,关于他的结发妻子朱安也逐渐被许多人熟知,当时的朱安独自一人生活在北平的家里,经济拮据的消息传出去后,各界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分钱未拿。
有次,一位报馆的人称愿意赠送她一笔钱,但条件是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这个落后无知的封建女性当场表示了拒绝,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遗作。
虽然在现在看来有些意外,但也敬佩于这份深沉的无期的爱。鲁迅走后,而对于鲁迅遗作,也有一件发生在朱安身上令人难忘的事,当时很多先进人士奉劝朱安不要将鲁迅遗作出售,就在此时,这位独守空房四十余年的小脚妻子突然激动的说道:“你们总说大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大先生的遗物,你们也要记得保存我呀”。无意间的吐露心声,竟成了留给这世间的唯一东西。
小结:这并不是朱安一个人的悲剧,在那个思想变革,社会动荡的时代,终究会分为两类人,一类接受并拥抱未来,拥抱革命,新文化。一类继续附和在庞大而古老的王朝枯树下,继续麻木,平庸。
过去的那些千千万万个“朱安”我们无法拯救,只希望在如今越来越先进文明的新中国,不要再出现这种落后残败又无法挽救的生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