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三点哲学思考

一, 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学校工作中,安全工作是红线,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育教学一词在古代的出现很早,《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个时代的教学还没有具备现代教学一词的含义。在西方,教学一词本义为引出或导出的意思,即是经过必定的手法,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学一词是内发之意,着重教学是一种顺从其美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本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变成实际的开展状况,现代教学一词含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的产物,所赋予的意义与当下的内涵与外延基本一致。

教学是一个矛盾体,教与学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那么,究竟教与学哪一个是主要方面,哪一个是次要方面呢?想确认这个问题,还要深入分析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会,也就是能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是主要的,是教学这个矛盾体中的主要方面,学习者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是次要方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印证,教学中的双方,学生应该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学”,才能入心入脑,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矛盾的主次方面毋庸置疑,“学”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教学中,只教只是使学生被动接受,教毕竟是外因,只有是学生学,才能发挥内因的重要作用。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区别。二者在力量对比上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方与之相比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性质不起主导作用,前者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即二者的地位、作用不同,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复杂事物包含着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的,即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那么事物的性质就应该由该矛盾所规定,确切地说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矛盾的次要方面或者次要矛盾对事物性质不起决定作用,但不是不起作用。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主要”与“次要”,力量的“平衡”与“不平衡”,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不存在了,反之亦然。在矛盾主次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才使事物表现出性质特征,在这里,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只是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起主要作用,并不是不起任何作用。另外,既然矛盾主次方面力量不平衡,那么一旦出现新的条件,二者就可能发生转化,这时事物的性质就主要由原先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了。

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足以证明了“教”与“学”的哲学辩证关系。古人尚且洞悉这一点,我们更需要认真理解和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学然后知不足”。足以证明先学后教的重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警示性,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更加努力的学习探究,中国文学家、史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无疑都是自主学习,自我发奋的结果。

由以上哲学的辩证理论,可以确定教与学的关系了。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甚至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认可并付诸于实践。无论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是衡水中学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也特色,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先学后教,学知得失,教有目的,效率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再次证明,教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由以前的牧羊人,转变为领头羊。由过去的扬鞭驱赶,强制,改变为指导引领与激发,牧羊人只是外因,内因的接纳接受与吸收才是起最主要作用的因素,领头羊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指导,引发与激发因内的主体作用,内外因结合,最大限度的达成卓有成效的效果。

二, 学校管理中的主次矛盾

学校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从管理性质来说,有行政的,品德教育的,教学的,安全的,后勤服务的等等,从管理对象来看,有对教师的,对学生的,对学生家长的,对社会人士及事务的,对财务的不一而足。在这样复杂的工作坏境中,如何做到通盘考虑,不误工作,游刃有余,无疑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蕴含着一个哲学原理。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矛盾体,在诸多矛盾中,科学的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居学校工作的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那么学校管理的次要矛盾则是处于学校管理工作的从属的地位,起着次要作用次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学校工作中,并不是只抓主要工作,忽视或放弃次要工作,这是错误的和不足取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学校工作的主次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相互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学会抓大带小,统筹兼顾,这里的“大”,就是指主要矛盾。

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教育教学,这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工作为次要矛盾,然而在特定条件下,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天下大雪,交通受阻,在这种条件下,安全成为第一要务,成为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必须解决好师生的安全问题,而教育教学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必然让位于安全工作。

后勤服务人员都忙于整理各功能教室,迎接周末到来的办学水平复查,就在这个时机,通向开水间的输水管道断裂,无法正常向锅炉供水,离中午吃饭饮水时间越来越临近,在这种情况下,主次矛盾随机发生变化,主要的紧迫的任务是修复管道,正常供水,确保中午有热水供应。

这就需要灵活对待主次工作,及时把我主动权,统筹兼顾,把握全面,突出重点,科学管理,学会“弹钢琴”。否则,就只能造成顾此失彼,出现失误,得不偿失。主次矛盾的原理提醒我们,在工作中学会调整,学会应急,在一定条件环境中,主次矛盾相互转化。以人为本,是把我主次矛盾工作的一个关键,真正把人的地位放在第一位,就能比较准确的抓住主要矛盾这个“牛鼻子”,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和赢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积极意义,也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也是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原则的最好诠释。

科学的运用好哲学上主次矛盾的原理,对于我们做好学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精神治校的积极意义

梳理推演管理的历史,无不经历了人治,法(制度)制,文治三个阶段和层次,对于文治,我个人更倾向精神自制这个称谓,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答辩中,我就用精神治理阐述的观点,受到肯定和好评,究其原因,文化的发展归宿是铸造精神,精神是意识领域高于文化的意识形态,因此,表述为精神治是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慎独”。

人治具有明显的秘密性、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等特点,管理上随意性很大,权力主要集中在上层,执行者没有标准和规章可循,需要见机行事。由于人治依靠的主要是管理者的个人影响力,由个人好恶和情绪来决断企业各类管理事务,其人缘、风格等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管理者变更,公司容易导致无序。造成的结果是:员工无所适从,企业管理混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法治就是通过制度进行管理,透过制定一系列符合企业运营发展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运营。中国人历来讲究情面,人情味高于制度。执行制度时,遇到不熟悉的人,员工基本上能坚持按原则办事,一旦遇到领导、知心朋友违规,制度就会执行不下去,人为改变了制度和流程的刚性,久而久之,制度和流程就成了虚设。法治管理还容易出现本位主义思想,对本部门有利的事情多管,没利的事情少管或不管。

制度管理有很大局限性。例如,公司规定不得在企业内吸烟,如果发现有人吸烟的话,就将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但这条规定经常会有很大的盲区,有些人看到周围无人的时候,就悄悄地吸烟,神不知,鬼不觉。这时,企业的规定对吸烟人来讲就会显得可有可无。而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强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员工自发地感觉到如果在企业内部吸烟的话,就是对企业的不尊重,就是损坏企业的形象。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要实施文治,必须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与公司所倡导的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文治就是以文化来管理企业,以一种意识、思维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文治强调以人为管理的核心,通过建立共同价值观来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由要我去做变为我要去做,员工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一个企业如果说只有制度管理,而没有文化管理,则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由企业的强制性要求上升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是企业文化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文化无处不在。每一个国家、团队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一个企业同样也有自己的文化和阶层。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象没有个性的人,人们不会注意到他,也不会对他留下深刻印象。没有文化的企业,是绝对没有竞争力的。

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认可的一种东西,它不同于制度。制度一般是强制员工要达到的最低标准,而文化则在引导员工要达到最高的境界。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具有六种功能:凝聚功能,将员工个体凝结为高效统一的组织;激励功能,以优秀的运营机制催人奋进;约束功能,规范和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导向功能,对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进行引导;互动功能,与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辐射功能,将企业价值影响到消费者、经销商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企业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使其发挥作用,决定着其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文化的力量有时候甚至是强制性的,它能渗透到任何一个它想去的地方。

通用电气前CEO韦尔奇曾说:“文化因素,才是维持生产力增长的最终动力,也是没有极限的动力来源。”通用电气用人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看此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如果不认同企业文化,即使他能为企业创造高效益,也不会被录用。

1958年,沃尔特·迪斯尼去世了,迪斯尼陷入了停滞状态,甚至遭到恶意的收购。但最终公司存活了下来,因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并没有跟着创业者离开,员工尊崇的是企业文化而不是个人。公司逐渐摆脱了依赖个人的弊端,开创了更新的局面。 迪斯尼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影响企业实际经营发展的真正力量是企业文化,保持企业持续成长、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还是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是人——人——产品(物),而学校管理是人——人---人,企业的终端产品是物品,学校的终端产品是人才,培养人才比生产物品更加更要更加缜密,企业出一个次品仅仅是一个次品,可以修正再利用或可追加,学校出现一个次品,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一个家庭,对社会造成危害,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应该给教育敲响警钟,其实马加爵事件并不是一个偶尔的事件,马加爵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暴露了他心灵的极端贫乏与人格的极度扭曲。对此,我们的父母不应该反省吗?直至最后一刻,马的父母都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我们的学校不应该反省吗?为何自己学校的学生心理会这么脆弱?做事会这么极端?我们的政府不应该反省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没有真正深入到人的心灵领域?成效有多大?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反省吗?

精神属于内因,内因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学校,只有建立起切合本校实际的学校文化,广大师生共同认可,受到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一种学校精神,有文化自觉提升到精神“慎独”,学校管理才能实现“不治而治”,由此看来,学校这个管理人教育人培养人地方,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需要文化,更需要精神,文化精神决定工作的水平和学校的发展高度。 2016年7月

(0)

相关推荐

  • 2021上海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究竟如何区分?

    在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的考试过程中,政治知识是我们考试科目中最常见的内容,而哲学部分往往会成为政治知识中最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在整个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在很多题目的练习中,大家 ...

  • 关爱班主任要奖励,更要“减负”

    王红峰 近日,福州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共同印发<关于提高教师待遇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规定,在原班主任绩 ...

  • 矛盾的不平衡性

    历年来北京事业单位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占比一直比较高,以识记性和理解性为主,需要重点把握其基本原理做出甄别.以下为政治知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分析: 一.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主次矛盾与矛盾主 ...

  • 老胡观点:做好份内 兼顾份外——基于部分中小学教师工作方式的思考

    (一)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最近,在与某学校校长交流时,我顺便提到了该校的XX名师,并言不由衷地夸赞了几句.当我夸完该校XX名师后,该校校长似乎并没有表现很高兴的样子,而是向我吐槽说:&qu ...

  • 我向同仁“要”掌声(51)

    赣榆区初中教学视导纪实(十六) 一.视导时间:2018.10.19 二.视导学校: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 三.视导内容: (1)听课一: 1.听课节次:上午第三节 2.听课班级:九(9)班 3.上课教师 ...

  • 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感谢教育局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交流.研讨.切磋和学习的平台,我简要谈三点个人认识,并把有色一中近期工作思路向大家作粗略的汇报,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教. 三点个人认识: 第一.校长 ...

  • 学校管理要强化三个意识

    史万浩 2月22日是安徽阜阳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学的日子,但是在阜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却空无一人.原来,阜师大附小六年级(2)班语文老师被学校调换到其他年级,为了表示反对,班上的30 ...

  • 学校管理上的“三个全”

    管理是一门学问: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一种途径: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是一种协调:管理是一种凝聚:管理是一种力量. 管理是一种有序的活动,管理是实现目标,提高效率的必有所为.管理既存在管 ...

  • 三岁小孩的哲学思考

    小懿一本正经天真无邪地望着妈妈,随口问问妈妈为什么现在会变成之前,昨天也是之前?妈妈一时意识到小懿在思考哲学问题了,跟小懿解释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就像你也会慢慢长大,从小朋友变成大朋友,不知道小懿是如 ...

  • 学校文化管理的“三个密码”

    学校文化建设是中小学校长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校长穿越文化的概念与理论丛林,解除实际建构困扰,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效能,本文给出学校文化管理的三个具体策略,或称"三个密码",以期为校长 ...

  • 开汤哲学:“冲泡三要素”的思考

    所谓的泡茶三要素:投茶比.水温.坐杯时间,想必大家已很熟悉. 而如今再看,我们还发现干茶整碎度.注水方式,甚至于开汤环境条件等其他诸多因素也都对最终所呈现出的汤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一说就深了,又会 ...

  • 学校管理的六大死穴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办学目标的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应用学科,它运 ...

  • 雷芳|21世纪资本范畴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用范畴来追问一个时代.今天,我们用资本范畴来追问21世纪的人类生存境遇和时代精神."日前,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q ...

  • 中央动真格!中小学校“五项管理”督导全覆盖,“小切口”撬动学校管理“大改革”!

    来源:校长会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省(区.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