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83:苏轼•晁错论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刘恒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以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但削藩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bì)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袁盎“竟言吴所以反,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可罢”,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而不为之,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qiǎng)为之,则天下(niǔ)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nàn),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jī)之间,而求名之所能也。

1、不可为者:难以处理的; 2、变:发生,发展;所:此谓安排,处置; 3、强为之:勉强去处理;强:勉强,强行; 4、狃:习惯; 5、不吾信:不相信我; 6、出身:挺身而出;犯大难:力挽狂澜的意思; 7、期(i)月:一个月,指时间短; 8、苟:苟且,马虎;求名:求名之人。

天下治平,无故而大难之;吾发之,吾能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于我。

1、发;触发;端:开端; 2、收:收束,平定; 3、有辞于天下:有言词去说服全国的人; 4、循循焉:徘徊不前貌;去:离开,避开; 5、集:汇集,集中。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1、山东: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2、不之察:即“不察之”; 3、以错为之说:以诛杀晁错来给各诸侯王一个说法; 4、错有以取之:晁错遭祸是有他主观方面的原因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前知当然,事至不惧,而为之,是以得至于成功。

1、龙门:即禹门口,山西河津西北,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相传禹治水,把龙门山从中凿开; 2、决:疏通;大河:指黄河; 3、溃冒:水大破堤而出; 4、惟:只有;前知:预知;当然:必定(发生); 5、徐:从容地;图:安排。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xuē)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大难(nàn)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jiàng)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nàn)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1、其:指七国;为变:发生变乱; 2、捐其身:献出自己的生命; 3、当:承当; 4、制吴楚之命:置吴楚等国于死地; 5、自全:保全自己; 6、自将:亲自带兵打仗;居守:留守后方; 7、至危:最危险的事;至安:最平安稳当的事。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àng),亦未免余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jiàng)。以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1、袁盎:即爰盎,字丝,汉文帝时以胆识与见解为所赏识,曾为吴相,景帝即位,他与晁错政见不一致,吴楚七国叛乱,乘机进言斩晁错以平众怒; 2、情:指人之常情; 3、难之:为率军出征一事感到为难;重违其议:看重群臣反对晁错削藩的建议。

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cuì)(lì),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lěi)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jiàn)哉?

1、以身任其危:自己首当其冲,即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地方; 2、淬砺:淬火和磨砺以使刀剑坚利,此指整顿操练部队; 3、东向:吴楚七国叛军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故云; 4、累:牵累; 5、恃之:依靠他(晁错); 6、间:离间。

嗟(jiē)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自固其身:保全自身; 2、所以自祸:自取祸害的原因。

《晁错论》全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qiǎng)为之,则天下狃(niǔ)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nàn),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jī)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xuē)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nàn)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jiàng)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nàn)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àng),亦未免余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jiàng)。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cuì)砺(lì),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lěi)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jiàn)哉?

嗟(jiē)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此篇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有写错罪状处,有代错画策处,有为错致惜处,英雄失足,千古兴嗟。任大事者,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

(0)

相关推荐

  • 喜雨亭记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 ...

  • 古文观止:《石钟山记》苏轼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朗诵:任志宏  张家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 古文观止193: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dá). 1.是岁:承前篇而言,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之望 ...

  • 古文观止187:苏轼•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bū)糟啜(chuò)醨(lí),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 ...

  • 古文观止185: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 ...

  • 古文观止184:苏轼•上梅直讲书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开封应试,当时的主考官为欧阳修,参评官为梅尧臣,他们对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颇为赞赏,录取为第二名,苏轼及第后非常感激,于是写了这封信给梅尧臣. 轼 ...

  • 古文观止182:苏轼•贾谊论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 ...

  • 古文观止181:苏轼•留侯论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其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前218年(秦始皇29年)在古博浪 ...

  • 古文观止180:苏轼•范增论

    <范增论>属于史论,是一篇翻案文章.苏轼善于读书,能从书缝中看出问题.一般人读史,见项羽与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常为之叹息,认为这是楚失败的原因之一.苏轼却相反,独恨范增不早离开,认为项羽 ...

  • 古文观止179: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