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日记解读《从0到1》1、什么是从0到1?逆向思维和硅谷网络泡沫 | 富日记读书

今天富日记给大家讲解一本创业者必读的好书。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这本书传达了前所未见、让人为之一振的新观念,教导人们如何在世界上创造价值。

通用电气公司前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认为这本书是指导大企业不断改进提升的重要手册,也是新创企业家们的心法秘籍。

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认为这本书是每个想要创业与正在创业的人,都必须优先阅读的一本书,绝对不可错过。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认为这本书绝对是经典之作,值得读三遍。

这本书就是硅谷创业家和投资人彼得·蒂尔的《从0到1》。

彼得·蒂尔是Paypal创始人,打造了多家异军突起的公司,还是知名投资人,他投资了Facebook、Airbnb、SpaceX等一系列知名公司。

埃隆·马斯克说《从0到1》展现了彼得·蒂尔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从0到1》这本书源于2012年彼得·蒂尔在斯坦福大学所教授的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

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斯坦福大学听课,更没有机会听彼得·蒂尔传授成功经验。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获得彼得·蒂尔的经验和指导,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这样的智者都认为这本书值得读三遍,我们普通人再多读几遍都不为过。

温故而知新,我每次阅读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思考,这也是富日记解读这本书的原因。

在彼得·蒂尔眼中,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

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

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虽然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比创造新东西容易,但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会使世界发生从1到n的改变,增添许多类似的东西。

而创新是独一无二的,每次我们创造新事物时,会使世界发生从0到1的改变。

《从0到1》这本书是介绍如何创建创新公司的。

彼得·蒂尔不觉得这本书是成功秘籍,他也不认为存在这样的创业秘籍,因为任何创新都是新颖独特的,任何权威都不可能具体规定如何创新。

不过彼得·蒂尔注意到一个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富日记觉得这也是现在很多创业者推崇第一性原理的原因,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

富日记还要提醒一下,彼得·蒂尔这本书讲的是创新,他面向的更多是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创业者。

如果你只是普通创业者,不要被带偏了。

能从0到1当然很好,但不一定非要执着于从0到1,照搬他人的模式从1到n同样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先模仿,再超越正是国内很多互联网巨头的打法。

每当彼得·蒂尔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反主流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这个反主流问题听上去很容易回答,其实不然。

首先它挑战智力,我们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都是已被肯定的,一定被很多人赞同。

其次它更挑战心理,说出不被众人认同的看法,需要勇气。

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多是勇气。

彼得·蒂尔认为好的回答应该按照下面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

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让我们看到未来,这也是这个问题重要的原因。

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而进步有两种形式。

第一是水平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

第二是垂直进步,意思是探索新的道路,尝试从未做过的事,也就是从0到1的进步。

如果你根据一台打字机造出了100台打字机,这就是水平进步,而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又造出了一台文字处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进步。

从宏观层次看,全球化就是一种水平进步,把某地的经验做法推广到世界各地。

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它直接复制了发达国家,从19世纪的铁路到20世纪的空调。

而科技是一种垂直进步,科技不仅限于计算机技术,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容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这才是对科技的正确理解。

针对上面彼得·蒂尔面试应聘者的反主流问题,他自己的回答是: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

《从0到1》这本书提出了在创新之路上获得成功必须要解答的问题,它并不是一本指南,而是一场思维运动。

每个初创公司都需要这场思维运动: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这个反主流问题其实很难直接回答。

我们可以换个方向,相对于几乎没有人认同的事实,大家都赞同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你能识别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你就能看到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反主流事实。

1999年,彼得·蒂尔创立了PayPal公司,当时的硅谷正陷入一种狂热。

每周都有数十个新企业竞相举办豪华开业派对,而庆祝成功的派对却很少见。

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相信任何事。

一个熟人告诉彼得·蒂尔,他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前,就已经在卧室里计划好了要上市,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奇怪的。

在当时的环境里,理智行事才是怪事,想想只要在公司名字里加一个“.com”,价值就能一夜翻倍,不合理的便都变成了合理的。

PayPal公司有一个能算得上宏伟的目标,他们想要创造一种新的网络流通货币来替代美元。

PayPal的第一个产品让人们用掌上电脑转账,但是却没人需要这个产品。

记者们甚至把这个想法评为1999年最糟糕的十大商业构想之一。

因为掌上电脑当时还是稀罕物,而电子邮件已经普及,

所以彼得·蒂尔和同事决定转而开发一个电子邮件支付系统。

他们遇到了很多初创企业同样的问题,用户少,增长缓慢,成本却在上涨。

如果想要PayPal维持下去,需要至少100万用户。

不管是打广告,还是和大银行合作,都不理想,于是彼得·蒂尔决定付钱让人注册,以此吸引客户。

每位新用户一注册就可以得到10美元,每推荐一个朋友来注册就能再得到10美元。

这个方法帮PayPal招来数十万新用户,用户呈指数级增长。

当然,这个战略不能持久,付钱让用户注册,呈指数级增长的用户就意味着呈指数级增长的成本。

虽然天价成本在当时的硅谷司空见惯,但彼得·蒂尔还是清醒的,他和同事认为这一战略是理性的。

考虑到巨大的用户基数和从顾客的交易中收取的小额手续费,他们肯定会获利。

彼得·蒂尔知道达到目标还需要更多资金,他们也清楚硅谷的繁荣景象即将逝去,面对即将到来的难关,彼得·蒂尔开始尽力筹资。

2000年2月16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称赞PayPal发展迅速,并且暗示PayPal公司已经价值5亿美元。

因为很多重要投资者把《华尔街日报》对公司的估值视为权威。

投资者们纷纷向PayPal投资,一家韩国公司甚至没有经过协商签合同,直接电汇给他们500万美元。

彼得·蒂尔想把钱还回去,对方也不告诉地址。

报道发表的第二个月,他们筹资达到1亿美元,然后没过多久,网络泡沫就破灭了。

硅谷网络泡沫破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每个人都开始用不确定的眼光去看待未来。

任何提出年度计划而非季度计划的人,都被当作极端分子避之唯恐不及,全球化代替科技成为未来的希望。

90年代从“砖块到网络”的转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投资者又重新把目光投向了砖块和和金砖国家,也就是房地产和全球化,结果造成了后来房地产市场的另一场泡沫。

企业家们从硅谷网络泡沫中学到4点经验,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主导商业思想:

第一、循序渐进。

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则会使泡沫膨胀。

自称可以成大事的人都不可信,因为心存改变世界之雄心的人通常要更加谦逊,小幅地循序渐进地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

第二、保持精简和灵活性。

所有的公司都必须留出一定空间,不要事事都严格计划。

你不知道你的事业会变成什么样,事先规划通常既死板又不现实。

相反,你应该做些尝试,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的实验

第三、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一个新市场。

以现成的客户作为出发点创业才更有保障。成功者已经创造出被认可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才是可取之道。

第四、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广告或营销人员去推销,就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科技应用于商业应该主打产品开发,而不是分销。

在泡沫年代打广告显然都是浪费,唯一持久的成长是爆发式成长。

这些经验教训在创业领域成了信条,然而彼得·蒂尔认为这些法则的对立面可能更正确:

第一、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第二、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

第三、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第四、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这部分内容,彼得·蒂尔阐述了从0到1的概念、PayPal的创业经历和硅谷的网络泡沫。

在彼得·蒂尔眼中,创新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逆向思维,和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想获得这种能力,我们也应该经常思考一下彼得·蒂尔面试应聘者时总会问的这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从查理·芒格到马克·吐温,很多成功人士都擅长逆向思维。

如果你觉得彼得·蒂尔面试时问的这个问题很有用,那么你一定也会喜欢马克·吐温这句名言:

当你站在大多数人那边时,你就该想想自己是不是错了。

接下来彼得·蒂尔谈了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的好企业。

要想获得成功,实现从0到1的跨越,创业者们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