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考研难以坚持的个体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的扩大,近几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7年报考人数突破200万,2018年报考人数达238万,2019年持续上涨达到290万,到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短短几年中,考研大军不断扩充,“考研热”持续升温,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与日俱增。在考研过程中,有的人能坚持到底,直到考上研究生,但也有很大一批人在初试之前就放弃了考研,认为考研很难坚持下去。下文分别从对自身的实力认知偏差、内外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以及考研“高原期”意志力崩溃等方面,分析考研难以坚持的个体性影响因素。
一、考生针对自身实力的认知偏差导致放弃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考研选择阶段,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出现对自身的认知偏差,往往做出的决策会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有的学生因为某些学校的某些专业就业前景好或者有名校情结,加上身边往届学长学姐也有成功的经验等,学生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于是就加入考研队伍。但实际上,在做选择时只考虑到“我想要”,没有考虑到“我能要”的问题,因此就出现目标学校过高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现象,从而导致越学越难,越难就越想放弃考研的情况。
二、考生面临内外压力的负面情绪导致放弃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常和心情、性格、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大学生在考研高强度、高挑战度的学习中,常常面临自身的身心压力和外界压力,带来情绪上的波动与挑战。在备考过程中,有些学生常常学习时静不下心,表面看起来一直在学习实则未学到什么;休息时又无法安心休息,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想着考研的成败,越想越不安,就容易出现焦虑和愧疚的负面情绪。这些对学生的考研复习来说,不仅会严重影响复习效率,耽误复习进度,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伤害,长久下去最后就是恶性循环,让人身心俱疲就很难继续坚持考研。
三、考生进入“高原期”的意志崩溃导致放弃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及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对人的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考研的过程就像马拉松比赛,在考研初期学生会感觉到进步比较大,但是当到考研中后期时,就会出现“高原现象”,较长时间维持在某一水平上,感觉不到进步,甚至有时还有退步的现象。随着考研复习时间逐渐减少,学生难免受挫,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考研意志力。而意志力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它极其有限且容易消耗,随着消耗的增多,人依靠意志力对行为的调节能力也会随之减弱。因此,这时意志力和延迟满足能力薄弱的人很容易向现实妥协,容易放弃考研。
总之,考研复习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一环扣一环”。这个过程起始于认知,贯穿着情绪,更依赖于自身的意志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或者不能及时调整复习中的负面情绪,那么学生就难以在考研的道路上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