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春晖丨孙中山、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他们在沪江园播撒革命的火种(上)|瞿秋白|孙中山|张国焘

  原标题:丹心向春晖丨孙中山、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他们在沪江园播撒革命的火种(上)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石库门的旭日里、在嘉兴南湖的碧波中毅然起航,从此中国进入了开天辟地的新纪元。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思想引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都曾来到沪江园宣讲新文化运动,传播进步思想,唤醒民族意识,鼓励青年投身正义事业。在星星之火的照耀下,一批有志之士走出校园,投身爱国民主运动,谱写了牺牲和奉献的奋斗之歌。

  

  

  

  

  陈独秀

  对沪江学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

  

  

  

  

  

  演讲,是沪江时期校园文化的一道绚丽风景。彼时的演讲有学生年级代表的年度演讲、化装演讲(类似话剧团)、即兴演讲等各种类型(由学校档案馆编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沪江大学学术讲演录》,收入了诸多演讲稿,分为教育、社会等6个篇章,可资参考)。五卅运动时期学校学生自治会还特地成立演讲部,组织爱国学生到校外各处演讲;校方或学生自治会还邀请社会名流前来演讲,这些活动和演讲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校刊《天籁》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就有孙中山、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的演讲稿,委实珍贵。

  

  1919年第9卷第1期《天籁》封面的刊名下开始备注“沪江大学月刊”字样(左图);第9卷第4期《天籁》中文刊正式更名为《沪江大学月刊》,刊名由黄炎培题写(右图)

  1920年2月中旬,李大钊秘密护送陈独秀出北京,在途中共商建党大业,史称“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返回上海后,陈独秀在会见罗家伦、许德珩、张国焘等人时表示,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彻底推翻军阀主义。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油画)

  3月24日下午1时,陈独秀应沪江大学之邀,前来演讲《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当时的《天籁》(即《沪江大学月刊》)第9卷第4期(1920年4月初出版)“校闻”刊登了此消息:“先生之道德学问,素为我人所钦仰。今更得聆其名论,皆以谓荣幸云。”

  

  沪江校园风貌(约上世纪20年代)

  陈独秀在演讲开头解释了“新文化”的概念,接着讲述新文化的内容,即科学、宗教、音乐和美术等。他认为,现在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既不注意美术、音乐,不知道要把人类生活弄成一种什么机械的状况,他进一步说明:“科学和智识,对于人生是不足够的,必需要宗教,以扶助人生的本能。” 此番言论让到场的师生听了松了一口气,而且初步了解“新文化”并非是“洪水猛兽”那样狰狞可怕。

  

  《天籁》中文版刊载的陈独秀演讲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首页书影

  在演讲的后阶段,陈独秀将调子拔高,把矛头直接对准劳资冲突——阶级斗争的现实问题。他认为,要使资本家知道劳动者也是人类,并不是牛马;也要使得劳动者知道,“他们不当专受资本家压束的”。这种启蒙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组成部分。陈独秀在沪江园演讲的2个月后(1920年5月),发起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8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个月后,沪江师生又在学校礼拜堂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讲。

  

  当时的礼拜堂位于思晏堂

  东侧二楼、三楼的位置

  

  

  

  

  

  孙中山

  争取沪江青年会中的进步力量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孙中山即指示邵力子(时为复旦大学国文教员、兼任《民国日报》主笔)向复旦学生演说,激起全体同学群情沸腾,当场决议:联合上海各校通电营救北京被捕学生;从速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然而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后,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法国教会办的震旦大学却限制学生加入学联,不准学生参加示威游行。

  

  五四运动中的上海

  这一状况引起了孙中山的担忧。作为基督徒,他对于基督教青年会的追随者们寄予厚望(基督教青年会是以“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的全球性社会服务团体,在约110个国家有青年会组织。上海青年会创立于1900年,其成员不受信仰约束,因此大多不是基督徒。上海青年会成员组织和参与了中国许多社会改良事业和运动,在救亡运动中也作出过特殊贡献——编者注),认为他们是应该争取的革命力量,并且在各种场合的演讲时,严厉批判青年会成员中“不问政治”的潮流。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之后的1920年5月25日晚,在沪江大学所作的主题为“中国之再造”的演讲中,孙中山呼吁青年关心政治,担负起国民的责任。他指出:“近时中国流行一种毛病,就是人人'避嫌疑、避责任’。这句话是从哪里生出的?很不明白了,但望诸君不要被这一句话蒙蔽,放弃了责任。”他凭着深厚的英文功底,分析了Politics的双重含义,即“家庭的是非”与“国家的政治”,指出留学欧美学生注意到Politics只是“是非”的解说、“党争”的解说,却不知道中国“政治”的意义与“是非”“党争”两解说完全不同。这“对于中国前途,很是危险啊!我们现在的责任是要讲政治呢”。

  

  《天籁》中文版刊载的孙中山演讲辞首页书影

  最后,孙中山大声疾呼:“诸君已有了好机会,将来学问成就,要担国民的大责任,做了普通人民的模范,代四万万人谋幸福,使中国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诸君呀!起来担责任呀!”

  孙中山的“学术勋业”,久为沪江“同学所景仰。此次得一观颜色,亲聆教训,咸以谓莫大之幸”(《沪江大学月刊》第9卷第6期“校闻”)。他这次充满激情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沪江青年会成员以及其他学子,其中就有赶来听讲的东吴二中学生贺威圣(贺威圣1902年生,1923年考入沪江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创建浙江象山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1926年遇害——编者注)。贺威圣很受鼓舞和振奋,当场向孙中山阐发自己的见解,深得孙中山的赞许。他后来回忆说:“这次见面,使我深刻认识到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一位最智慧、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而且是最勇敢、最能干的实行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