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三千年,为何你只独爱北宋的那一位苏东坡?
中国的文坛,可谓是争奇斗艳,炫彩缤纷。
有屈原的固执,一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道出了自己与世间污浊坚决抗争的态度。
有曹操的豪迈,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写出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有曹植的深情,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说出了他对女神的美好向往。
有陶渊明恬静,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了自己热衷田园生活的情趣。
再往后,便是盛唐的绽放,有李白的自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杜甫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繁华之后便是衰落,因此南唐后主李煜应时而生,重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此,诗坛之上又加词坛。于是晏殊绘了几笔: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怀。”
范仲淹也不甘落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然而,他们始终差了那么一点味道,因为北宋的繁华,不应该是这样的忧郁。
于是,又有一个人横空出世,独断了整个文坛。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跨越时空,与先辈对决平分秋色;他站到原地,令后辈竭尽全力却再也无法企及。这个人,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原名苏轼,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实苏轼原来并不叫苏东坡,只因元丰二年的一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由于当时他生活困苦,以至被迫在城东的一个坡地上耕种,期间为了宽慰自己内心的愁苦,开始自号“东坡居士”。
而“居士”一词,是有含义的,如出家的佛教信徒被称为和尚,而在家的佛教信徒,则被称为居士。
从古至今,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并且都各自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
可如果让我们再从这些英杰当中选出一位令你最喜欢的人,我觉得这个人,一定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呢?他又有哪些亮点令我们后辈神往呢?
一、三首七言绝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决。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对于苏东坡,颜值我们是无法考究了,但是他的才华,却令我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就拿写诗来说,他生在宋代,距离曾经诗气盛行的大唐,早已过了几百年。而关于诗类的题材,可以说让已经让前人写尽了,各类风格,各种情感,已然没有了发挥的余地。
可是苏轼不服,那日他在西湖饮酒,天气由晴转雨,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时间诗兴大发,题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这首诗成为了西湖的绝唱,前不曾见古人,后亦不曾见来者。
特别是最后那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此将西湖赋予了神韵,仿佛如《心经》中的描绘:“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西湖
那么说别人就没有写过西湖吗?当然有,文坛上的那群人,面对西湖美景,怎能不抒发一些感慨。于是杨万里写到: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说实话,如果没有苏轼,那么杨万里笔下的这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就足以傲视无数人杰。
可偏偏,文坛上先有了苏轼,和那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比起来,杨万里似乎总也差了那么一点味道,低了一个层次。
题完了湖,苏轼仍不甘心,又开始写山,转眼西望,跨越五百多公里,便是庐山。于是苏轼写了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充满了禅意,又充满了人生哲理,仿佛苏轼看的不是这座庐山,而是那庐山之外的整个人间。那人间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还有人们趋之若鹜的功名利禄。只是这些东西,又有几人能看透呢?
沉思良久,苏轼又抬起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他的目光,穿越了山川河流,穿越了参天古树,甚至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几百年前的那个唐。
当时,人们正在写春。
韩愈写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翃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尽五侯家。”
孟浩然写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贺知章也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千条万条垂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看到此处,苏轼笑了,如此盛宴自己怎能不来拜会一番,于是挥笔写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没有夸张,没有比喻,也没有拟人,似乎春天就是这样,恬静,自然朴实,唯美。
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面对这场跨越时空的对决,他挥洒笔墨,轻松自如,真可是应了杜甫的那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场对决对于苏轼来说,却仅仅只是开始。
二、洒脱、豪放之中,藏着一汪似水柔情。
人生在世,难免有些起起落落。
正如寒窑赋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灵鸡有翼,飞不如鸦,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元丰二年,正处于高光时刻的苏轼,只因一场“乌台诗案”,被人控告污蔑朝廷,辱骂皇上,于是苏轼被贬黄州,身陷囹圄。
那时候的他,一家人挤在江边的破旧驿站,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冷刺骨。因为没有饭吃,苏轼还被迫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才能勉强度日。
然而俗话说的好:“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也正是这一段刻苦铭心,穷困潦倒的经历,才成就了苏轼巅峰的时刻。
那一日,苏轼与朋友出游,结果半路不幸下雨,而且越下越大,以至众人纷纷狼狈逃窜,而苏轼面对此情此景,不但无动于衷,反而潇洒的吟了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吟唱完毕,一种洒脱到极致的心境瞬间笼罩天地,此时的苏轼,仿佛已经跳脱出了这片凡间,而寄身于宇宙大道。
特别是那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真可谓是人世间最美的绝唱,他不仅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且还喊出了芸芸众生藏在心底的呐喊。
那任平生,任的不仅仅是一蓑烟雨,同时还有那被人诬陷的一番境遇。
于是黄州之后,苏轼不再叫苏轼,而叫苏东坡。这首《定风波》,则成为了苏轼又一首不可超越的神话。
而在此前,苏轼又是豪放的代表。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为了抒发报国的情怀,写了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开篇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就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苏轼胸中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最后又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话,表达了自己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气概非凡。
由此可见,苏轼的梦想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文人的化身,而且还有着上马扬刀,驰骋沙场的一腔热血。
他是极致的豪放,又是极致的洒脱,他像是一位勇士,顶天立地,他又像一位仙人,超凡脱俗,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除了这些之外,他的内心竟然还住着一汪儿女情长般的似水柔情。
同样是1075年,豪情万丈的苏轼,在正月二十日深夜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见了自己早已故去的爱妻王氏,不觉间泪涌心头,挥笔疾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面对家国情怀,苏轼怀着满腔“老夫卿发少年狂”的豪气,面对大雨连绵,身世沉浮,苏轼带着一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可是当他面对自己的爱妻的时候,他却只剩下了一身的软肋。
他没有了豪情,只剩下了一肚子的“相顾无言”,他亦没有了洒脱,只剩下了一脸的“泪千行”,而最令人心疼的是那最后一句“明月夜,短松冈”。
那是他妻子的孤坟,寂静而又悲怆。曾经的欢声笑语已经不再,曾经的举案齐眉也已远去,如今剩下的,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和那周围栽着松树的山岗。孤独的可怕,安静的心伤。
所以,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苏轼?
文采是一方面,潇洒豪放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因为他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然后活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共同向往的模样。
李白太过自信,杜甫太过感伤,而苏轼则就刚刚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上云卷云舒。
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被贬黄州那四年,最美的词是《定风波》,而最美的文,则当属《赤壁赋》。整篇文章不必会意,光读下来就是一种享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是时间的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江面的描写。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月、山、星的描写。
紧接着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则直接把江面上普通的水气描绘出大气磅礴的画面。
随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时间,道家凌然的仙风道骨扑面而来,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亦有超凡脱俗的洒脱。
描写声音,苏轼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与友人的游览,苏轼用“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描写人生,苏轼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说到天地万物,苏轼则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当夜游赤壁结束,苏轼又写:“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篇《赤壁赋》读下来,全文洋溢着一种享受,不说意思懂不懂,光是那种韵味和气势,都不禁令人迫不及待的想将它背诵下来,仿佛不背下来,就会成为人生中的遗憾。
他的文字,犹如开头的那片波光粼粼的江面,刚开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到兴起,则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再至深处,则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令人心旷神怡,豪情四起。
对于苏轼的文采,其实不光我们后人觉得惊艳,就连同时代的翘楚,也是望尘莫及。
在苏东坡任翰林院学士时,他拟了大约有八百道圣旨,每一道,都是铿锵有声,妥帖工巧。而且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譬喻,苏东坡写来,每每都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苏东坡去世后,有一位姓洪的接替他的职位,当时这位姓洪的对自己的文才颇有期许,于是问当年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
老仆回答道:“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但是苏东坡却从来不用查书”。
话音落下,这位姓洪的翰林学士顿时明了,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超越这位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了。
然而,拥有无人能及的才华,就必然要承受无人能懂的孤独。而这,便是成为一个强者的所要付出的代价。
苏东坡是孤独的,以至他始终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那一日,苏东坡在吃饭间询问家人,你们说我肚子里都有什么?
有人说是满腹的文章。
有人说是一肚子巧妙的机关。
但这些,苏东坡都不以为然。这时,轮到他的爱妾朝云回答。她从容不迫的说:“依我看,你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深以为知己。
苏东坡一生才识超人,不假外饰,坚持己见,几番皇家赏识,应对朝廷,又几番遭谗被讥,被贬外地,屡经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而不改其率直豪爽的本性,可不是时时处处显得不合时宜吗?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结语:
中国文坛三千年,为何我们只独爱北宋的那一位苏东坡?
因为他的诗好,因为他的词好,因为他的文章好,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人好。
顺境之时,他能豪情万丈,逆境之时,他又能乐观豁达。在这顺、逆之间,他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坎坷,又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故此,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文采,喜欢他的人品,以及喜欢他那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超然。
最后,尊敬的各位读者,你们都喜欢苏东坡的那一句话呢?
本人是文化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文化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