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够燃、够硬的《红海行动》中,张译完成了细腻又鲜活的角色塑造

总投资5亿、军事装备耗资2亿,《红海行动》能带来怎样震撼人心的大场面?这个疑问让影片成为春节档最让人期待的一部。尽管带着很高的预期,但看过之后还是有很多惊喜。

虽然电影名为红海行动,但看过之后有些意外,重头戏并不是海战,而是“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在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与恐怖分子展开生死一线的陆战。影片中能充分感受到导演林超贤的野心,以及坐拥5亿投资任性的烧钱,战争场面囊括海陆空,无人机、迫击炮、战舰齐上阵,不断升级的战争场面让人看的目眩神迷,对于喜欢看大片的观众来说从蛟龙突击队登陆伊维亚共和国开始,每一场战斗都值回票价,电影对军事装备的全面展示,各种武器的准确把握,以及残酷的战争场面的呈现,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让人过足瘾。

但是,因为之前有《湄公河行动》的基础,对林超贤打造大场面的水准是有心理预期的,所以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并非战争场面,而是人物的生动塑造、对人性的深挖,以及演员的精彩表演。

和《战狼2》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红海行动》塑造了鲜活的群像,8人小组各司其职,在影片中都留下动人的瞬间,而张译饰演的杨锐作为蛟龙突击队的队长,对整个撤侨任务,和后续的做出的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完成了最完成、最高难度的角色塑造。

从《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到《生死线》、《钢铁年代》,张译塑造过不同的军人形象,不过《红海行动》肯定是最困难的一次。

最大的困难是整部电影几乎有120分钟都是战争戏。重场面、轻人物是战争、动作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张译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在极其有限的镜头里出色的完成了杨锐的人物塑造。影片叙事张弛有度,寥寥几场文戏让人印象深刻,开篇商船营救,狙击手被击伤脊椎神经,杨锐选择自己扛下来,告知战友们、和舰长对话的两场戏,一边是故作轻松,一边是心情沉重,在细节和情绪上的把握非常精准,两场戏就把杨锐这个角色立住了,队长这个身份也让人信服。

另外一场戏很有趣,他和海清饰演的记者较劲,拒绝让对方跟着一起执行任务,算是残酷战争中的“苦中作乐”,这里张译摆出了一副顽皮、执拗的面孔,凸显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同时也诠释出了角色的层次感,在战场上他是说一不二的队长,是蛟龙突击队的核心,面对敌人他表现果敢绝不手软,但面对同胞,虽然摆出一副不可侵犯的架势,但还是传递出了他感性的一面。

另外一个困难,是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下,要给出合适的情绪表达。《红海行动》由一场接一场的战争戏组成,如果缺乏动机、人物按不死、情绪跟不上,再宏大的场面也还是会让电影垮掉,沦为三流动作片。这应该是导演最得意之处,从撤侨、保护大使馆工作人员、营救人质,再到最后破坏恐怖分子交易,剧情在多次转折中层层递进,战争场面也逐步升级,蛟龙小分队完成上级命令的撤侨任务,在安全返回和继续踏入生死战场之间做抉择,作为队长的张译始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输出,特别是他带领剩下的几名队员,决定深入恐怖分子核心寻找“黄饼”时,在他那张严峻的面孔下,能解读到坚定、不安、恐惧、以及做好了就义准备的复杂情绪;在重头戏坦克大战中,张译演技在线,情绪始终打在点上,成功烘托出了被数辆坦克围追堵截的紧张感,以及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沉着和冷静。

好演员不会被定型,而是在不同形象的尝试中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张译就是这样的演员。纵观银幕和荧幕上的张译,会发现他硕果累累,每一部作品的演绎都鲜活灵动,《士兵突击》过去十多年,脑子里还是能清晰浮现出张译饰演的史今,退伍回家前最后一次看天安门,失声痛哭的动人一刻;也记得《亲爱的》,他面对性格内敛的角色,依然成功传递出的痛苦和挣扎;还有《妖铃铃》中,苦等老婆回来的王保健那一次次让人爆笑的冷幽默……这次《红海行动》的杨锐是张译表演生涯中的又一次突破,恭喜张译,也相信品质够硬、角色够细腻的《红海行动》能票房大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