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故事之三】竹海之上的记忆
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为碉楼的记忆而深思。
我所述的碉楼,在广东的开平,是个侨乡,地方不是太有名,但那的碉楼却很有名。
有人称开平为中国最值得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的金牌之选,也称它为最美的乡村。
原来我一直对广东的人文历史不太有兴趣,那样的误区,当然和南粤的经济发达相关,而关于人文史料的介绍却相对来得少,但开平的碉楼,却是我记忆中想要知道的唯一亮点。
在开平到过几处碉楼群,印象最好就是马降龙的碉楼,在这个面水靠山的宁静乡村,那碉楼仿佛就是隐在竹海之上的绿色之云,让我的记忆在碉楼和岁月之间飘移。
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保存完好的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仿佛就是一串沉淀的珍珠项链,在古林修竹之间,闪现着让人仰望历史岁月的瞬间。
据我所知,开平的碉楼兴起始于明后期,盛于清末民初,完全是当地人出洋之后光宗耀祖的产物,这种以中国文化为根,以西方审美为表的建筑意识,集中地表现在这些碉楼以防匪、防洪、居住等综合性功能的运用上,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以中西合璧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面对先人思想的浮动,而增添一种关于文化的领悟和感受。
其实,我一直很惊叹碉楼建筑的独特、别致和美丽,而且更多地去思量这中外文化结合所传递的思想体验。
我曾经花五块钱到一座无人居住的碉楼里,听一位后生讲述关于往昔的故事,细心观悟主人所留下来的耀祖的印迹,我和这位据说和此楼主人是亲戚的小伙子开玩笑说,如果我听完他的介绍之后,由我来讲一下此楼的人文价值,倘若比他讲的精彩,你就退我钱,在我以建筑风格、文化属性、文化差异等一番细细分析之后,想不到好几个北京人,竟然认为我是一个专家,也让那小伙子不仅要退我钱,还连问我是不是专家,要了电话想和我讨教……
其实,对我而言,在开平看碉楼,就象是在读一段历史情节一样,感受任何一种文化的变迁,都有一种文化的属性,有其发展的脉络,而好多人只关注碉楼的表面,就如同读浮在竹海之上的碉楼外在表象,而不是关注它内敛之中的人文符号。
在开平,当初那些原住民之所以能够飘洋过海,除了出洋后挣了钱,有着衣锦还乡的思乡之情,更多地也想在建这些民居时展示一下自已的异域所见,有着这样心态的建楼者,更多地能够展现给人的不正是因为文化差异、甚至局限而带来的思维和人文思想,因此建筑艺术上中外相交的文化信息,带来难得一见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行进在乡野之地,感受这里鸟语花香、清新迷人的桃源之境,难道不就是为着内心世界对人文感知的虚白吗?如果是,在建筑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面前,我们自身的渺小,比起建筑景色的内敛,所带来的思想变化,更值得我们需要用不断地自省,来丰富我们认识生活的感知。
于是,在悠闲写意的日子,我将这样的思绪,在关于家族、关于文化、关于生息、关于书香的话题中漫游,而在开平这几百年来你争我赶的碉楼繁荣的历史景象后面,也许,我们更能感悟到岁月和历史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