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熬不下去了”10岁男孩自杀前绝望呐喊,父母却怒斥:现在的孩子,就是矫情!

作者:羽羽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01

“我快熬不下去了,准备跳楼自杀”
“看得我想哭”
“看不了这个,看着心疼”
“想起了小时候,我想哭了”
“像我小时候,哭都不敢出声”……
引起了以上共鸣的,是一个视频。
一个小女孩被妈妈情绪失控地大吼后,一个人躲在墙角的桌子底偷偷哭泣的视频。
她一边强忍着不哭,担心被妈妈发现,一边又忍不住哭。
那满腹委屈又小心翼翼的模样,让网友们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父母一时的情绪失控,对孩子真的不仅意味着委屈,更多的是无助与绝望。
正如那位准备自杀的10岁男孩。
最近,在贺兰公安局里,一女警接到了一通“奇怪”的电话:
“喂,是110?”
“对”
“我现在有点想不开,想跳楼。在跳之前,你能陪我说说话吗?”
听到电话那一头说要自杀,女警立即警惕起来,耐心安慰对方并想方设法拖延时间。
只听男孩继续说:“我最近被生活打败了,我妈妈有什么不开心的,就往我身上撒,我熬不下去了。”
“你还小呢,阿姨相信你能熬过去的。”
“真的熬不下去了……”,说这句话时,小男孩的声音带着哽咽和颤栗。
如果不是绝望至极,谁会愿意抛弃生命?
究竟心里有多痛,才会让一个10岁的男孩,对生活绝望?
当妈妈把对生活的坏情绪通通发泄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时,他究竟是怎样的感受?
网上就曾有人形容过这种感觉:“像经历着炼狱,是光着脚走在尖刀上,每一步都鲜血直流,生不如死。”
幸运的是,经过女警不懈的“话疗”,跳楼的悲剧没有发生。但是,有些孩子却没那么幸运。
曾看过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因为父母的长期责骂,一个16岁女孩喝农药自杀了。
其实,女孩那天没有计划自杀的,她原本可以活得更久的。
那天,因为洗头时间太长和穿衣服太慢,父母又狠狠地骂了她两次。
那一刻,女孩再也忍不住了,她假装若无其事地走回房间,拿出准备许久的农药,一喝而尽。
看着女孩冰冷的尸体,她妈妈悲痛欲绝,不停地哀嚎着:“你快回来吧,我再也不骂你了。求求你快回来吧……”
可惜,女孩再也听不到了。
还有去年,江苏一个10岁女孩服毒自杀,她的遗书里写道:
“再见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
这群看似抗挫能力低、很矫情的孩子,无助和绝望至极时,只能以决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他们内心的伤痛。
《绘心一笑》里说:“当你不停地骂孩子,孩子并不会停止爱你,他们只是会停止爱自己。”
我们不知,多少孩子的“矫情”自杀背后,站着情绪失控的父母。
可是父母的每一次失控,都会在孩子的心上增加一丝无助和绝望。

02

“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忍不住”
若父母喜怒无常,孩子是什么感受?
一位网友的故事给出了特别扎心的答案。
该网友表示,她妈妈就是个不定时炸弹,总爱冲她发脾气,说的最多的就是下面这几句话:
“我不想看到你,一看到你我就烦。”
“我就不应该生下你,当初就应该把你丢给别人。”
“就是因为你是女孩子,我和你爸才会离婚。”
“你怎么不去死?”
即使是外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觉得震惊、难过,何况是一个孩子。
也许一个单亲妈妈独自养育孩子,生活很艰难,压力重重,会愤怒、抑郁。
可是,孩子何其无辜?
当听着妈妈种种无情的话,估计孩子的心比针扎还痛。
该网友说:“我真的特别害怕,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又发脾气,我常常想自杀,如果我死了,是不是她就不会再整天发脾气了?”
父母情绪不稳定,总爱冲孩子发脾气,时间长了,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幻觉,就是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
当这种伤害日渐扩大时,孩子便会“自我厌弃”。更扎心的是,这种伤害还不是最可悲的。
曾有一个小女孩总是不听话,爱顶嘴。
一次,她又和父亲顶嘴了。顿时,父亲像点燃的鞭炮般,用皮带对着她一顿暴打。
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多次苦苦哀求道:“别打了,求求你别打了……”
可是,失控的父亲根本停不下来,抽打了一个多小时后,女孩已全身手脚淤血发黑。
最后,女孩因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该女孩的父亲还觉得:“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忍不住”。
一句忍不住,就亲手剥夺了孩子的生命。
那可是亲生的孩子,她原本有着无忧的童年,也会有美好的青春和梦想,然后上大学,毕业后做着喜欢的工作……
可这一切可能的美好,都在父亲的情绪失控下,戛然而止。
本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却因为情绪失控,成了孩子最大的灾难。
“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忍不住”,是大多数父母情绪失控的共同心理。
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他们才会忍不住发脾气。如果孩子听话,他们就不会情绪失控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
美国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一条社交定律:55387定律,即是55%的外在形象,38%的肢体语言、语调,7%的交流语言,这三者构成了对方对你的认知和感受。
“55387定律”放在亲子沟通中,也同样适合。
如果父母带着负面情绪教育孩子,他只听到7%的语言,其他的93%全是父母愤怒的面容、激烈的肢体语言,以及飙高的语调。
所以,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传达给他的有效信息只有7%,其他全是负面情绪,孩子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修正自己的行为
但是,孩子的无助却成了父母眼中的“无动于衷”,父母就又开始新一轮的“歇息底里”。
其实每一个发脾气的孩子都在发出求救信号。
而这时的父母,更应该控制情绪,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迸发,让孩子买单。

03

“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
知乎上有人问:“有一个经常发脾气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体验?”
有一个回答特别戳心:“每天都要小心谨慎,很累、很痛苦,无时无刻不想逃离。”
情绪失控的父母,最伤人的莫过于口不择言。
明知道有些话很伤孩子,但一冲动就全说了。
《欲望山庄》里写道:“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一个家庭的悲剧,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一科学家曾扫描过两个3岁孩子的大脑图形,一个经常被骂,一个总被温柔以待。
美国顶尖的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A. Teicher ,也曾带领团队花费十几年去研究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的脑发育。
他们最终发现,饱受语言攻击的孩子,大脑的胼胝体和放射冠两个区域的发育会异常,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会低于平均水平。
研究证明,父母的口不择言,不仅可能会让孩子智商、情商低下,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语言虐待”,是指对他人有体系的、持续的使用有害话语或尖刻语调,试图掌控另一个人。而且,这种语言虐待的伤害会比身体虐待更严重。
据调查数据显示,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22.1%的孩子会“冷酷、残忍”;
25.7%的孩子会“自卑、抑郁”;而56.5%的孩子会经常“暴躁”。
还记得那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语言暴力》吗?
“你真丢人!”
这句话说得多了,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愤怒的种子,最后变身一把斧头,把人砍得鲜血直流。
“你真是废物!”
总是被视为废物的孩子,会渐渐堕落,最后,变成一把胡乱射人的弓弩。
“你怎么不去死?”
被痛恨的孩子,双眼会慢慢被仇恨蒙蔽,最终会变成一把利刃,刺伤他人。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长期承受父母的消极情绪,孩子就会把“情绪垃圾”通过暴力或者其他极端方式散发出去。
这样的孩子不仅无法得到平静的内心,更有可能走向暴力的道路,把未来的可能都扼杀在了错误中。
为了孩子,也为了家庭,控制情绪是父母需要必学的一门功课。

04

最好的教育,是急中有慢
曾红遍全国的卡通片《小猪佩奇》,即使17年过去了,如今依然是很多小朋友的挚爱。
如此备受欢迎,是因为里面满满的温馨和爱
佩奇姐弟俩在雨天跑出去玩泥巴,把自己弄成了个泥人,妈妈没有生气,反而是乐呵呵给他们洗澡。
姐弟俩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正担心妈妈会生气时,妈妈只是带着他们一起收拾。
弟弟乔治把爸爸的球衣染色了,妈妈也没有批评,而是呼噜呼噜地笑……
无论姐弟俩多么调皮捣蛋,妈妈似乎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也从来不要求孩子们必须听她的,而是整天笑呵呵的,带着孩子们收拾“残局”。
这样温暖可爱的妈妈,也感染了佩奇姐弟,他们也是整天笑呵呵的。
佩奇妈妈给了父母们另外一个展示:做父母不一定需要时刻威严,处理孩子的“小胡闹”也可以有温和的方式。
“冷静法”
情绪是有开关的,也具有时间性,当掌控好情绪打开的时间点,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情绪失控。
所以,当你想发脾气时,可以立刻深呼吸,心里默念20-30秒后,你心里面的那股“恶气”就没那么强烈了。这时,再去教育孩子,就能避免“口不择言”。
或者转身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又或者出门转一圈再回来,也有助于自己冷静。
尝试着去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
大多数父母的通病,是每次都只看到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只想着赶紧纠正他的“错误”,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都忘了,无论孩子多大,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而父母的越界,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所以,请尝试着去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唯有接纳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有更好的沟通。
不苛求自己成为100分父母
在《请回答1988》中,父亲单独给德善买了新的蛋糕,还满怀歉意地说:
“爸爸也不是一出生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人无完人,我们都不是生来就会当父母的,所以请不要太苛刻自己,不要强逼自己当100分的父母。
有时候,60分也可以很快乐,就像王菲,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现在,王菲的两个女儿都很自信、出色。
学习情绪方面的知识
关于情绪管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比较专业且全面的书籍或课程,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去学习,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最好的教育,不是读名贵的学校,或上各种昂贵的兴趣班,而是用心平气和去换来孩子一颗温和乐观的内心。
因为,没有心理负担的孩子,自然会迎风疾跑。
其实,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是一次起于缘份而终于磨合的修行。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对于父母也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学会控制情绪,是父母自我成长的珍贵历练,也是给与孩子一生的礼物。
END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作者:羽羽。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