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开平碉楼随想
我告别孙中山故居,来到开平看碉楼,这里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外景地。开平属广东江门市管辖,这里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史载:明万历元年,为镇压乱民,朝廷在此屯兵垦田,并设置“开平屯”,寓意“开屯驻兵保太平”,开平之名由此而来。
闻名遐迩的开平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是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一座中国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纪念丰碑。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人文的优美结合。在开平,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这些欧式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据说,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曾达到3000多座,现存有1833座。2007年,中国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个、广东省至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开平的郊野,走过一条蜿蜒于稻田之间的乡村水泥路,转过一簇修竹茂林,视野豁然开朗,水塘荷塘、稻田草地错落有致,一座座碉楼散布在村落中普通民居中。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城堡村落,古朴静雅,宛若一幅江南水墨悬挂在眼前,置身其间,有如人间仙境。
顺路前行,须臾即到村头,眼前那立于村旁的碉楼,让我想起抗战影片中的碉堡。仔细一看还是大不相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共有五层,高近20米。下面三层确像一座碉堡,只是顶层四周却向外悬挑,挑台之上是宽阔的敞廊,像极一座西式城堡稳稳的安放在碉堡之上,碉楼顶部耸立着一座尖顶亭阁。
步入村庄,只见村落那一栋栋造型别致和独特的碉楼,在村落中普通民居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碉楼设计之精妙,功能之齐全,令人惊羡称奇。高大的碉楼与普通民居由低到高的过渡,谓之东升西落,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同时也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
在开平碉楼中,汇集了国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开平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楼的顶部,从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百余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屋顶、庭院式阳台顶等众多形式。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的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开平碉楼注重防水防火功能,更突出防盗和御敌作用。从外部看,每一座碉楼为多层建筑,它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的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墙面上都没有设计屋檐,而且通体光滑,这可以有效的防止匪盗攀援而上。窗户的开口都很小,除了窗扇和铁栅外,在外部还设有铁窗门,不怕匪盗凿墙和火攻。
从外仰望,碉楼下半部样式与普通楼居无异,在顶层设有宽广敞廊。敞廊的四角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进攻碉楼的匪盗。同时,碉楼各层墙上也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射击点,使匪盗很难靠近碉楼。
仰望角堡,可以清晰的看到向下的射击孔,角堡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的向进攻碉楼的匪盗射击,以保护碉楼的安全。
碉楼斑驳的墙壁、满是锈迹的窗口和乌黑的射击孔,无不在讲述着那个并不算遥远的年代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风云往事。这些分布广泛,建造完美的碉楼,却记载着惨烈的历史背景。开平碉楼最早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当地华侨文化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
为什么开平一带会多碉楼呢?究其原因还是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每到台风季节就常有洪涝灾害发生。另外,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交界处,社会秩序混乱,经常爆发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并且土匪十分猖獗。据说,自明朝末期开始,开平就有乡民修建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从晚清开始,开平大规模兴建碉楼的。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一带大量民众为了生计远赴外洋,开平也逐步成为侨乡。在海外赚了钱的侨民“衣锦还乡”,回国后买地建房、娶妻生子。由于当时的中国兵荒马乱,盗贼猖獗,这些海归也就成为了匪盗眼中的肥肉,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便应运而生。
这些星罗棋布,举目皆是的一座座碉楼,它不仅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土建筑群,也是侨乡人民保卫家园的一段历史。开平的每一座碉楼,都伴有一个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当年没有这一座又一座铜墙铁壁般的碉楼,开平侨眷村民恐怕更难以抵抗悍匪的不时掳掠。
开平碉楼的种类繁多,按建筑材料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四种,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在这些碉楼中以居楼最多。众楼是由全村或若干人家集资共同建造,每户分房一间,做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的,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
居楼是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行走在开平,目睹这一座座碉楼,我感受到每一座碉楼背后都凝聚着的辛酸往事,它们既是兵荒马乱的投影,又是荣华富贵的证明;既是颠沛流离的符号,又是氏族凝聚的丰碑。
我抬头仰望这岁月中永远耸立的碉楼,精美的碉楼让我惊叹。这些能居能守的碉楼是当地村民抵抗悍匪的强大卫士,是当地民众为保护家乡亲人而建的。尽管现在人去楼空,让人难免怅然所失,然而碉楼四周良田万里,稻香阵阵,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碉楼不仅仅开平有,在珠江三角其他地区也集中了大量的碉楼,为什么唯独“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遗产呢?由于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较快,许多碉楼没能保留下来,目前在数量上唯一能与开平碉楼有得一比的是台山碉楼,但台山的碉楼虽多,可观程度却不如开平,开平碉楼风格多样,富丽典雅,碉楼村落讲究风水布局,是侨乡碉楼中当之无愧的典范。
开平的郊野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竹林散布其间,与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碉楼相映成趣,互为景致,美不胜收。走在开平,我发现开平的碉楼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一座座碉楼和一个个村落中所体现出来的是护卫家园的情怀、坦荡包容的胸禁、多元创新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抵抗盗匪入侵的过程中,那些回乡的侨民,为了保护家人,躲避贼寇骚扰,群策群力,竟不知不觉地绘出了开平碉楼的蓝图。没到碉楼之前,我曾好奇地以文艺的想象去描摩它,它是遗世独立,傲然不羁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侨乡民众为了生存而创造出的一块闪耀的瑰宝。
这些散落在田间村头的奇迹,凝聚了归乡的侨民世世代代的智慧。轻步于鸟语花香的村落中,我被这大自然的恩赐所陶醉,不由自主地为开平侨乡民众的伟大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