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附祀超越主祀的君臣合庙
成都武侯祠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祠堂坐北朝南,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上方写有“汉昭烈庙”四个醒目的大字。那么为什么供奉诸葛亮的祠堂被冠以刘备的谥号呢?
据说,民国时期邹鲁的一首诗道出了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功绩太大,他是忠臣良相、智慧的化身,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习惯地把这座庙称武侯祠。
武侯祠最初建于西晋末年,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然而武侯祠香火不断,刘备庙前车马凋稀。明初时期,蜀王朱椿见此情景,遂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东西两庑附祀诸葛亮、关羽、张飞。
但事与愿违,百姓反以为刘备跑到诸葛亮的庙里来了,把整座刘备庙称为武侯祠。清代康熙年,官府干脆将刘备庙改建为君臣合庙,并千方百计地突出刘备,把庙命名为“汉昭烈庙”,但百姓始终不买帐,仍然称其为“武侯祠”。
在唐代,文人骚客对诸葛亮的凭吊更是络绎不绝。诗圣杜甫留下千古的绝唱《蜀相》,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抒发了对诸葛亮的感慨与怀念。
走进武侯祠的正门,绿树成荫,庭院幽幽,祠的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宇高大森严,布局严整。浓荫丛中矗立着的古碑无言地诉说着千古史话,褒评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略及其短暂悲壮的一生。
穿过第二门是一座四合院,门上悬匾写着“明良千古”,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匾中“明”字偏旁的“日”却写成了“目”。据说,题匾者是清代四川提督军门吴英,当时清代兴文字狱,若写成“明”字会有无妄之灾。
长廊壁上嵌有岳飞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刻工精良,字体行草,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书法艺术价值极高。相传岳飞在经过南阳武侯祠时,看到《出师表》表文后,深受感动,泪下如雨,逐挥泪一气呵成了这幅墨宝。
武侯祠的第一重殿是刘备殿,殿前平台上放置着一尊铁鼎,铁鼎两耳各铸一龙,龙以双爪抱住鼎口,鼓起的鼎腹上祥云练绕,数条游龙嬉戏云间。三只鼎足为双角怪兽承负着鼎身,象征着历史上三国的鼎立。
武侯祠正殿之中,是刘备贴金泥塑坐像,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侧是其孙子刘谌塑像。刘备一介草民出身,历经磨难,建立蜀国,完成了三分天下的目标。
然而,刘备也算是家门不幸,因继位的皇子刘禅昏庸无能,丧权辱国,不守基业,丢失了蜀汉江山,刘禅因此被逐出了武侯祠。而刚烈的刘禅之子刘谌,却在魏国军队进逼成都时,以死殉国,后人赞颂其忠勇,让他永远伴随在刘备身旁。
刘备殿的西偏殿内供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东偏殿内供有关羽、关平、关兴、周仓、赵累的塑像。刘备殿前东西廊庑内供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其中文臣廊内有14尊,以庞统为首;武将廊内有14尊,以赵云为首。
步出刘备殿,穿过悬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来到诸葛亮殿。诸葛亮殿也是一座四合院,殿内供奉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贴金塑像的诸葛亮端祥地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执羽扇,仪态儒雅,风采照人。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三义庙是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的庙宇。建于清康熙年间,与武侯祠的建筑风格和内容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木石抬梁式结构,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
据说,三义庙原址在市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才迁建于此,三义庙的迁建增添了武侯古祠的新内涵。正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有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
从三义庙西行约30米,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有一砖墙环绕的古冢。这是蜀汉皇帝刘备和二位夫人的合葬墓。陵墓正面嵌有清乾隆的一块石碑,上刻“汉昭烈皇帝之陵”。
据说,这座墓是诸葛亮为刘备亲选的宝地。刘备当年出征东吴失败,退守白帝城,次年病逝,遗体运回成都后葬于此地。刘备的陵墓在史上被称为惠陵,这是缘于刘备爱民之故。
惠陵前方的寝殿中,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忠心不二,高风亮节,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了千秋华表。
游武候祠,品三国事。我仿佛看到了“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武侯祠的香火不断。时光飞逝,近两千年过去,蜀国的将相们名垂青史,永远活在历史里,活在传说中。
在武侯祠内还有定时古装古乐表演,身着古装的演奏者为游人奉献上了一场汉代风格的古乐,浓浓的古韵风情洋溢武侯祠内。
武侯祠内的古装美女在殿宇石碑、竹石林木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秀美。展示了汉代服饰的阴柔之美,精彩的古乐表演深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