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感

机缘巧合之时看过一篇描写梁启超先生的文章,彼文别开生面,避开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成就不谈,光论先生的风趣幽默,谈及先生交有趣之朋友,过有趣之生活,作有趣之学问,入有趣之境界。别的方面且不论,就“作有趣之学问”这一点,我初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时深有同感。

启超先生说,“趣味总是慢慢得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深入进去。”,它打破我我对历史的一贯看法。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我便一意孤行地认为它客观理性地不近人情,非十分理性的人学不好历史,感性的人估计会增添历史的主观性。可是启超先生却能将复杂、深奥的学术史,以晓畅明晰的语言加以论述,且严谨准确,生动形象,可爱且深刻,真正能让人能读、能懂、读透。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本书深刻总结了本时间内的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学术思想。今人评价本书,多言它对于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具有“范式”作用,无论是从他经世致用、推崇高尚品德气节和创新思考等精神层面,还是恢宏建构、考镜源流、实事求是和严禁缜密的逻辑思维,或是幽默风趣、妙趣横生的行文风格,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书中十六个个专题,分为三个部分,启超先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基本要求出发,对对清朝学派学术渊源、代表人物、师承渊源后学、主要成就及其学术得失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全面深入的总结了近三百年的学术成果。文章在保证准确把握清代学术人物思想特点的和学术特征,使得后学者对清代的学术源流、著名学者的治学特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的前提条件之下,还做到了学术大师对于史料使用和文字运用的游刃有余、做到了一个有趣得灵魂的洒脱与精当、激情与辛辣。读完文章,一个风趣幽默且学富五车的学者形象跃然跳动,微言大义尽在笔端。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以诙谐的笔法串联起清朝清代学术发展的轨迹,不乏出类拔萃的优势,例如资料详实,论证严密,结论客观等。

我认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三大成就显示它的不同凡响。

第一、细致考证,追本溯源。所谓新考据学,即诗学研究中采用文献整理考订之外的史实考据方法,主要涉及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之类的实证性考察。梁启超先生是二十世纪以来深刻实践新考据学的学者,在他的诗文中也可看出他对于历史厚重感与真实感的继承。

第二、旁征博引,深入考证。启超先生读书很广,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有次胡适提问中国自古从没描写过关于猪的内容?梁启超用一句"夕阳芳草见游猪"驳回,可见先生博闻强识。梁启超先生把这一优势运用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中后,不仅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怡然自得,也有滴水不漏的细致刻画。如“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第三、专注个人,深入探讨。社会史使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内容实现了三大转向:由精英的历史转向普通民众的历史。由政治的历史转向日常社会生活的历史、由一般历史事件转向了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启超先生创立的“新考证学”的基本目标,从书中的章节分段之间也可以看出。

先生的思想被口语色彩浓厚、循循善诱的语言贯通,让人读后深有感触。其实民国时期不乏史学大家。例如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章老为清末国学大家,对清代儒学相关文献极为了解,但是他的著作多艰涩,读起来无所适从、无处下口。还有位儒学大师刘师培,他以骈文作为“美文”标准,他的史学作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较章氏《訄书·清儒》易于理解,但语言的通俗性、清晰性、流畅性与梁启超先生仍有较大差距。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揭示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轨迹,为后代研究清代学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空间。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梁启超先生对学术源流的考证的严谨态度,展现了中国学术的发展和演变;可以通过对清代学术的整体把握,厘清清代学术史的全貌;可以通过对流派及个案的深入分析,体会治学治史的新视角。但是我学到的依旧是梁启超先生有趣的灵魂,他将这份欢快注入史学研究之中,让后学者体会到了历史的温度、历史的脉搏。

(0)

相关推荐

  • 刘林海:刘家和先生学术研究的实践、特点及品格

    摘要 刘家和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他通古今,贯中西,思想穿透力强.他的学术研究生涯经历了从希腊史到印度史再到中国史的转变,在各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解决了传统经学研究的难题,开辟了古史研究的新路.他融中 ...

  • 恩高75届校友谈学习门径与方法

    "初学入门之蹊径" --恩施高中1975届校友谈学习门径与方法 作者:何小平 何小平,1958年生于恩施,1975年毕业于恩施高中,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现已退休.图为何小 ...

  • 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的意义(一)——研究属性、观念、范畴和范式的思考

    作者:洛秦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前言",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状况":二."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1.属性,2.观念(包括音 ...

  • 张荫麟学案:上天嫉妒的史学家

    原题<天才的史学家张荫麟 >,载<张荫麟学案>,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近代著名史学家,兼治哲学,在 ...

  • 读《给青年诗人的信》有感

    读<给青年诗人的信>有感 1902年的深秋,还在维也纳新城陆军就读的卡卜斯以读者的身份给伟大的诗人莱内·玛利亚·里尔克写了一封信,里尔克真诚热忱地回复了这封信,从此他们便书信往来频繁,直至 ...

  • 20世纪最伟大诗人给青年诗人的信: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北岛荐读)

    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又称<忠义水浒全传>.<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 ...

  • 【好诗伴读】青年诗人晴天的诗

    晴天的诗 ▌二十岁后,不再任性 时光在流逝中讲着动人的故事 留意一个玩笑 才发现已匆匆二十年 那些忧伤与欢乐的瞬间 都被岁月掩埋 回首凝望  很多人已不再 年轮在树墩上刻下印记 所有的生命不过是微笑的 ...

  • 爱是艰难的:重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电影<海上钢琴家>配乐 "爱,很好: 因为爱是艰难的. 以人去爱人: 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 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 是最高的工作 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

  • 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这是我特别喜爱的一本小书,因为它很轻薄,所以出门旅行时我常把它塞进背包里.它的作者是德国诗人里尔克(1875-1926),是他三十岁时写给一位未满二十岁 ...

  • 【品读】杨强《读2014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刘能英诗词随感》

    京邑从为客,耽诗觉有神 --读2014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刘能英诗词随感 初见刘能英老师,是在2014年初夏赴南岳衡山参加一次诗友聚会上.那次旅游,刘老师对于我们80后晚辈 ...

  •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八封信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我想再和你谈一谈,虽然我几乎不能说对你有所帮助以及对你有一些用处的话.你有过很多大的悲哀,这些悲哀都已过去了.你说,这悲哀的过去也使你非常苦恼.但是,请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些大的悲哀并 ...

  • 郑国柳: 读女儿的信有感

    一直以来  我只把玉雕事业  作为终身理想去追求  岂不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儿璞玉  陪伴  也是对孩子人生精雕细琢的过程  读女儿的信有感  文 / 郑国柳 2020年11月25日晚,女儿郑楠跟 ...

  • 河南周口特邀作家“李诗婷”诗词作品《读农村父亲写给儿的信有感》

    李诗婷作品 读农村父亲写给儿的信有感 前世孽缘须注定,含辛落泪育儿难. 栋梁虽贵贫庐抚,喜报连连合庆欢. 父母为孩甘舍命,晚年孤寂痛肠肝. 养崽自古要防老,谁料今生苦债还! <淡泊人生> ...

  • 贾浅浅|读父亲的信有感

    给女儿的一封信 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硌得脑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