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356
虚热,食饮不消化,头眩引胸胁,喉中介介,口中烂伤,不嗜食
大黄丸
【处方】 大黄1两,黄芩1两,黄连3两,苦参2两,龙胆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热,食饮不消化,头眩引胸胁,喉中介介,口中烂伤,不嗜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每日3次。
【摘录】 《医心方》卷二引《经心录》
复方咳宁醇片
【方源】:长沙中药一厂
【组成】:咳宁醇800克,橙皮甙1200克,扑尔敏20克,饴糖600克,滑石粉适量。
【用法】:共制成10000片。每服1片,日服3次。
【功效】: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方解】:本方中咳宁醇即松醇(Pinitol),系由草药夜关门中提出的治疗支气管炎的有效成分。
复方消咳喘片
【方源】:哈尔滨中药一厂
【组成】:满山红油500毫升,茶条干粉2400克,鸡树条干粉10600克,碳酸钙1000克,淀粉适量,硬脂酸镁适量。
【用法】:依法制成60000片。每服7片,日服3次。
【功效】:止咳祛痰,平喘消炎。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方解】:本方中满山红为杜鹃花科兴安杜鹃,用其叶为药。茶条干粉为槭树科植物毛条槭,用其茎,叶为药。
息喘方
【方源】:《中草药通讯》
【组成】:无患子根、穿破石、胡颓子叶、枇杷叶、党参、佛手柑、甘草各1125克,五指毛桃根、白花鬼灯笼各1687克,苦杏仁、旱莲草各843克,陈皮281克,白前421克,桑白皮562克,盐酸麻黄碱32.7克。
【用法】:取无患子根等12味,水煎2次,过滤去渣,浓缩至浸膏。另取杏仁(去油)与胡颓子叶共研细末,加入浸膏中,混匀、干燥,研细粉,过筛,取盐酸麻黄碱溶解于水,泛制为丸,金礞石适量为衣,打光即得。每服15丸(约3克),日服3次,吞服。
【功效】:镇咳,平喘,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早期肺气肿等。
【方解】:本方是中西药合用方剂,对于镇咳有一定效果。
痃气搐痛,吐酸水,大便不通
大黄丸
【处方】 大黄2两(捣罗为末,以酒2升,慢火熬如饧),槟榔(煨,锉)3分,丁香3分,诃黎勒(煨,去核)1两,桂(去粗皮)1两,木香1两。
【制法】 上药除大黄煎外,捣罗为末,入大黄煎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痃气搐痛,吐酸水,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临卧温酒送下。渐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十水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炒)1分,消石1分,大戟(去皮,炒)1分,甘遂(炒)1分,芫花(醋炒焦)1分,椒目(炒出汗)1分,葶苈(炒)1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十水。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桑根白皮汤送下,1日2次。渐增,以知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小儿癖气不消,四肢黄瘦,时有腹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芍药3分,大麻仁3分(研入),白术1分,防葵1分,神曲1分(微炒),木香1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癖气不消,四肢黄瘦,时有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温水化下,1日2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归元散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麦门冬、黄柏知母、芡实、莲花须、枸杞子、陈皮、川芎各等分、升麻、甘草减半。
【用法】:为细末、每服15克,加莲子3个、枣子1枚,水煎服。
【功效】:补气滋阴,安神固精。
【主治】:梦遗日久,气虚下陷。
【方解】:本方为主治梦遗日久,虚火妄动,气阴亏虚,气虚下陷之方。方中人参、白术、升麻、茯苓、甘草补气升陷;黄柏、知母清下焦之虚火;麦门冬、枸杞子滋阴补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芡实、莲花须止遗涩精;川芎调血;陈皮理气。诸药配伍。有补气升陷,养血安神,涩精止遗,滋阴泻火之功。
【按语】:本方以头晕、梦遗日久、身疲乏力、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遗精,性功能减退等病症。肾阳虚寒之症。则非本方所宜。
【同名方】:
《程氏简易方论》归元散由红豆、干姜、陈皮、茯苓、人参、白术、甘草、附子、川芎、肉桂、川乌、山药、乌药、干葛、黄芪构成。功能温肾散寒,补脾益气。主治下元虚。腹脐胀痛。泻痢呕吐,阳虚梦遗滑精,手足厥冷,所有虚寒。
韭子丸
【方源】:《千金要方》
【组成】:韭子500克,甘草45克,桂心45克,紫石英45克,禹余粮45克,远志45克,山茱萸45克,当归45克,天雄45克,紫菀45克,薯蓣45克,天门冬45克,细辛45克,茯苓45克,菖蒲45克,僵蚕45克,人参45克,杜仲45克,白术45克,干姜45克,川芎45克,附子45克,石斛45克,苁蓉60克,黄芪60克,菟丝子60克,干地黄60克,蛇床子60克,干漆120克,牛髓120克,大枣50枚。
【用法】:为末,牛髓合白蜜枣膏捣三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9克,日2次。
【功效】:温肾壮阳,补气养血,固肾涩精。
【主治】:房劳过度,精泄自出不禁,腰背不得屈伸,食不生肌,两脚软弱。
【方解】:本方为主治房劳伤肾,肾阳式微,气血亏虚,精滑不禁之方。方中韭子补肝肾,壮肾阳,固肾精,药量独重,为主药;干姜、细辛、天雄、桂心、附子、杜仲、肉苁蓉温里散寒、补肾壮阳;当归、川芎、天冬、石斛、大枣滋阴补血;干地黄、山茱萸、山药、牛髓补肾益精,菟丝子、蛇床子补肾涩精;人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补气健脾;紫石英、远志、菖蒲宁心安神;僵蚕祛风化痰;干漆化瘀生新。诸药配伍,有温肾壮阳,补气养血,固肾涩精之效。
【按语】:本方以房劳过度、腰背不得屈伸、精泄自出不禁、两脚软弱、身体消瘦、脉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性功能减退,男子不育等病症,遗精,阳痿。
下焦湿热所扰,以致遗精者,非本方所宜。
【同名方】:
1、《圣济总录》韭子丸,由韭子、巴戟天、桑螵蛸、菟丝子、牛膝、牡蛎、干姜、熟地黄构成。主治遗精。功能补肾泄精。
2、《太平圣惠方》韭子丸,由楮实、泽泻、韭子、鹿茸、肉苁蓉、附子、石斛、远志、柏子仁、巴戟、川椒、桂心、牛膝、白术、薯蓣、覆盆子、杜仲、黄芪、狗脊、枳壳、蛇床子、川芎、五味子、干姜构成。功能补肾壮阳,养心安神。主治下元虚惫,惊忪梦遗,腰膝无力,腰肌羸弱,颜色痿弱、饮食减退。
3、《杨氏家藏方》韭子丸、由鹿茸、茴香、补骨脂、远志、龙骨、葫芦巴、附子、韭子、金铃子、麝香构成。补肾壮阳,止遗固精。主治精滑不禁,梦寐遗泄。
【附方】:1、韭菜子丸(《证治准绳》)由韭菜子、生龙骨构成。功能固肾涩精。主治肾虚滑精。
家韭子丸(《三因方》)由家韭子、鹿茸、苁蓉、牛膝、熟地、当归、巴戟、菟丝子、杜仲、石斛、桂心、干姜构成。功能补肾壮阳,固精止遗。主治阳气不足,小便白浊,遗尿遗精。
3、韭子散(《千金要方》)由韭子、麦门冬、菟丝子、车前子、川芎、白龙骨构成。有补肾固精之功。主治小便失禁梦寐泄精。
玉真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龙骨250克,菟丝子250克,鹿茸180克,韭子135克。
【用法】: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千下,丸如小豆大。每次用温酒下6克,日2次。
【功效】:补肾固精。
【主治】:肾虚遗精。
【方解】:本方主治肾阳不足,遗精滑泄。方中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功能补肾阳,益精血,为主药;菟丝子补肾阳,益肾阴,固肾涩精,为辅药;韭子壮阳固精,龙骨收敛固涩,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固精之效。
【按语】:本方以遗精滑泄、下肢不温、腰酸腿软,脉沉细为辨证要点。现代可治疗遗精、阳痿、性功能减退、男子不育等病症。
湿热内扰所致的遗精,不适宜本方。
【附方】:1、治遗精梦遗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由金樱子、芡实、白莲花蕊、煅龙骨构成。功能固肾止遗。主治梦遗肾虚不固。
2、补阳涩精膏《外治医说》由菟丝子、白茯苓、韭菜子、龙骨构成。功能温肾壮阳,涩精固脱。主治阳虚精脱不禁。
四神丸
【方源】:《内科摘要》
【组成】: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肉豆蔻60克,吴茱萸30克。
【用法】:为末,生姜240克,红枣100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或食前白汤送下。
【功效】: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纲目》称其“治肾泄”,为主药;肉豆蔻辛温,温脾暖胃,涩肠止泻,配合补骨脂,则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之功相得益彰,故为臣药;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涩精止泻,吴茱萸温暖脾胃,辛苦大热,以散阴寒,功为佐药;大枣补脾养胃,生姜温胃散寒,共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黎明泄泻、大便溏稀、完谷不化、脉沉迟无力,腰酸肢冷为辩证重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久泻属于脾肾虚寒者。若腰酸肢冷甚者,可加肉桂、附子以温肾壮阳;若泻久而兼见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少腹痛甚者,加入小茴香、木香、乌药;滑泄不止者,加诃子、罂粟壳、石榴皮。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的抑制功能,还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
【同名方】:1、《医方集解》四神丸、由肉豆蔻、破故纸、木香、茴香构成。功能止泻、温肾、暖脾。主治肾泻、脾泻。
2、《普济方》四神丸,由当归、乌梅、黄莲、龙骨构成。功能涩肠止泻、清热调血。主治多年休息痢疾。
3、《杨氏家藏方》四神丸由炮附子、肉豆蔻、诃子、干姜构成。功能涩肠止泻,温肾暖脾。主治肠虚下痢。脾胃受湿。
【附方】:1、五德丸(《景岳全书》)由本方去肉豆蔻,加木香、干姜构成。功能固肠止泻,温肾暖脾。主治脾肾虚寒,或爆伤生冷,或感时气寒湿,或感时气寒湿,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或酒食伤脾,腹痛作泻。
2、二神丸(《普济本事方》)即由补骨脂、肉豆蔻构成。功能温补脾肾,止泻涩肠。主治五更泄泻,脾肾虚弱。
3、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即由五味子、吴茱萸构成。功能温中涩肠。主治五更泄泻。
4、医林四神丸(《景岳全书》)由荜澄茄、木香、吴茱萸、香附构成。功能理气止痛,温中散寒。主治腹胀冷痛寒疝。
5、固下丸(《赤水玄珠》)由苍术、肉果、补骨脂构成。功能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主治久泻肾虚。
外感风热及金疮所致大便不利,金疮烦闷疼痛,大便不利;诸热;囟鼻塞闭;伤风内挟痰热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碎,微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外感风热及金疮所致大便不利,金疮烦闷疼痛,大便不利;诸热;囟鼻塞闭;伤风内挟痰热。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临卧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小儿诸黄,心胸壅闷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茵陈半两,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诸黄,心胸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新汲水研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带下、百病、无子
大黄丸
【处方】 大黄(破如米豆,熬令黑)1升,柴胡1升,朴消1升,芎5两,干姜1升,蜀椒2两,茯苓(如鸡子大)1枚。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带下、百病、无子。
【用法用量】 服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长虫及清黄汁,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治妇人带下、百病、无子,故用大黄、朴消以散积血;即用干姜、蜀椒以温子脏;柴胡升发生气;芎穷理荣血;茯苓引领消、黄专行渗道,与后养胎令易产方蒸大黄丸用法相仿。
【摘录】 《千金》卷二
桃花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30克,干姜9克,粳米30克。
【用法】: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涩肠。
【主治】:久痢不愈。症见下利便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之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方解】:本方本事是治疗“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方剂。一般属湿热较多,今言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知由脾肾阳衰,久痢不愈,下焦不能固摄所致。脾肾阳衰,阴寒凝聚腹中,腹痛寒湿内阻,大肠气机不利,损伤肠络而见有下利脓血;舌质淡苔白,脉迟或弱或微细皆为脾肾阳衰,少阴虚寒。由于下焦不固,泻痢日久,故便脓血暗不鲜,其气不臭,且泻下滑脱不禁之见证。
脾肾阳衰,久痢不愈之症,应以温中涩肠的方法。以赤石脂性温体重,涩肠固脱为主。以干姜温中散寒而补虚为臣。以粳米养胃和中,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为佐。诸药配伍,有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按语】:本方以腹痛喜按、久痢不愈、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以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也可以用于治疗胃、宫颈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病症。本方温肾补虚之力不足,若久利而脾肾虚寒较甚病症,加入人参、白术、附子之类以增强益气补虚,温肾暖脾之功;若腹痛明显,可加白芍、桂枝、炙甘草以缓急止痛;若泄泻不止,加煨肉豆蔻,人参以益气固脱。
温热下痢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1、桃花丸(《普济方》)由本方去粳米加良姜、五灵脂构成。功能化瘀止泻,温中祛寒。主治泄泻不止。
2、赤石脂散(《太平圣惠方》)由赤石脂、龙骨、阿胶、地榆、厚朴、诃黎勒、当归、干姜、黄莲构成。功能涩肠止泻,养阴清热。主治赤白痢,日夜不绝。
3、大桃花汤(《千金要方》)由赤石脂、干姜、当归、龙骨、牡蛎、附子、白术、甘草、芍药、人参构成。功能涩肠止泻,温中健脾。主治腹痛冷白滞痢。
4、赤石脂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赤石脂、甘草、缩砂仁、肉豆蔻构成。功能混中涩肠止泻。主治水谷不化,肠胃虚弱。泄泻注下,腹中雷鸣,及下痢赤白,冷热不调。肠滑腹痛,遍数频繁,胁肋虚满,胸膈痞闷,肢体倦怠。饮食消退。
5、赤石脂散(《圣济总录》)由赤石脂、炮姜、厚朴、龙骨、黄莲、白茯苓、没食子、当归构成。功能兼清湿热,温中涩肠。主治气痢不止,气力贫弱。
2、赤石脂丸(《类症活人书》)由黄莲、当归、赤石脂、干姜构成。功能温中健脾,兼清温热。主治伤寒热痢。
3、赤石脂丸(《普济方》)由赤石脂、龙骨、白矾灰、胡粉、弥陀憎、阿胶、乌贼骨构成。主治脐腹疼痛,下痢脓血,气虚冷热不调,日夜频滑,四肢少力,饮食减少。
4、赤石脂丸(《太平圣惠方》)由艾叶、炮附子、赤石脂、龙骨、肉豆蔻、缩砂、高良姜、干姜、吴茱萸、厚朴构成。功能温里祛寒,涩肠止泻。主治水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进饮食。
5、人参赤石脂肠(《临症指南医案》)由人参、赤石脂、炮姜、白粳米构成。功能温补脾胃,涩肠止泻。主治胃气虚寒久痢不止者。
易黄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山药30克,芡实30克,黄柏6克,车前子3克,白果10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燥湿,清热止带。
【主治】:脾虚湿郁,湿热下注。症见带下色黄腥臭,日久不止,面色淡黄,头眩晕,食欲不振,月经后期色淡,大便时溏,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软而滑。
【方解】:本方以脾虚湿郁,湿热下注为辩证要点。湿热下注前阴,脾虚不能胜湿,故见带下色黄腥臭,日久不止病症。
宜用健脾燥湿,清热止带之法。方中的山药、芡实能健脾,脾健自能运湿;芡实还可固涩止带,共为主药。白果由收敛止带之功效,兼除湿热,为臣药。车前子利水渗湿,湿去则带下自减;黄柏清热燥湿,热去湿孤则湿更易除,共为佐使。诸药配伍,重在补涩,佐以清利,使肾虚得复,热清湿去,带下自愈。
【按语】:本方主症为带下黏稠色黄、脉濡、苔薄黄。现代常用于治疗宫颈炎、阴道炎,宫颈糜烂等病症。若阴痒,加苦参、地肤子、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热甚,口苦咽干者,可酌加丹皮、栀子,以清泄肝热;带下有腥臭者,可酌加椿根皮、忍冬藤、土茯苓以清热解毒。
二黄三白汤
【方源】:《妇科玉尺》
【组成】:侧柏叶15克,川黄莲15克,黄柏15克,香附30克,白石脂30克,白术30克,椿白皮60克,白芍30克。
【用法】:研细末,每服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疏肝扶脾,固涩止带。
【主治】: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量多质黏稠,气稠秽,少腹坠胀,阴户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方解】:方中黄莲、黄柏清热燥湿;椿白皮、白石脂清热凉血,固涩止带;白芍、香附疏肝理气,柔肝养血;侧柏叶清热凉血;白术祛湿健脾。诸药并用,有清热燥湿,疏肝扶脾,固涩止带之效。
【按语】:本方以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气臭秽、少腹坠胀,量多质黏稠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病症。
虚寒、寒湿所致的带下清稀色白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 二黄三白丸(《明医指掌》)由本方加白芷,去白石脂构成。功能疏肝理气,清热燥湿。主治白带因七情所伤,脉数者。
清带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海螵蛸12克,茜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止带。
【主治】:脾虚带下症。症见带下赤白,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
【方解】:本方主症为湿邪下注,脾虚不运。带下色白,量多清稀,连绵不断,脉缓而沉为辩证要点。
症因脾虚所致,当治疗止带健脾。方用海螵蛸、茜草以化湿滞;龙骨、牡蛎以固脱,用山药以滋真阴,固元气。五药并用,具有补脾止带之效,能涩能补,相得益彰。
【加减】:单赤带、加白芍、苦参各6克;单白带,加鹿角霜、白术各9克。
【按语】:本方以白带清稀量多、脉细、苔薄为主要病症。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宫颈炎,阴道炎等病症。带下赤白、质黏稠、烦躁者,加黄柏、知母、熟地、枣皮以养阴清热。腰酸如折、小便频数清长、小腹冷感者,加附片、肉桂、菟丝子以补肾壮阳。
产后恶血凝滞,月水不通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赤茯苓3分,甜葶苈3分(隔纸炒令紫色),牛膝1两(去苗),牡丹3分,水蛭半两(炒令黄),芎半两,桂心半两,柴胡3分(去苗),牡蒿3分,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干姜1分(炮裂,锉),虻虫半两(微炒令黄,去翅足),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庶虫)虫半两(炒令微黄),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生地黄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产后恶血凝滞,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小儿大便不通,心腹壅闷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微炒),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栀子仁3分,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大便不通,心腹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熟水送下。
【摘录】 《圣惠》卷九十二
小儿症瘕,腹痛黄瘦
大黄丸
【别名】 知母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知母半两,牡苈半两(烧,为粉),当归半两(锉,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症瘕,腹痛黄瘦。
【用法用量】 知母大黄丸(《普济方》卷三九一)。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补宫丸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鹿角霜、白术、白茯苓、香白芷、白薇、山药、白芍药、牡蛎、乌贼骨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米饮送下。
【功效】:妇人诸虚不足,久不妊娠、骨热形羸,崩中带下。
【方解】:方中白芍滋阴补血;白芷温散寒湿;鹿角霜补肾助阳,收敛止血;茯苓、白术、山药补脾益气;乌贼骨、牡蛎收敛固涩,止血止带。诸药配伍,共奏补脾肾,滋阴血,散寒湿,补胞宫,止血止带之效。
【按语】:本方以色淡质稀、经血过多、面色无光、体虚羸弱、舌质淡、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宫颈炎、慢性阴道炎等病症。
血瘀、血热所致之崩漏,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验方新编》补宫丸,本方去乌贼骨、白薇、加赤石脂、煅龙骨、炒干姜构成。功能与本方同。主治赤白带下。
秘元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金樱子6克,芡实6克,山药6克,酸枣仁6克,白术4.5克,茯苓4.5克、人参6克,炙甘草3克,远志2.4克,五味子14粒。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久遗滑精,带下白浊,神疲乏力,健忘,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主治心脾肾三脏不足,带下白浊,遗精滑脱之方。方中人参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金樱子、芡实健脾补肾,固精止遗。三药相配,上补心,中补脾,下固肾,为主药。茯苓、白术、甘草、山药、佐人参补气健脾,远志、酸枣仁助人参养心安神。五味子固肾涩精。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固肾,益气养心之功。
【按语】:本方以遗精、白带、尿浊而伴健忘、身体倦怠、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糖尿病,遗精,滑泄。以及妇女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乳糜尿等病症。临床如见气短乏力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耳鸣、腰膝酸软者,加莲肉、沙苑子;口干、尿黄者,加黄柏、苦参、萆薛、知母等。凡阴虚火旺之遗精、下焦湿热之白带、尿浊,非本方所宜。
既济丹
【方源】:《普济方》
【组成】:天门冬30克,麦门冬30克,泽泻30克,桑螵蛸30克,海螵蛸30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黄莲30克,远志11克,鸡内金30克。
【用法】:研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2次。
【功效】:滋肾清心,涩精止遗。
【主治】:肾盘水火不济,白浊遗精,腰脚无力,日渐羸弱。
【方解】:本方主治心火亢盛,肾水不足,精气遗泄。方中二冬滋肾水,补肾阴;黄莲清心火,三药相配,使肾水得以上济于心,心火下潜不致独亢,为主药。因称“既济”。泽泻泻肾火;远志宁心神;海螵蛸、桑螵蛸、龙骨、鸡内金、牡蛎补肾涩精止遗,为臣药。诸药并用,共奏滋肾清心,水火相济,涩精止遗之功。
【按语】:本方以遗精白浊、腰酸腿软、身体羸弱、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遗精,遗尿,神经衰弱等病症。
肾阳虚不固之遗精、白浊等症,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1、既济丸(《杂病源流犀烛》)由益智仁、菟丝子、韭子、茯苓、肉苁蓉、熟地黄、当归、知母、黄柏、山茱萸、牡蛎、五味子构成。功能益肾缩泉。主治膀胱虚,小便不禁。
2、水火既济丹(《惠直堂经验方》)由山药、茯苓、归身、柏子仁、生地、龙眼肉、五味、枸杞、秋石、莲肉、麦冬、元参、丹参构成。功能养心血、益心气、滋肾水。主治心肾两虚,健忘,失眠,遗精。
聚积气,心腹妨闷疼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3分(锉,微炒),芎3分,诃黎勒皮1两,槟榔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聚积气,心腹妨闷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食饮
大黄丸
【别名】 大黄桃仁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高良姜3分(锉),小草3分,芎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食饮。
【用法用量】 大黄桃仁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三)。方中小草,原作“甘草”,据《圣济总录》改。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腰脚疼痛,大肠壅滞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芎半两,桂心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腰脚疼痛,大肠壅滞。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四十四
五味子丸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人参、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白术、益智仁、土茴香、骨碎补、龙骨、牡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每日3次,空腹米饮送下。
【功效】:益肾涩精。
【主治】:遗精滑泄,阳痿不举,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精神不振,汗多不敛等症。
【方解】:本方主治肾虚不固遗精。方中五味子味酸,性温,功专酸涩收敛,归心、肾经,下能补肾涩精,上能收敛心气,宁心安神,为主药。人参安神益智;熟地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骨碎补肾助阳;菟丝子、益智仁、覆盆子补肾涩精止遗,共为辅药。龙骨、牡蛎收敛固涩,潜镇安神;土茴香温中散寒,为佐使之药。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助阳,固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
【按语】:本方以遗精滑泄、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健忘多梦、下肢不温、脉沉细无力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遗精,早泄,男子不育,精液异常症,男子不育,神经衰弱等病症。
如属阴虚火旺,或下焦湿热所扰,导致遗精者,忌用本方。
【同名方】:《证治准绳》五味子丸,由补骨脂、白术、山药、人参、五味子、茯苓、吴茱萸、肉豆蔻、巴戟天、煅龙骨构成。功能温肾止泻补脾。主治脾肾虚寒泄泻。
【附方】:五倍子丸(《临症会要》)由茯苓、萆薢、五倍子、煅牡蛎、金樱子、五味子、益智仁、煅龙骨构成。功能补肾固精。主治遗精。
秘精丸
【方源】:《济生方》
【组成】:菟丝子、韭子、牡蛎、龙骨、桑螵蛸、白石脂、茯苓、各等分。
【用法】: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2次。空腹盐汤送下。
【功效】:温肾补虚固涩。
【主治】:下虚胞寒,小便白浊,或如米泔,或若凝脂,或小便不利,小儿夜间遗尿,尿液清长,余沥不尽,小便不畅,遗精早泄,阳事不举,腰重少力,女子带下,月经崩漏不止。
【方解】:本方主治下焦肾与膀胱虚寒,小便白浊。方中牡蛎、龙骨、五味子、桑螵蛸、白石脂收敛固精;菟丝子、韭子温肾阳,固肾精;茯苓健脾利湿化浊。诸药合用,使肾阳得补,肾精得固,白浊自消,小便自清,诸症皆除。
【按语】:本方以遗精滑泄、阳事不举、小便白浊、失禁余沥等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遗精,性功能减退,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症。若前列腺炎小便不爽者,可用木通、黄柏、泽泻、路路通等煎汤送服;乳糜尿小便白浊如米泔者,可用车前子、萆薢、乌药、益智仁等煎汤送服。
凡湿热下注、肾虚火旺等症,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1、《医学心悟》,秘精丸,由山药、茯苓、白术、茯神、莲子肉、芡实、莲须、牡蛎、车前子、黄柏、金樱子构成。功能健脾益肾,泻火秘精。主治相火偏盛,湿热下注,遗精白浊。
2、《杨氏家藏方》秘精丸,由龙骨、牛膝、大附子、肉苁蓉、巴戟构成。功能涩精壮阳。主治漏精。
【附方】:1、肾浊秘精丸(《普济方》)由鹿角霜、石莲肉、熟地黄、黄芪构成。功能温补肾元,固肾涩精。主治夜梦遗精,及元气不固。
2、秘精丸(《遗精阳痿证治》)由生芡实、生莲子、生龙骨、生牡蛎、肥知母、麦冬、北五味子构成。功能涩精止遗。主治梦遗、滑精、早泄,以及妇女带下色黄者。
菟丝子丸
【方源】:《济生方》
【组成】:菟丝子60克,五味子30克,煅牡蛎60克,制附子30克,鸡内金15克,鹿茸30克,桑螵蛸30克。
【用法】: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食前盐汤送服。
【功效】:温肾固涩。
【主治】:肾气不足,神疲祛寒,形体衰弱,头晕腰酸,两腿无力,小便淋漓不断,脉象沉细,尽脉更弱。
【方解】:方中菟丝子、鹿茸、苁蓉补肾之虚,合赋予温肾阳,并配五味子摄纳肾气,使肾气充足,摄纳有权。则虚损可复;鸡内金主治“小便频遗”,专注主症上着眼;桑螵蛸、煅牡蛎同五味子固摄小便。固本方温肾固肾作川强大,对肾阳虚损尤其适宜。
【按语】:本方以腰酸腿软、神疲祛寒、小便余沥、脉沉细尺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片于治疗遗尿、妇女、老人及病后因肾气虚衰引起的小便不禁等病症。
下焦湿热之小便淋漓者,忌用本方。
【同名方】:
1、《类症治裁》菟丝子丸由桑螵蛸、菟丝子、泽泻构成。功能补肾益精。主治膏淋。
《沈氏尊生》菟丝子丸由茯苓、菟丝子、山药、莲肉、枸杞构成。功能补肾,健脾,固精。主治脾肾虚弱,益精,精关不固,泄泻,白带等症。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菟丝子丸由泽泻、菟丝子、鹿茸、石龙苪、肉桂、炮附子、石斛、茯苓、熟地黄、牛膝、续断、山茱萸、肉苁蓉、防风、炒杜仲、补骨脂、毕澄茄、沉香、巴戟天、超茴香、五味子、桑螵蛸、覆盆子、川芎构成。功能壮阳补肾。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房事不举。小便滑数,面色黧黑,四膝酸痛,唇口干燥,目暗耳鸣,腰膝痿缓,夜梦悚恐。
【附方】:1、菟丝子散(《普济方》)由菟丝子、黄莲、肉苁蓉、蒲黄、五味子、鸡内金构成。功能补肾清热缩尿。主治小便不禁。
2、大菟丝子丸(《医学入门》)由肉苁蓉、菟丝子、黑附子、五味子、鸡内金、鹿茸、桑螵蛸构成。功能温肾助阳,固涩缩尿。主治内虚里寒,小便不禁,自汗不止。
3、小菟丝子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石莲肉、菟丝子、白茯苓、山药构成。功能补脾肾,强腰膝,固精止遗。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房事不举,四肢酸痛,小便滑数,面色黧黑,神疲乏力。
4、菟丝子散(《医宗必读》)由炒鸡内金、菟丝子、肉苁蓉、炮附子、牡蛎、五味子构成。功能补肾助阳,缩尿止遗。主治膀胱虚寒,小便不禁或过多。
治浊固本丸
【方源】:《医学正传》
【组成】:莲须60克,黄莲60克,白茯苓30克,砂仁30克,益智仁30克,半夏30克,黄柏30克,炙甘草90克,猪苓7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蒸饼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空腹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效】:清热利湿,固肾健脾。
【主治】:小便混浊,遗精。
【方解】:本方主治脾肾不足,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混浊,遗精。方中莲须固肾涩精、分清别浊为主;黄柏、黄莲清热燥湿祛浊;益智仁温肾固元;茯苓、猪苓健脾渗湿。诸药配伍,使湿热去,肾元固,清浊分。
【按语】:本方以遗精、小便混浊、神疲腰酸、苔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遗精等病症。若下元虚冷者,加乌药;兼小便淋漓者,加车前子、木通;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脂者,可加萆薢。
肾阳不足所致的遗精、白浊等症,不宜使用本方。
心疟,发歇不定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恒山1两,香豉49粒,砒霜1分(细研),鳖甲1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麝香1钱(细研),朱砂1分(细研)。
【制法】 上为末,入后3味,研令匀,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疟,发歇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前用桃仁冷醋汤送下。
【注意】 忌食热物。
【摘录】 《圣惠》卷五十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