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分享会是一种好的激励方式

今天更新比较早,写完,带着女儿豆丁到外面转一转。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分享。

分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再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出来,最后达到让受众有所启发的目的。

现在学校也是极为重视分享这件事情。

刚刚入校的新老师,有新教师座谈会,新老师需要在座谈会上,分享自己新入职以来的感受。骨干教师,因为绩效好,则需要分享一些“快准狠”的干货。名优教师,则是会有更高的站位,常常在区域活动时,分享自己的教育实践。

最近看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发现让老师积极去分享,从管理层面上讲,其实是一种激励老师的方式。

脱不花在书本,仍然用一个公式,总结了激励的方式:

激励=及时赞美+行为建模+反馈闭环。

简单来说,及时赞美,就是“你做得真好。”

行为建模。就是“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反馈闭环,就是“你的行为对我产生了启发”。

下面我就结合,教师分享会,来说说分享会是如何达到激励老师的目的的。当然,由于我自己在学校,本身需要组织一些分享会,我想我的这些思考,也会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1、及时赞美。

分享会邀请之前,需要改变一下邀请话术,以往可能会这样讲:小明老师,下月班主任例会,邀请你做一次分享,主题:如何培养班级小干部。

这样的邀请,几乎就是一种告知。

改变一下:小明老师,您在班级小班部培养上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多次听同事们说,你班的小班部管理能力强,你人在不在班级一个样。下月班主任例会,想邀请你做一个有关如何培养班干部的分享,不知道你是否有空?

可能上面的说法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是至少比第一次好一点。好在又对小明老师带班的赞美。

当然上面的沟通,最好是面对面的。

2、行为建模。

所谓行为建模,就是要从自己可能繁杂的经验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且进一步升华为具体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是可以不断被复制与优化。

所以在分享会邀请完毕之后,就要跟分享老师说了,要把自己具体的方法分享出来。

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

但是,我也常常发现,很多老师参与分享会,只是在东拼西凑,这就浪费了一次分享机会。一定要借着分享的机会,全面梳理自己的经验方法,看到表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3、反馈闭环。

分享会结束,点评者最好讲讲对自己的启发。

我们会看到,现在虽然是一线老师在分享,但是到了点评环节,点评者很大篇幅是讲活动的意义、个人的见解(个人见解是需要讲,这是一种指导与点拨,但是从激励老师角度来讲,个人见解能够少讲就少讲)。

点评者应该多讲一些分享者对自己的启发。我现在自己主持一些活动,我就要求自己,如果是多位老师分享,每一位老师我就讲一点启发,如果是少量老师分享,我就讲2-3点启发。这样做,也是促进自己的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