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山石的画法

山水画中山石的画法
代晴
2017-07-28
阅读 70
关注

  代晴从小酷爱绘画艺术,退休后现致力于中国画的学习,山水画的画法有树法、山石法、云法、水法……,现将山水画画法的有关资料,从书刊、网上、微信等方面搜集整理放到美篇中,以利学习参考,并与喜爱山水画的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山石的画法

        画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组织和穿插,画山石一般分四个步骤即:勾、皴(擦)、染、点。
1、勾:勾轮廓和结构,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
2、皴:使平面的轮廓产生体积感和质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画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皴法:

不同的山,有着不同的质地。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了不同的皴法。同时,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中,皴法的出现标志着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些经常用的八大皴法:

斧劈皴

马远《踏歌图》

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斧劈皴: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方法,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少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皴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披麻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披麻皴

短披麻皴:宜表现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时节草木萧条,树叶基本脱落山石的坑洼全裸露出来。用此法就表现这种质感。山头苔点宜以小混点或胡椒点。
长披麻皴法:宜表现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盖。故表现的是草木一层层的质感。点宜用一字或横点。

云头皴

郭熙《窠石平远图》

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

雨点皴

范宽《雪山萧寺图》

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

雨点皴:宜表现仲冬之山,笔笔质感。

荷叶皱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折带皴

倪瓒《渔庄秋霁图》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折带皴 :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特点是笔头含水很少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解索皴

王蒙《春山读书图》

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

解索皴其运笔一般比披麻皴要长,而且行笔要曲回,形如解开的绳索,因此得名。它也是中国画皴法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起于宋末元初,赵孟頫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已开始运用,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他的外甥王蒙。王蒙完全把解锁皴从披麻皴中解放出来形成独立的皴法。但有时他往往把解锁皴和牛毛皴混合交织运用。其后,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使此画法更能适于文人画的审美情趣。

其画法的特点:一般用中锋画皴法,运笔要干燥且呈发散状,淡墨浓墨混合而用,不可单一墨色,否则层次单一缺乏变化;此外染法相对要少用,否则“毛'的感觉会淡化。在用此法时,最好伴有丰富的点法,造成茂密苍茫的效果。此法与披麻皴的区别:披麻皴多侧峰用笔,基本直线运笔;而解索皴则是多中锋运笔,画皴法时要曲线运笔。

米点皴

王原祁《仿高克恭云山图轴》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井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米点皴

大米点皴:宜表现春天雨景,画法是先画轮廓,然后以点代皴,反复多次,由浓到淡。

小米点:宜表现秋天雨景。

(6)    马牙皴: 所谓“马牙皴”,如拔马之牙,筋脚俱露也。马牙皴,侧笔重按,横踢而成,落笔按驻,秃平处像牙头;行笔踢皴,崩断处如牙脚。轮廓与皴交搭浑化,随廓随皴,方得其妙。若先廓后皴,必成死板矣。此法南宋马远、元代黄子久多作之。

(8)    鬼脸皴: 是画石灰岩、白云岩及其他具溶蚀性岩石的地貌特征,“鬼脸皴”表现太湖石的质感——玲珑剔透尤佳。在北京霞云岭有部分鬼脸皴地貌。

3、染:包括色染和墨染,是使体积感更加凸现的继续的一种方法。

4、点:点醒,是使平淡的画面生动起来,近点为苔,远点为树。

更新于 2020-10-2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