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传承永恒的爱与美/卿思君

书籍,传承永恒的爱与美

卿思君

这个世上,有许多美丽的事物:美人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烟花绚丽绽放的灿烂瞬间;人类青涩稚嫩的美妙童年。然而,对漫长的时间而言,它们不过都是昙花一现,注定不能长久。唯有一样东西,任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永不消散,历久弥新。那就是流淌在书籍字里行间的作家对于艺术之美、对于自身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书籍”这个名词在我心里竟然演化成了另一个名词“博尔赫斯”。很难想象,从小嗜书如命的博尔赫斯,在年近六旬,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时,却因严重的眼疾双目近乎失明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我之前很久,另一个人在渐渐失去的黄昏中,把这些书籍和黑暗视为自己的命运,迷失在曲折的回廊上,带着一种神圣而又莫名的恐惧,我意识到我就是那个人,那个死者,迈着,一致的步伐,过着相同的日子,直到终结,世界先是变丑,然后熄灭”。此时的他,内心应该是失落而又恐惧,带点万念俱灰的意思吧。他曾自嘲说:“命运赐予我 80 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所幸,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去。亲人的关爱,书籍中流动的爱与美,给予了他穿越黑暗,坚强面对人生的勇气,我固执地认为。

不记得是在哪个星期二的《西方文论史》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刚好是康德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批判》。那个时候的我,对抽象的文论理论学得似懂非懂,但却对康德这个人深有感触。以前一直觉得搞理论的人应该都是严谨刻板而又无趣的,但康德却颠覆了我的想象。蒋老师告诉我们,虽然康德也像其他的文学理论家一样,有着十分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近乎可以被邻居拿来当时钟,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康德却是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也是社交场中大家瞩目的焦点。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单身一世,一辈子埋首书海,自得其乐。我想,书山学海中定有他想要寻觅的那一份独特的美。

思绪绵延,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古代那些幽愤著书的历代先贤,他们在当时大都郁郁不得志,不得通其道,故退而论书策,以书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所以才有了《周易》、《春秋》、《离骚》、《诗经》等流传千古的经典巨著。他们发愤著书,既是对自身困顿境遇中幽愤情绪的一种释放与抒发,也是对自身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与彰显。这些书籍,应当成为我们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因为其中流淌着浓烈的生命大爱。

小时候,在乡下读小学,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除了教科书,根本没机会接触其他课外书。有一回,去妈妈那过暑假,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书籍,在那个比我们教室还要大几倍的叫做“新华书店”的大屋子里。许多城里的小孩子,或由爸妈在旁边辅导阅读,或席地而坐全神贯注于手中的书本,时而大笑,时而凝重。当时心里就涌起一阵莫名的失落,不知道是羡慕那些孩子爸妈对他们的宠溺,还是羡慕他们能有机会看这么多的书。妈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给我买了好多本书,有《莱特兄弟》、《拿破仑传》、《鲁宾逊漂流记》、《红楼梦》、《格林童话》等。我高兴地带着心爱的书籍回到了乡下,开始了与书籍最初的情缘。后来,妈妈不时就会给我寄些书回来。那些时候,虽然没有爸妈的陪伴,却并不感到孤独,因为这些书籍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与温暖。现在,我把它们珍藏在了我的书架上,十几年过去了,书页大都泛黄了,但每次,我一拿起它们,许多美好的感觉就在那一瞬间又被找回来了。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书籍中永远蕴藏着一份流动的爱与美,只待你轻启扉页,馥郁清芬中,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美,正在召唤着你。

顾   问:钟石山

主   编:何俊良  13517392853

邮   箱:203666763@qq.com

副主编朱亮辉 13973596834

邮  箱:917704141@qq.com

副主编:刘海辉 13337295073

邮   箱:895236831@qq.com

编辑部:湖南省邵东县红土岭

派出所文体路侧对面

后侧门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