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人必须懂的书法常识100题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又称“猎碣文”。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古文等。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丞相李斯修订、整理的秦篆称为小篆。《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严谨匀称、端庄秀美。汉隶指汉代的隶书,尤以东汉的隶书最有特色。后世把东汉时期的隶书称为“汉隶”。章草是西汉中晚期形成,并逐渐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的一种草书,是隶书快写的结果。传世章草著名作品有皇象及史游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今草又称“小草”,是草书中一种流行最广的字体。今草成熟于东晋时期。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并发展了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为之新。为了和章草相区别,人们把它称为今草。大草又称“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唐朝张旭、怀素两位书家在晋代今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比今草更放纵的草书。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最古老的楷书是钟繇写的《宣示表》《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种。北魏石刻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魏碑石刻书法的总称,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也有人把北魏石刻称为“魏楷”。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早期行书大约在晚于楷书形成的东汉后期便萌生出来。相传是汉末刘德升所创。瘦金体是由宋徽宗赵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笔画瘦劲似铁,自称“瘦金体”。笔法清劲、古雅质朴、疏瘦圆浑,字形扁阔带有隶意。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的书迹已无真迹传世。刻帖中著名的有《宣示表》《贺捷表》等。张芝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书法家,擅隶、行、草、飞白书,学崔瑗、杜度之法,变 章草字字区分为一笔书,气脉通畅。传世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等。索靖传世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急就章》等。其书法雄劲刚勇。“卫夫人”唐人称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犹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她是王羲之少年时代的书法老师。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极大。用“内撅”笔法。王献之创造出了意气纵横、优游神骏的行草新体。后人把他和他父亲称为“小王”和“大王”,并称为“二王”,成为千年书法经典。其书法遒劲飘逸,潇洒古淡。他的传世作品《伯远帖》。智永《真草千字文》用笔秀润圆劲,清俊妍美;结体平正和雅,风神朗发,犹如豪门英俊少年之气质。楷书作品,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构内紧外松,左敛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寓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其楷书代表作品《孔子庙堂碑》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洒落,风神俱足。用笔瘦硬,点画精巧;结体以纵势为主,疏朗开阔,有华俊绮丽之美。其笔势瘦硬,骨力刚健,结体取相背之势而右耸,疏密对比强烈。其草书作品《书谱》深得二王笔法,用笔峻利,点画跳跃,且蕴藏含蓄。张旭的草书最为著名,他往往醉后呼走狂啸,挥毫于壁,有“张颠”之称。《多宝塔碑》,用笔清俊遒美;结体方正匀稳,端庄谨密。其书风浪漫而沉雄,用笔多以中锋,圆润遒劲,有篆籀笔意,变二王的“折钗股’’之爽利为“屋漏痕”之毛涩。怀素的草书多用中锋运笔,辗转翻侧,连绵不断,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笔坚挺瘦削,强调起、收笔与转折处的顿按,呈明显的隆起结节的华饰现象;结体中宫收紧,四方开张。“颜筋柳骨”是对颜真卿和柳公权书法风格特征的一种评价,意思是颜真卿的书法肉丰骨少,以筋取胜,柳公权的书法骨多肉少,以骨取胜。其结字善移部位,姿态生动,字的行间十分空疏,形成一种疏朗闲淡的布局,超尘拔俗,气息清新。为晚唐书风的重要传承者。其书法雅逸劲健,用笔简练,且富有变化。代表作《扈从帖》《脚气帖》等。用笔点画丰富,形体丰满趋扁,章法疏密有致,茂密中求空灵,藏巧于拙。其书法用笔生涩,运笔圆劲,锐硬中有韧性,体势中宫紧敛,长撇大捺。行书:《东坡黄州寒食诗跋》《经伏波神词诗》《松风阁帖》等。用笔灵动多变,爽利中见力量,飞白劲健而又沉着,起收笔、提按、顿挫随心所欲,姿态飞动,中侧锋并用,变化莫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自称“八面出锋”,体势多欹侧,章法疏密相间。赵孟頫的书法不激不厉,平和蕴藉,笔法精熟,结字平正秀丽,气息高古。赵孟頫在书法上是一位复古主义者,主张师法“钟王”,出入晋唐。影响元、明、清三朝。赵孟頫的楷书被后人列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之一,称之为“赵体”。运笔清劲,字形破甜俗风气,跌宕奇纵。代表作《真镜庵募缘疏书卷》等。以小楷见长,其字形偏扁,因其以隶法写楷书之故,深得魏晋人的笔意。他的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有己意。传世小楷作品有《赤壁赋》《洛神赋》等。取法“二王”,温纯精绝。传世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离骚经》等。气势纵横,奇肆奔放,纵逸率意。传世草书代表作品有《秋兴八首》。他的小楷有晋人韵味,用笔丰富多变,结体平中见奇,章法疏朗有致,传世小楷作品有《滕王阁序》《刺客列传》》等。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润,追求淡雅虚静、天真平淡的书风。指汪士慎、金农、李方膺、李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书风丰润浑厚,貌腴而古劲,绵里藏针,有“浓墨宰相”之称。碑,原来是指竖在地上的石头。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帖的原义是指写在帛上的字,书法中的帖是指凡晋、唐、宋人用真、行、草书作字,表现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称之为帖。帖派是相对碑学的出现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魏晋以后,以法帖为学习研究对象,以钟繇、王羲之为宗的书派。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对帖派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历代著名书家作品,汇编成十卷,用枣木摹刻,以澄心堂纸、李廷硅墨拓出制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命梁诗正将清宫内府所藏历代法书编次摹勒,历时三年刻成。自魏晋至明末共三十二卷。因乾隆收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三种墨迹,这三种墨迹也包括在刻帖内,所以就将刻帖称为《三希堂法帖》。传拓也称椎拓。把金石竹木器上的字画用纸墨捶拓下来,便于广泛流传,叫做椎拓。85、什么是拓片?《兰亭序》又称们临河序》《禊帖》等。序文描写了绍兴兰亭聚会时流觞曲水的盛况以及作者王羲之的感慨。此帖书文并佳,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潇洒俊爽、飘逸遒美的书风,世称“天下第一行书”。88、《祭侄文稿》是谁的书法作品?风格特征是什么?《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季明在“安史之乱”中惨遭杀害而写下的一篇祭文。其用笔遒劲、浑厚,结字大小相间,变化无端。用墨枯润相间,天真烂漫。后世将《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89、《黄州寒食诗帖》是谁的书法作品?风格特征是什么?《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书法家苏轼用行书书写的两首自作诗。这件作品抒发了他被贬黄州的郁闷心情。此帖点画坚实肯定,苍劲遒健,沉着凝重,笔势奔放,如潮似海,跌宕恣肆,为传世苏书中的最佳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简单地说,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它包括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指书家以墨汁、毛笔为书写工具,汉字为书写对象,宣纸、绢等适宜书写的材料为载体,运用正确的笔法、合理的结体、完美的章法、和谐的墨法来抒发性情,表现丰富内涵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指构成“永”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一是点为“侧”,二是横为“勒”,三是竖为“努”,四是钩为“超”,五是左上画为“策”,六是左下撇为“掠”,七是右上撇为“啄”,八是右下捺为“磔”。读帖就是看帖,就是要像读书分析文章的要领和义理那样,去认真揣摩、分析、领悟碑帖中的用笔方法、结构特征以及章法布局等,做到心中有数。临帖是将字帖放在旁边,仿照帖中运笔技法,结构特征,转折、提按、顿挫、起收、藏露以及章法布局而练习书写。人们经常采用的有对临、背临、意临。摹帖是以透明的薄纸覆于碑帖上,依据原字帖形迹书写。背临是学书的一种方法,在临摹精熟的基础上不看范本字帖,凭记忆默写,力求和原帖的风貌、神韵相似而逼真。“文房四宝”指中国传统书画用的笔、墨、纸、砚。宣纸、湖笔、徽墨、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精品。宣纸是用青檀树皮制成的,用于书画具有“表达艺术妙味”的特殊性能。安徽泾县的小岭是宣纸的故乡。四川夹江也出产书画纸,叫做“夹江宣”。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能吸水渗化,而熟宣不吸水渗化。墨分松烟、油烟两大类。以徽墨最为著名,徽墨的产地是安徽歙县。现在书家大多使用墨汁,有产于安徽歙县的李廷硅墨汁、胡开文墨汁,上海产的曹素功墨汁,北京产的一得阁墨汁等。笔是指用于书画的毛笔。以湖笔最为著名,湖笔产于浙江湖州。砚是指墨的研磨工具。主要名砚有端砚和歙砚两大类。端砚产于广东肇庆,歙砚产于安徽歙县歙山及江西婺源县龙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