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平台】孙晓材:全球艺术家编码【0012】作品鉴赏【2117】(2021年02月12日)
更多有关孙晓材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搜索“孙晓材”或“0012”
刘悦笛:擎起“综合画派”的旗帜——评孙晓材先生综合绘画的审美取向(2014年1月15日)
孙晓材的绘画创作在中外画坛上可谓独树一帜,是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艺术家,他擎起“综合画派”的一面旗帜,其纵横捭闔的“大气”实在可嘉。其融合中西的“探索”又是那么的脚踏实地!
从绘画本体上看,晓材的绘画是力图“打破水墨”从而“融会中西”的,他的作品是中西绘画美学的融合后的视觉形象呈现。可以说,他的中国画创作是一种“综合的创新”,总是给予观赏者以一种“综合美感”。孙晓材的画特点是生拙、朴素、辛辣、意真语朴、格老气苍、古典、简约效厚、不求表面的流畅和习见的技巧漂亮。
中国画以“水墨为本”,这几乎是千年的古训,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自足体系的年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之后,“水墨之争”便不绝于耳,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似乎失去了水墨中国画就失去了命脉,那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究竟该如何发展中国画?
孙晓材的中国画就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他明确提出,在中国画绘画材料上应打破固有的“水墨”这一界限,把西方人的美学理念与东方人固有的思想方式结合起来,这一探索的思路,被众多学者称为“综合画派”。
通过几年的艰苦摸索,晓材通过中西绘画美学之间的“混合与比较”,独开蹊径,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这种探索表现在诸多方面:
其一,“线的弱化”与“面的强化”。
吴道子之后的中国传统绘画,“线”的审美作用被凸现了出来。这与“书(法)入于画”的传统息息相关。然而,中国画的水墨表现,未必一定要以线为“骨”。晓材的创新在于反其道而行之,他走上了以面为主、以线为辅甚至根本摒弃线的绘画道路,这就可能把油画的处理技法糅合进去。西方传统油画并不注重线,但比较注重呈现“面”的肌理。孙晓材的中国画吸收了西画的这个特点,一方面通过中国古已有之的笔墨,来呈现一种“表面的肌理”,这种平面的肌理效果反倒是油彩所不能达到的;另一方面,通过画面所表现的人物造型来呈现一种“隐含的肌理”,让观者产生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那种质朴感相关的视觉联想。
总之,孙晓材先生的绘画不仅在形式上是积极探索的成功者,在思想上意蕴上也达到了一种哲理的深度。
刘悦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美学学会会员,大《美学》杂志主编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1993年保送本科中文系就读,1997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2000年获得美学硕士学位。2000年保送继续攻读博士,2003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借调到中国文联《美术》杂志工作。2003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工作。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2117】
站得高-看得空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