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大礼:送你3篇自学中医书单!(任选哪篇)

自学中医书单第一篇: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因此,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

《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

《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径《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金匮要略》可看尤在径《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这就牵涉到文史

哲的修养,古汉语文化的功夫。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处,他们的书都可以看。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者,反而有害。

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对温病也多发挥。何是温病学后起之秀,特别是继承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他的《重订广温热论》和《重订感证宝阀》为少见的好书。诊断确切,于舌诊尤其精到,用药熨贴,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书说出了温病真象。

药物学方面,初起先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这类书朗朗上口,便于习诵。之后可看《本草备要》,再深一点,可看《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至于《神农本草经》文字古奥,不大适合初学。但为本草之源,义蕴精深,且简明易诵,是其长处,与《内经》、《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凡欲精研中医亦为必读书之一。

类书方面,清·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甚好。此书比较实用,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书中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订正,也下了很大功夫,有其意义。

前清时,太医院考试就以此为标范,至今北方医生中,学《金鉴》名世者不乏其人,于此也可见该书影响之大,价值之高。其他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的类书,亦宜一并披阅。

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其用药自成一家,该重时用量特重,动辄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例如,他的完带汤临床上用治白带多效。方中山药、白术各一两,峻补脾阳脾阴,在大队静药中加入些许陈皮,推动阴药,使脾脏功能健动,则运化有权,湿热可除,故妇女带症可愈。方名完带,当之不虚。近年,山西发现《傅青主秘方》,用药一如《女科》,为医书中珍籍,值得加以研究。

我最喜欢仲景和东垣的书。凡与之有关的书,从源到流也都一一加以系统地学习。例如,学药则先读张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继看《兰室秘藏》《用药法则》,再念张山雷《脏腑用药式补正》,再诵何廉臣《新编药物学》等。学方则读《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研经言》、《经方例释》;看《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心典》、《王旭高医书六种》等,一脉相袭而来。这种从一、二家系统学习的方法是否恰当,仅供参考。

除了上述的书以外,医案、医话也应当有所泛览,汲取别人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医案以《王孟英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好,医话以《冷庐医话》、《芷园医话》为佳。

总之,凡学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读一家之言,志趣每易为其所夺,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觉。为医切忌拘古、趋新。医药重乎实际,一理之出,一药之投,如弈棋然,必激起对方,彼此牵动得当才可战而胜之,设不得当则为对方所胜。因此,若不广采众长,以精益其术,囿于方隅,临床之际不愤事误人者少矣。

本文来自:岳美中

自学中医书单第二篇:

自学中医,你感觉难吗?

一开始的时候,反正我是感觉难,毫无基础,又毫无方向,而且还没人指点应该如何去学,应该看什么书,我体验过这个艰难的过程,很能体会那些想学中医,又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的人,还有一些已经学了些基础,却不得深入的人……

现在,我为你开些自学书单吧,这些书单不敢说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却可以称得上是“GPS导航”,它能为你指出一个自学的路线,一个我自己一路跌碰,走过弯路又返回正确方向的自学中医看书之路……

先为那些不得其门而人,基础稍差的人,开4本书:

1.   《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

2.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3.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圣心源》

为什么先开这4本书呢这?因为它们对基础差的朋友,可以称得上是最快捷提升“功力”的书……

对于完全一点基础的人来说,《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这本书是“砸门砖”,不是说它有多系统的入门知识点,而是它能让你对中医有一个大体的框架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对中医产生兴趣,甚至当你看完了,悄悄的告诉你……还有点立马觉得自己已经懂中医的感觉,哈哈……

然后当你看完了《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接下来就看《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这本书是阴阳一气圆运动的先头部队,它能让你建立一个初步的圆运动思维,这个圆运动思维是你最后去理解阴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接下来,就去看真正的两本,一气圆运动的代表作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这两本书你得去精读,一定要把一气圆运动掌握好,两本参看,互参对比,甚至看完这两本书,你已经能尝试性的开药方了……

当你把前面的几本书看完了,就已经完全进入中医之门了,这时候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接下来就是进阶的时候了,再开一本就好,这一本,你得反复去精读,玩味:

《郑钦安医书阐释》,也就是郑钦安先生所著的三本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先生的著作,绝对称得上“阴阳经”,能帮你真正的领悟阴阳,结合前面的圆运动,把阴阳一气真正的理解透彻,最重要的是,这三书,为你指明了医理、辨证、用药中,最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你自己去看,自己去发掘

当你看完前面所有的书,到达这一步时,你要记住一点,前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帮你领悟“阴阳”,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把阴阳领悟透以后,你就得去接触经典了,这里我推荐你先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后再去看其它经典,因为我们学中医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治病,这两本书是临床治病的“老大”,它的临床指导地位,堪称中医泰山北斗……

那么如何学伤寒金匮呢,首先你得懂阴阳,所以前面的书单就是为了让你领悟阴阳,用阴阳思维去学伤寒金匮,详细的学法,我在上一期的内容中,已经写出来了,你可以再详细的看看

另外再推荐一本书,特别是如果你从毫无基础,按我的书单学下来之后,你必须再去看这一本书,因为这本书,它是真正的中医全面教科书,当你在学习伤寒和金匮之前,掌握了圆运动,掌握了阴阳一气,就得去全面的系统的学习中医,毕竟上面的这些书单,其目的是为了让你快捷入门,为了让你先踏进中医的大门,很可能你会学得有点偏,或者说不全面,剑走偏锋,所以推荐这本书:

《医宗金鉴》

它是清朝时,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的高手们,集体编著的一本最系统的中医教科书,特别是其中的《伤寒心法要诀》,它………………

具体的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想看看我列的这些书单,是不是真的能帮你快捷的进入中医之道,那先去看书吧!

当你看完以上的书籍,最后干什么?当然是进攻《伤寒论了》,为什么?这个就更不需要多说了!!!

自学中医书单第三篇:

中医学习四个阶段: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无疾相信,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学习方法可以逐渐开朗,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老先生很多宝贵的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另外,参加无疾学社每年开办的学中医线上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选用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比较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最新版的中医教材。一般来说,新版教材容纳了诸多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整体水平还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比较畅销的几位养生保健书作者:徐文兵、罗大伦、中里巴人等的书,虽然不强调整个理论构架的完整,但是作为学习之初的兴趣培育,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放松调剂,是足可以胜任的。

中医入门教材方面,最后毛遂自荐一下。拙著《零起点学中医》,实际上是无疾依据上面的两项原则,即权威性和趣味性,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中医主干科目,撷取要点,趣味讲出。努力在保持中医理论权威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令文字活泼不致教条。蒙学友厚爱,已重印16次。现作为入门书,推荐给初学中医的朋友。

4 最后,还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大约是三年(当然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松或太紧,都可能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 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无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同学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对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路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同学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所以,中医教材的价值首先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其次,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提升,一味的崇古泥古,只能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成为井底的青蛙。学习经典,初衷并非要恢复古中医的原貌,把自己完全还原成古人,不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学习经典,是希望从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古人丰富的经验中撷取珍宝。惟其如此,为今人所用,古人的思想才在今天真正活了下来,中医的灵魂也才终于不灭。

讲了这么多,经典的学习,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过老师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困难的多。难就难在,先是要老师自己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下来再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希望通过自学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所以,对于经典的学习,无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要知道面前的路通向哪里,学习经典也是一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就未必最好;许多纯粹的理论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而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书为例,《黄帝医术临证切要》和《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书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治学的角度,或是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自然需要另当别论,这里就不多讲了。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更进一步,全部符合“古意”, 真的就是我们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方面,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很容易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经典的注家虽常以千记,但其中非常著名的也不过几家、十几家,比如研究《内经》的杨上善、王冰、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尤在泾、柯韵伯等。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以上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不妨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来读。

三 临床探索阶段

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离开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医学很难找到存在的依据。而医生诊疗是一门技术,技术的本质是能力,能力的获取靠练习,整个身心的练习。练习的起点,又在哪里呢?

医学生毕业前,一定会经历两个过程:见习和实习。所谓见习,是在观察中体验诊疗实践的过程。对中医来说,主要指跟师侍诊。老师诊疗时,在旁悉心观察倾听,如何问诊,舌象怎样,如何施针,怎样开方。隋唐以降,针道衰而方药兴,所以现代中医侍诊过程,主要形式演变成跟师抄方,抄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见习、侍诊的代名词。

见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亲手诊脉。提到诊脉,这里尤其需要多说几句。在普通百姓和中医爱好者中,往往认为中医诊脉神奇玄妙,不可思议。实际上,脉诊确实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原因在于,脉诊需要的,几乎是纯粹的感觉。而感觉,是无法通过书本学习或跟师学习直接获得的,感觉需要体验。比如一个简单的冷热感觉,无论读多少书,向多少位“专家”、老师请教,什么是冷,什么是热,都无助于对冷和热的真正认识,除非亲身体验。这个感觉的领域,不在头脑的范围之内,无法通过科学来界定,这是一个由心主宰的世界。用心体验得来的感觉,往往历久弥新。无疾至今对第一次体验革脉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是读大学时,跟随方剂许老师侍诊时经历的案例,当时提到的一句“男子则亡血失精,女子则半产漏下”,恐怕已经铭刻在终生的记忆里。

说回来,中医诊疗能力练习的起点在跟师侍诊。侍诊不是简单的听听看看,是用心在观察和倾听中体验诊疗的过程,为接下来的模仿做准备。

练习从模仿开始。无疾今天在临床上的诊疗行为,细品下来,到处都隐蕴着当初两位老师的身影。模仿的范围很宽,从问诊的次序和语气,到处方用药的思路和习惯,到针刺的手法与穴法。值得注意的是,模仿不是空对空的臆想,而是实践中的运用和体验;模仿的过程,就是实习的过程。

对中医自学者而言,见习之难在于选择和找到一位可以信赖的老师,实习之难则首先体现在风险控制。得遇师长是缘,得遇明师更是珍贵的善缘。外缘无常,却仍不离因果。多加留意,总会在身边发现可以为师长的前辈。以恭敬心,惜缘为念,取人之长,择善而从,假以时日,必有所得。

医之为业,关乎性命,敢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初学实习者,遇虎狼之药,危险之穴,谨须恪守轨范,暂收猎奇之心。一句话,医生这个行当,不是闹着玩的。无论自己还是家人朋友,临床探索必不可少,但关键时刻,探索的心必须让位给慈悲的心。

四 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

经过了前面的读书学习,见习实习,初学者或许已经可以小试牛刀,并且开始体会到病情好转,甚至治愈疾病的欣喜。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临床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境了:别人讲很好用的方法,到自己怎么就不好用了?之前试过很好用的方法,现在疗效为什么就不再让人满意了?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了怎么办?

首先需要明确,作为普通爱好者,以及初学者,当下首务一定不是攻克某种病,而是对人体,对疾病有所认识,有所体验。如此,在病症选择上,就需要有所考虑:一些急症,如高热、昏迷、呼吸困难,可能直接威胁生命;一些大病,如癌症、中风、心梗,心理负担太过沉重;一些难病,如癫痫、红斑狼疮、牛皮癣,太容易信心受挫。反之,慢性的、较轻的、常见的病症,如失眠,腹泻、便秘,慢性头疼、腰疼,普通感冒等,更适合初学上手练习。千万别小看这些病症,真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已经相当不易。

明确了大致的范围,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了。对初学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如上文所讲,即疗效的不确定、不稳定。这例有效,那例无效;此时有效,彼时无效。犹如段誉手里的六脉神剑,似乎毫无规律可以把握。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二:初学者掌握的知识结构尚有欠缺,又或者临证体验尚欠丰富。打个比方,如果到北京只去过天安门、故宫、长城,头脑中北京的印象就只是气势恢宏,那么面对小胡同的情景,就很难与北京建立起关联。只知道失眠可以从心火、肝郁上得,用清心、疏肝法有效,再遇到肾阴虚、痰火、瘀血、食积引起的失眠,老方法自然不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破解的方法,可以找老师请教,与同道交流,但最重要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多读书。框架类的知识结构问题,可以多回顾院校教科书,详见前文。至于临证经验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临证经验类的图书和文章。别人的经验,不论古今,不管成败,对丰富自己的体验,都会有所帮助;尤其是那些用心书写的文字,能让人心动的经历。毕竟,将心比心,总比从脑到心,来的方便些。

考究起来,这些临证经验类的书,又可大致分为两类:医案和医论。至于医案,《零起点学中医》里已经列为专门一章来讲,这里不再重复,只对一套书做个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这套书已经出到第11辑,130余本。现代有名望的中医,相当部分都已经名列其中了。从内容看,主要讲的,就是医案和医论这两部分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阅读。

除了书,专业期刊也是一个丰富经验的好途径。知网、维普、万方等大平台上,都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到大量专业文章。譬如,输入关键词“咳嗽”、“经验”,就可以找到成百上千条文章,诸如《××治疗咳嗽经验》、《××辨治小儿咳嗽经验》。相比书籍,期刊有两点优势明显:一,内容较新;二,方便检索。相比《名医类案》时代的记载,现代医案无疑和今天的生活更贴近;而检索,则可以大幅提高获得知识的效率。

举个例子,我现在遇到一个顽固的便秘案例,各种方法都试过,效果仍不满意,怎么办?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经验类医书中,翻看前人治疗便秘的经验;也可以直接上知网输入关键词“便秘 经验”。在前人经验的海洋里,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之前别人也遇到过。如此,那位医生头脑中闪过的一点灵光,就可能瞬间点亮我的思想。一个困扰许久的难题,或许就此解开。

除了上面介绍的临床经验类书,经典著作仍然是这一阶段必读的书目。所谓经典,经过千百年时间的磨砺,仍然可以焕发出容光,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之所以常读常新,也正是蒙这股强悍的生命力所赐。临床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要在千头万绪中坐怀不乱,离不开强大的定力。经典,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安定、浑厚。

游移不定时,读到这一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纷繁不清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思路不明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困惑不解时,“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心里是不是已经踏实、清晰了些?再听到一声声谆谆教诲,“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病势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是不是心里已经充满了感激?更不用说仲景经方,在中医实践中,面对变幻莫测的病情,以不变应万变的妙法圆通。

以上是根据无疾个人经验,及教学实践,对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一步步进阶学习的过程,做的一点浅薄梳理,不经意间已成了六千字的长文。最后,做个简要的整理:

蒙学阶段,要在把握大体、入门不偏;经典学习阶段,须得平视古今,戒躁宁缓;临床探索阶段,注意耳聪心细,广目束胆;最后,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最好善思详辨,勤问博览。

(0)

相关推荐

  • 邓文斌老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和途径

    早上,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很宝贵的时候,早上读经典,坚持每天早上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十二经络的走向.邓文斌老师是中山大学深圳药学院院长,加州大学戴维斯终身正教授,他说 ...

  • 外狂内谨的章次公(下)

      (五)"鬼变成人' 一九五五年时,中医第五门诊部(青海路)与全国一样掀起了"评三家村"政治运动学习的高潮,小组内同志们在思想上显得既严肃又紧张,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在 ...

  • 无论初学者、还是“老中医”,必读的中医书单!(附链接))

    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十三岁当学徒,当到十六岁当医生.当学徒的时候,什么事我都干过,给老师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这些事我 ...

  • 阅素灵:一份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下)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中医书单 阅素灵 一份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下) (转自公众号:阅素灵) 自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习的主流方式.学中医不 ...

  • 一份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

    自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习的主流方式.学中医不一定要先学会跪舔一个人,但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好的中医即使之前跟师很多,最后也仍然要依靠自己读书临证反思的反复循环练习.大量读书临证反思,是所有中医的成 ...

  • 【推荐】一份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下)

    康寿之道 汇聚各家医学养生之妙招,追求健康完美人生!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份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下) 自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习的主流方式.学中医不一定要先学会跪舔一个人,但必须具备 ...

  • 灵素听雨:一份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下)

    自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习的主流方式.学中医不一定要先学会跪舔一个人,但必须具备自学能力. 好的中医即使之前跟师很多,最后也仍然要依靠自己读书临证反思的反复循环练习.大量读书临证反思,是所有中医的 ...

  • 一份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上、下)

    自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习的主流方式.学中医不一定要先学会跪舔一个人,但必须具备自学能力. 好的中医即使之前跟师很多,最后也仍然要依靠自己读书临证反思的反复循环练习.大量读书临证反思,是所有中医的 ...

  • 1月土拍中北镇地块收官 中骏7.32亿获得一份“新年大礼”!

    今日上午,津西青(挂)2019-01号地迎来摘牌,至此,津城1月份土拍划上了句号,该宗地也成为了春节前的最后一宗待拍地块.跨入2019年后,天津土拍市场渐有起色,本宗地块也不例外,在本次土拍中顺利实现 ...

  • 教师成长必读文章1500篇(中)

    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成长需要有效引领 如何成为智慧名师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新教师专业能力透视:新教师如何才能加速度成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误区及对策 教师的五个 ...

  • 送戏下乡 百姓欢迎——洛宁县2021年“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活动进行中

    五月的天,日暖风轻,麦绿花香,草木葱茏,生机盎然.5月6日下午三时由洛宁县豫剧团表演的大型现代戏<花喜鹊>在革命老区底张乡底张村进行-- 戏曲<花喜鹊>反映的是豫北山区的真实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