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牌坊建筑(一)
京郊,一座废圮的古墓,墓前石牌坊立于荒野一隅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由单排或多排立柱和横向额枋等构件组成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实际上,牌坊较牌楼简单,上面没有斗拱或楼檐。有人以有无楼檐作为牌坊与牌楼的区别,在学术上是科学的。习惯上,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不论有无楼檐都叫牌坊。本书采用牌坊,但举例时,为尊重原名,有的也用牌楼。
牌坊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造型独特,源远流长,至今仍在发展。牌坊起源于门,不仅有门的功能,并与雕刻、书画、文学相结合,富有标志性、纪念性、观赏性等精神功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凝固的音乐,艺术的瑰宝。
源头—古老的“衡门”
远在公元前17~前11世纪,商朝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的“菛”字,所见“门”的形象是两根立柱上架一横梁,柱上安门扉。古籍《诗·陈风·衡门》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营造法式》中《诗义》:“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诗经》写成于春秋时代,说明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出现“衡门”,这就是牌坊的源头。《汉书·玄成传》载:“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东晋陶渊明诗云:“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直到唐杜甫诗中尚有“岁月在衡门”之句,可见衡门流传之久。从五代后梁画家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中可看到像甲骨文象形文字的“门”,这种门是冲天式柱出头牌坊的源头。
《关山行旅图》局部
至今,衡门在东北吉林城乡民居中仍使用很广,“光棍大门”(衡门)是满族固有的式样。而某些地区看到的“贫者之居”的“衡门”原始形象,门扉却改成了可以装饰的栏板,比“光棍大门”更加简陋。
永吉县北蓝屯住宅“光棍大门”,它的形式就属于早期的衡门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再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