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一部国产片,其实也不难
说起国产片,很多影迷估计都有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里面,我们每一年都在说国产片崛起,然而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国产片依旧是不温不火。崛起的势头一直在,不过没有延续,但同时也不至于让所有人都彻底的葬送希望。在这样不温不火的大环境中,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国产片真的没希望了吗?不是的,国产片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个路的核心就是故事。国内科班毕业的导演们技术那没的说,然而真正投身于一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们却发现他们产出的作品却让人很别扭,原因很简单,就是讲不好一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为什么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跨界后能获得好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好好的讲一个故事。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就与故事有关。
《那年八岁》是一部国产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国产类型片,它不像普通的商业电影那样可以跟大部分影迷在电影院见面。但即使是在电视台播出,本片同样用自己真诚的故事获得了影迷们的认同。
《那年八岁》说的是一个困难时期,西北某村落中发生的一件小事,由于母亲离世,父亲再婚,小小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的爸爸为了求生,让他从学校回来去给算命的瞎子吴先生领路挣钱。年仅8岁的小小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小小与吴先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话,吴先生认为小小是自己花钱雇来的因此并不拿他当自己人看待,虽然嘴上说自己对小小怎么怎么好,然而每一回吃饭的时候,他总会将肉菜全部夹进自己的碗里。不过后来随着两个人的相处,吴先生开始慢慢的接纳了小小,最终,两个人开始彼此认同,而此时,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吴先生决定自己资助小小去上学。小小辍学后终于重新回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杨瑾导演一直以来的追求,之前我推荐过他的另一部影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却不》。跟本片一样,他所选取的角度以及题材都是平实且普通的,这样的题材之下,可以梳理的核心脉络也就很多了。杨瑾导演把握住一点,那就是真诚的将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看。这一点来说,即使技术上还显得有提高空间,但真诚的讲故事而不是单纯炫技,这一点就超越了绝大部分观众。
本片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如果用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故事框架来对比,《那年八岁》中的这个故事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本片中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祖孙两代人的矛盾与和解,首先是两个人互不理解,鸡同鸭讲,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经历,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深厚,最终二人和解,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主要的逻辑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显然电影的后半部分显得有点仓促了。前面大篇幅在说祖孙二人的矛盾与不理解,这样的篇幅总体上是缓慢的,不慌不忙的,按照整体的故事逻辑发展,接下来理解的篇幅也应该相互对应一下,才能在前后做好平衡。然而后面的节奏稍微快了点,这就显得突然了许多。
吴先生坚持算命是一种察言观色宽慰人心的职业,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这不是封建迷信,然而当真正的危险突然袭来,吴先生内心中仍旧是有着一种鬼神论在作怪,这体现了他的这种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表面上不承认,但内心中却被怀疑占据。
相反,小小的无神论观点就坚定了许多,当他反身回去拯救吴先生的时候,两个人的人设就完成了对调。这种对调就是全片的转折点。而此后,两个人才真正达成了和解,也开始试着相互了解了。而吴先生的转变体现在了吃饭的时候给小小夹肉之中。
而本片由于时长的关系,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用一个大的冲突来彻底扭转整个故事的发展,于是我们所看到的片尾部分就显得节奏有点快了。如果导演在此处可以稍加设计一个过度情节然后在转向这个大矛盾冲突,那么故事整体上就显得更加自然顺畅而不唐突了。这或许是本片可以改进的点。
以上,其实不能否定的一点在于本片的人设不完美性,正是这种不完美,我们才能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温情的故事中的角色并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瑕且每一种性格都是单一且固定的。人性是多方面的,一个大致的方向可以代表这个人的总体性格,但在总体性格之外,这个人想要更加鲜活,就必须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来给他添加别的性格色彩。这样的人设才是丰满的。好人的好体现在面临重大选择时候的坚定,而并非事无巨细的好,这样的人设才显得更加真实。
好好讲故事吧,只有讲好了故事,国产片才有更多的可能,只有讲好了故事,崛起就不是梦。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