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庆柱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4期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这一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墓葬出土遗物与“求中”乃至建都密切相关。《清华简》所载虞舜、夏禹先后“求中”于“鬲茅”,商代上甲微为夏禹“追中”(即“求中”)于“河”等活动均与都邑选址有关。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应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均分布在“大嵩山”地区,这是都城“求中”的继续。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或(国)”,是周王朝都城选址“择中”的物证。秦汉王朝开启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长安、洛阳与开封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地之中”。这开启了元、明、清定都北京之先河。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都城的大朝正殿均在宫城中央,宗庙与社稷均安排在宫城之外,形成以大朝正殿为中心的“左祖右社”的都城布局,进一步突出了以大朝正殿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在国家的核心地位。都城“东西南北”的“中”之“政治定位”,以“中”为核心的国家“大一统”理念,由都城布局形制彰显、固化并世代传承。“中”、“中和”理念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被中华大地各个民族认同。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北魏洛阳城、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也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理念。可以说,“中”、“中和”理念缔造了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辉煌历史。
原题《“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0日第2版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