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中的硬伤,你看到了吗?

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曾经提出:每个孩子都不是独立的,每个父母都不是独立的,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每一个人的动力。

原生家庭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

案例1

冯妈妈一位痛苦无比的老人家,面容憔悴,毫无生气,看她一眼就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也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绝望。她一个儿子25岁,目前在监狱服刑,一个女儿20岁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主要靠药物维持正常的生活;丈夫已于多年前去世。面对这样的生活她已经苦不堪言,心灰意冷,哀叹自己为什么如此的命苦。

她的父亲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因为赌博,借了很多的外债而跑路了。她痛恨自己的父亲,是他把家里的所有积蓄统统花光,还欠了很多的外债,让一家人过得生不如死。

也就是这样的原生家庭导致了她的儿子来替外公坐牢,他用这种方式来爱他的外公,可能有人会问,怎样见得是这种情况呢?

其实在一个家族系统中,有一些人假如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尊重到,并不等于他不存在,他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在家庭这个系统中是有序位的,后来人要尊重前面的人,如果做不到,就会有后来人去为前面的人填坑,去忠诚于前面的人,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常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所以说,家庭系统是超越社会的标准而依附宇宙万事运行的标准,结果是和谐及爱的流动。

任何一个家庭系统中的成员都是需要被看到,被尊重的,我们尊重的是事实,是他在这个系统中的地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爱的序位”,当然,不论是谁,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起行为背后的后果。

案例2

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留美博士生田羽,在美国留学读博期间,只因为丈夫的一句“离婚”,就残忍地用手枪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后来竟然和丈夫的尸体同居一室7天,这是CCTV12《心理访谈》节目中播出的案例。

田羽,女,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争吵的家庭中,她本想以自己的好成绩博得爸爸妈妈的欢心,希望他们能够停止战争,可是她的好成绩并没有对爸爸妈妈的关系有丝毫的改变。吵架在不断升级,以致妈妈每天晚上睡觉都会在枕头的下边放一把锤子,致使田羽的爸爸惊恐不安,最后终于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田羽看到了离婚后妈妈的悲惨生活,对离婚产生无比的恐惧,所以当丈夫提出离婚时,她的整个精神世界瞬间坍塌,感到生命没有了任何的依靠,没有了任何的未来,甚至想到自己要同妈妈一样苦度终生,就想到丈夫与其不与我在一起,也不能让你和别人在一起,先杀死丈夫,之后自杀。

这是一个父母生活模式升级版的重复,妈妈没有做到的,她替妈妈做到了,妈妈只是恨,没有付诸行动,田羽替妈妈行动了。

田羽在这样一个病态的家庭中,一直进行着病态的成长,最后导致人生悲剧的发生。

其实,她是用重复妈妈的生活模式在“爱”着妈妈,这是她的潜意识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她完全是无意识的。因为她并不知道她在重复妈妈的人生。假如她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想必她的人生轨迹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她一定会寻找成长和改变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改变不了原生家庭,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案例3

翟女士43岁未婚,与一个有妇之夫在一起十余年,对方并没有离婚的打算,翟女士也没有放弃的念头,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正常人想要的生活,翟女士也常想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之前也曾经有过男人对她的追求,对她好的她不相信会有人能够全心全意对她这样好,她喜欢的人她又感到自己付出过多,怎么感觉都不大合适,只是遇到她现在的这个男朋友的时候才有了心动的感觉。

剖析下来,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是因为男方给到她安全,让她感到有依靠,反过来她又给到了男人物质上的需求,有时翟女士也感到这是一种不平衡,可是她又很难离开他,时常有一丝丝的苦恼冒上来。

深入沟通发现,她对爸爸非常的痛恨,说爸爸从来都没有爱过自己。

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对爸爸的不接纳延展至不接纳所有的男人,或是不知道怎样与男人沟通。她所需要做的功课就是接受爸爸是她唯一的爸爸这个事实,接受爸爸给与的爱、力量和支持,同时接受因此而带来的一切。只要这个功课做足了,她再看男人的眼光和视角就会转变。

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会带给一些想要的或是不想要的,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其实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原生家庭,你认为原生家庭对你是伤害的,就只能在被伤害的路上越走远远。看到原生家庭中潜在的动力和爱,我们就能够尊重到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每件事,给到爱一个序位,就会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起来。

我们又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给到孩子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是我们能够选择的,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