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年的民生之旅
识苏18 热血青年的民生之旅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苏轼是有大情怀的。
苏轼出身乡村,亲身体会了世道艰辛,生逢宋初战乱方休,民生凋敝,进京赶考步入仕途,其初心也是治国安邦,令百姓安居乐业。
从荆州登陆后,一家人开始走陆路进京,沿途风土见闻多展民间疾苦,一路上又有不少有感而发。
在襄阳,苏轼写了一首词《野鹰来》
野鹰来,雄雉走。
苍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
……
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
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
鹰来野雉何暇走,束缚笼中安得翔。
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
此词作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距离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自盟约签订后,宋辽休战,但这期间北宋与另一个邻国西夏国的战争断断续续从未消停。
苏轼此词的结尾正是借雄鹰与野鸡比喻弱宋之颓。
彼时,23岁的青葱少年苏轼心中充满了强国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强大,不受外敌欺辱,谁知,终其一生,他都活在强人政治的阴影中无法真正践行自己的主张。
直到他去世的26年后,北宋亡。
这一说又有点儿说远了。
回到嘉祐五年的这个春天,苏轼在襄阳逗留不久后,去了南阳城郊祭拜诸葛亮的隆中草庐。
(再说句题外话,几年后苏轼为考制科考试写了几十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专门批评诸葛亮爱耍阴谋诡计的,这篇文章大概算是苏子一生中的一个小败笔,其中很多观点都被后世文人驳斥)
从隆中离开后,苏轼经过今天的唐河县(宋唐州),正赶上当地官员招揽流民疏浚地方水利,苏轼特别钦佩与感动,但身负进京大任,不能停留帮助,于是提笔帮政府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招募告示,即《新渠诗》
新渠之水,其来舒舒。
溢流於野,至於通衢。
渠成如神,民始不知。
问谁为之?邦君赵侯。
新渠之田,在渠左右。
渠来奕奕,如赴如凑。
如云斯积,如屋斯溜。
嗟唐之人,始识粳稌。
新渠之民,自淮及潭。
挈其妇姑,或走而颠。
王命赵侯,宥我新民。
无与王事,以讫七年。
侯谓新民,尔既来止。
其归尔邑,告尔邻里。
良田千万,尔择尔取。
尔耕尔食,遂为尔有。
筑室於唐,孔硕且坚。
生为唐民,饱粥与饘。
死葬於唐,祭有鸡豚。
天子有命,我惟尔安。
这诗虽然微长,但其中文字浅显,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读给那些准备应征的百姓听。
一个热血青年的形象,从此诗中,跃然纸上。
从此以后,苏轼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徐州治洪,在杭州治湖,哪怕最后已经遭贬海外,还要渡海而行。
继续赶路,苏轼到了许昌(宋·许州),在这里结识了范文正公的次子范纯仁,关于二人的命运交集,此前有写,这里要留一笔的是,许昌也有一座“小西湖”。
明《永乐大典》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
许昌西湖源于东汉末年。当时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汇水成湖。
野史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即囚禁于许昌西湖湖畔。
在苏轼到访许昌时,这座西湖植树插柳,藕莲茂盛,成为中州有名的园林胜景。
苏轼与全天下西湖的缘分真是太深,这座许州西湖,也是因为苏轼的缘故,更名为“小西湖”。
苏轼在知杭州期间,对杭西湖之爱尤甚,为作区别,故建议许州官员将许州西湖冠以小字。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座小西湖,中国排名第二位的史家大作《资治通鉴》,就是砸过缸的那位司马光在小西湖蛰伏13年写成的。
苏轼也曾为小西湖题诗
《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
使君不用山鞠穷,饥民自逃泥水中。
欲将百渎起凶岁,免使甔石愁扬雄。
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
十年憔悴尘土窟,清澜一洗啼痕空。
王孙本自有仙骨,平生宿卫明光宫。
一行作吏人不识,正似云月初朦胧。
时临此水照冰雪,莫遣白发生秋风。
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湖成君归侍帝侧,灯花已缀钗头虫。
(予以颍人苦饥,奏乞留黄河夫万人,修境内沟洫,诏许之。因以余力浚治此湖。)
最后再来一个题外话,这首诗中苏轼所和的赵德麟,其实是开国皇帝的后代,太祖皇帝传位太宗皇帝,本即史家千古悬案,赵德麟正是太祖皇帝的次子德昭的玄孙。
太祖皇帝的第一个儿子早夭,所以赵德昭其实是名义上的长子,也就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同时,这位也就是民间演义故事中杨家将的大救星八贤王的原型。
说回来,赵德麟本名赵令畤,字景贶,苏轼这个人啊,就特别爱帮朋友改名字(主要是改字),一顺手就把这位皇孙的名字给改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