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在大唐的落幕
进入唐代,由于青铜礼器不再流行,日常生活中的铜器被金银器、瓷器、漆器所代替;铜材主要用于铸钱,政府也多次发布禁铸铜器诏令,所以除铜镜、造像外,唐代铜器在冶铸技术上少有创新,数量较少。
唐 《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时逢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配合当时基本建设,陕西省特别成立了西北工程文物清理队,对各建设工地的遗址和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西北工程文物清理队和陕西省文管会发掘墓葬2900余座,110处遗址。其中墓葬百分之六十是唐墓葬。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唐墓出土铜器中较完整上等级的生活用具有:盘8件,长杯2件,唾盂5件,小盘2件,盏1件,盆1件,长颈瓶4件,熨斗4件,盖罐1件,碟1件,行炉2件,钵6件等。另有鎏金勺、鎏金刻花铜钵、鎏金小钵、刻花铜盒、剑饰、带饰、车马饰、钗、尺、锁、铃、镊、臂钏、剪刀、马镫等,另还有羊、马、龙等动物。这些上千座唐墓出土的铜器和墓葬内其他类别的出土物相比,数量就较少。
鎏金铜铺首
鎏金铜铺首,直径26.5厘米,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出土。其形象是一个大兽面,巨口獠牙,口中衔有门环。
鎏金鸳鸯海棠形铜盘
鎏金鸳鸯海棠形铜盘,长20.7、宽14.7厘米。铜盘呈四瓣海棠形,盘正面錾纹以一只展翅的鸳鸯为中心展开,周围雕刻卷草、莲瓣和连珠纹,纹饰精美。
铜行炉
铜行炉,长38厘米,1958年西安市西郊南何村出土。铜行炉是佛教徒盛香礼佛的重要器具,在石刻和壁画的供养人图像中常见 。
铜细颈瓶
铜细颈瓶,其一,高27.5、口径5.8厘米,1954年陕西省长安县首帕张村出土。其二,高16厘米,1954年西安市东郊出土。
铜细颈瓶
其三,高18.5厘米,1956年西安市东郊唐墓出土,其特殊之处在于盖下带有长柄,可能是便于随时了解瓶内水或酒的多少。该瓶原以为是银器,经检测,成分还是以铜为主。
铜唾盂
铜唾盂,唾盂上部为浅盘状,盖上带捉手,短颈,腹下垂,矮圈足。其一,高9.8、口径8.8厘米,1971年礼泉县出土。
铜唾盂
其二,通高16.7、口径8.7厘米。
铜唾盂
其三,高14.7、口径9.8厘米。唾盂,至迟出现于战国,明代演变为渣斗,为卫生用具,是古代贵族宴饮时唾鱼骨或兽骨的盛器。1951年西安市南里王村唐韦泂墓石椁线刻画上,有侍女手上就捧着这种形状的唾盂。
龙首长柄铜熨斗
龙首长柄铜熨斗,长31.7、口径14厘米,1956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唐墓出土。熨斗在汉代已出现,也有叫“火斗”“金斗”,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张萱《捣炼图》有熨斗使用情况,图上有捣染、织、熨衣的场景,旁边木炭炉旁一个小宫女,手握团扇,扇炉中炭,以便及时更换熨斗中的木炭,说明人们已熟练地掌握织物的熨烫技术。”
铜盖罐
铜盖罐,高15.2厘米,敛口,鼓腹,矮圈足,盖上有宝珠形捉手。
鎏金铜马饰
鎏金铜马饰,其一,高17.5、宽13.8厘米。其二,高17.5、宽14.5厘米。锤揲成形,通体鎏金,龙作飞腾状,头部高昂,尾部飘起。
鎏金马镳
鎏金马镳
鎏金马镳,镳与衔配合,衔在马口中,镳是两头露在外面的部分。其一,长7厘米。其二,长7.2厘米。
镊子
镊子,其一,长13.5厘米,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其二,长17.4厘米,1956年宝鸡市姜城堡212厂出土,前为镊子,后可为掏耳勺。《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十年,安禄山生日,杨贵妃赐有铜镊子。
鎏金刻花铜尺
鎏金刻花铜尺,长30.2、宽2.2厘米,1956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铜釜
铜釜,高8.5、口径32.9厘米,宽斜边,曲腹至中部,底部下折,平底。
鎏金铁芯铜杯
鎏金铁芯铜杯,高6.2、口径6.1厘米,重379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此杯质地经检测,为铁芯铜鎏金,浇铸成型,杯身呈八棱状,环形柄,环柄指垫上有两相背高浮雕人头像,整个杯面以联珠纹划分为八个区间,分别饰有八个高浮雕舞伎人物形象 。
铜罐
铜罐,通高25.2、口径14.5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口沿外侈,短颈,鼓腹,环底,圈足外侈,圈足与罐底铆接焊接而成,肩部有葫芦形竖耳,上有半圆形提梁,可自由活动。
素面铜盘
素面铜盘,敞口,浅腹,平底。其一,高4.9、口径18.8厘米,1956年西安市三桥省农药厂出土。
其二,高3.5、口径13.5厘米,西安市郊区出土。唐代中央熔铸铜器的是少府监掌冶署,地方铜器产地首推扬州。
铜钵
铜钵,其一,高6、口径13.2厘米,敞口,深腹,平底,肩部及腹部各饰两道弦纹。
铜钵
其二,高9.8、口径18.3厘米,敛口,圆唇,圆鼓腹,平底 。其三,高10.8、口径17厘米,敛口,圆唇,鼓腹,平底,肩部饰两道弦纹。
鎏金忍冬纹刻花铜钵
鎏金忍冬纹刻花铜钵,高8.6、口径13.8厘米,1980年陕西省泾阳县燕王村公社坡西大队张生玉交。敛口,圆唇,鼓腹,平底,刻饰忍冬花结,纹饰鎏金 。
铜钹
铜钹,直径11.6厘米,造型及使用方法与现在的钹相同。唐代,铜钹在中原地区也十分流行。
八曲铜长杯
八曲铜长杯,为八曲长椭形。其一,高3.5、长13.3厘米。
八曲铜长杯
其二,高3.8、长13.9厘米。两杯圈足均已失。这种平面呈八曲椭圆形,杯体较浅,曲瓣对称,曲线处向器内凹入,两侧曲瓣的曲线不及底,为横向分层式曲瓣的长杯,流行于7世纪后半叶,此两杯应制作于这一时期。
鎏金刻花铜梳
鎏金刻花铜梳,高8.8、宽12.6厘米。片状,呈半圆形,梳体以一粗弦纹分成两区间,下部带有梳齿,锤揲成型,主纹饰为折枝花叶。
刻花铜盒
刻花铜盒,长4.3、宽1.2厘米。盖身之间有子母扣。盒盖刻花叶形纹,鱼子纹地。这种体量较小的盒子在唐代主要用于盛放化妆品,在一些出土的盒子内还发现有脂粉的痕迹。刻花铜盒这种多曲的形状在九世纪后半叶唐代金银盒中很常见,因而这件铜盒应是九世纪后半叶仿金银器作品。
鎏金龙头车饰
鎏金龙头车饰,长23厘米,西安市胡家庙出土。铸造成型。龙颈末端呈喇叭形接口,接口上方有一个小圆扎,以便固定。龙的鼻、口、眉、眼及毛发等细部加饰阴刻线,通体鎏金。
从以上铜器可以看出,唐代铜器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为日常用品,数量较少。这是因为隋唐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青铜礼器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世俗化、生活化是唐代铜器的必然趋势。
第二,厚薄适中,以适用为度。这大概和铜料紧张有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流通领域用钱量大,铸钱用铜大增。
第三,简朴无华,多为素面;錾刻花纹者多鎏金,纹饰装饰意味浓;
第四,受唐代金银器影响较深。唐代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制造业的高峰。
唐代随着金银器、漆器、陶瓷器的发达,青铜器制造业已衰落,但仍维持着相当的规模。
老窑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