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争相进入体制内,记住,千万不要随便进入最底层岗位

我们一起做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人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本号的网络教育课程辅导广告基本靠谱。如无把握,先廉价买资料或始听以后,看看孩子是否感兴趣。理财投资的课程可以听听借以拓宽视野。如遇存款投资、入保险等诱惑,严防受骗。

本文所有图片与文章内容无情节上的关联

胡子宏生命日记(1575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争相进入体制内,记住,千万不要随便进入最底层岗位

(一)

偶然间刷抖音,获悉一条消息:清北毕业生进入体制内谋职的,竟然接近了一半儿。作者分析了各种原因,但在我眼中,孩子们无非想谋求一种安稳的生活。毕竟,这个疫情之年,把很多年轻人的锐气,磨得有些老气横秋了。

我得了癌症晚期之后,自觉余生寥落,写文章也就不虚张声势,不装腔做调,敢于说出点真实感受了。我想对那些已经或试图进入体制内的名牌大学生说一句,体制内确实很舒服,但是,它远比高考复杂得多。参加工作后,就不要表现出校园辩论赛那样的锐气了。

尤其是,孩子们不要进入最低的基层,如乡镇或小县城的小局机关,千万不要。只要你进入,且在原地结婚生子,受生活的拖累,你就无法脱身了。此时,你跟那些普通办事员,真的没有什么区别。稳定归稳定,但是,若非遇到很特殊、很公正的机遇,那种原地不动、他人加塞的郁闷,会令你身心俱疲,尴尬一生。

千万不要期望陆步轩那样的机遇。一个陆步轩验证了北大毕业生圈层的实力,但是,千万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最底层的机关里,遭受着同事们的奚落。如果单凭工作能力和考试,你将所向披靡,但是,谁规定提拔一个干部,靠的都是工作能力呢?

孩子们,记住我这个52岁老人的苦口良言,进入体制内是一件不错的事儿,但是,千万不要跌入最底层。如果想从最底层做起,记住,若非借助外力,几乎没有谁愿意主动拉你一把。何况,作为名校毕业生,那些骨子里的傲气,会让你很难讨同事们的喜欢。

(二)

有些情景,会在记忆中铭刻一生,譬如年轻时的谋职艰辛。因此,迄今,我依然感恩当年选我进入工作岗位的几位领导,尽管久未联系,他们就是亲人。

1990年大学毕业前,我找到北京某位厅级老领导,试图让他帮我谋个单位就业。他非常认真地说,你们这些大学生,缺乏锻炼,就应该从最基层开始做起。

老领导没有帮上忙,只好自己去找单位。还好,我运气不错,进了团地委。在本地和下县,乃至在我爹娘眼中,地委大院,那该是多么荣耀的岗位啊。可是,我毕业的时候,学校对“下基层”的定义是,地级单位以下就是基层。

大学毕业分配之前,我们七八个关系密切的同窗,坐在草坪上聊天。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个能交心的朋友,带着浓浓的山东腔,非常认真地对我们说,我可以下基层,但是你们千万不要下基层,下去了就上不来了。

那位同窗为什么敢于下基层呢,因为他老爸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正厅级。20年里,同窗先是到了乡镇,后来担任了一把手,后来担任了县级常委,再后来成了省会城市某单位的主要领导。

当时一起聊天的,有男女几个同学。三个女同学,目前分别是高校老师、某大刊主编、定居美国。其他几个男同学,留京的担任了某公司经理,回到县里的是乡人大领导。我回到这个三线小城,迄今没有什么出息。

当年毕业的同窗中,有考研的成了律师;有同学经商,年薪是我的几十倍;进入县级的,被提拔的机会很少,弄个科局级的职务,就算是比较幸运了。在体制内,由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任领导,比较合适;但是,一旦到了下级单位,再想上升到上一级的单位,太难了。

有没有从县级岗位上,升职到厅级领导的同学呢?有,且不少。太多的言语不絮叨了,我只想说,某一次,我出差到外地,某个副厅级的同学请吃饭,喝了几杯后,他感慨一声,对我说,这些年,他妈的,真是太难了。

也就是那次痛饮的场合,首都的同窗告诉我,其实他到过我工作的大院,去开展某类调研。陪同他的是大院的秘书长,且路过了我所在的办公楼旁边,他不方便联系我。当时,我是正科级,他是副厅级。

(三)

我家小子高校毕业后,有人劝我,为什么不回老家考选调生,为什么不进入体制内,为什么不回来谋个稳定的工作?我只能随便应付几句——小子迷恋北京,他不愿意回来,儿大不由爷呗。

实际上,我真不想让孩子回来,因为,我对他的期待,真的不是在某单位担任主任科员、X级调研员。在貌似稳定的工作环境里,表面上拼的是工作能力,实际上,拼的多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综合实力。这个过程太累,太费心,太折腾。即便在很要害的部门,若非贵人相助或高人指点,再加之自己比较有个性,你不讨人喜欢,一辈子就是科员、科长,然后在忙碌中失去上进心。

学历越高,读书越多,阅历越广,越不想让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类规则,把自己搅得心神不宁。可是,越是在最底层,这种规则越是盛行。你辛辛苦苦干了数年,年轻人却提拔了,因为人家的大舅在某个部门担任领导。

我研究过上百个各类“大老虎”“小苍蝇”的简历,我发现,他们从最基层的某个单位,然后三两年就会换个单位,就会提拔一个职务。你以为是他们的工作能力突出?实际上,背后有一双或几双无形的手臂,在为他“柳暗花明又一村”。

工作能力和才干非常重要,但是,你必须进入某个重点的“班级”,遇到了欣赏你的“班主任”,而你正好担任老师的“课代表”。或者,你的“班主任”,正好是你大舅的亲戚或者同学。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你就会顺利地被保送到比较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按照我辈对生活的感觉,往往都是干一行,伤一行。无论是清北毕业生还是985、211高材生,进入体制内,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千万不要全部依靠体制内的各类规则,你必须掌握一门独特的技术,以方便你随时脱离。越是在最基层,甚至是穷乡僻壤,你越要考虑好,随时有辞去工作的能力和资本。

名牌大学毕业的孩子们,进体制内可以,但是千万不要随便进入最基层,除非你被逼无奈。在最基层的机关里,你很难遇到欣赏你的“班主任”并担任“课代表”,大概率变成那个北大毕业后卖猪肉为生的陆步轩,只能长期被岁月和繁琐的工作磨得没有脾气。

一句话概之,你进入体制内,到了最底层,若无攀爬的能力和助力,那么,你大概率会坠入深渊。最好的途径是大单位、高层次,混个中层就是正处级,若非如此,你今生大概率只能稳稳当当地做一辈子科员。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