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创作高峰论坛专刊]何以回报 唯有作品 ——先秦诗歌、散文起源至唐宋全面繁荣II丁 一
☆
☆
☆丁 一
有机会再次来到作为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美丽的贵阳,与大家一起分享文学的快乐,真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我先抛砖引玉,简单谈谈“先秦诗歌、散文起源至唐宋全面繁荣”这个话题。如何改变我们的知识结构或者文化构成,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拓展自己的文学、哲学、美学系统,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因此,今天我的发言主题是《从先秦诗歌、散文起源至唐宋全面繁荣》。这个题目有点大,但对加强知识或文化的构成很必要,我从古代历史的诗歌与散文中,下面我把古代历史的诗歌与散文分为六个部分,略谈一些文史常识:
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诗歌和散文的大国、强国。
1.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作者是佚名的。它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是佚名的,传说是由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西周时期尹国人,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由他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段,“赋、比、兴” 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至汉武帝时,《诗经》是《五经》之一,称得上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2.《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产生于战国后期,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7篇)、宋玉(2篇)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贾谊、刘向等人的16篇辞赋。后王逸又增入己作《九思》,是为总集之祖。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注:此作是否屈原所作,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九辩》《招魂》(宋玉)《大招》(景差)《惜誓》(贾谊)《招隐士》(小山)《七谏》(东方朔)《哀时命》(庒忌)《九怀》《九叹》(刘向)《九思》(王逸)。总体17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我国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体裁,于其中皆不同程度的存有身影。其实,原作16篇因种种原因已失传,后由南宋理学家、大儒朱熹集注了15篇。
3.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所谓“三教九流“,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又称《道德经》,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它们都以对话体的形式出现。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孟子》,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体现了《庄子》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逍遥游》便是一篇典型的浪漫主义散文。 战国末期: 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它们多为专论文的形式。《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例证。文章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不专记人记事。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尚书》最早的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则真伪参半。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体。“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左传》(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亦为编年本散文》,“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春秋三传: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左传》则只是仿照《春秋》内容,却比《春秋》广泛丰富得多的新史书。如《战国策·齐策》(佚名)中的《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士人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相位稳固的事迹,颂扬了“士”的智谋及其在战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颂扬了冯谖争取民心的政治卓见。文字的艺术特点为情节曲折、细致,富有故事性,并运用烘托手法,刻划了一个有胆识的策士形象,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安排情节结构。还有《战国策·秦策一》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也是一篇智慧之作中的圭臬;再如《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等《战国策》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占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有”改为“的”〕文人文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南宋朱熹把计1751字(注:具体字据不同版本有出入)11 章的《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四书》之一,列《四书》之首。《中庸》是《小戴礼记》中一篇,核心为“诚”,南宋前亦未单独刊印。传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丁汉司马迁作《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南宋朱熹把3568字计33章4大部分的《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四书》之一。现存《中庸》经秦代儒士修改,约写定于秦一统天下后不久,篇章不同于《大学》。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本应还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另一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 三教九流、十家与十三经: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家由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三经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7. 《晏子春秋》《列子》《孙子兵法》《山海经》:《晏子春秋》(又名《晏子》),经西汉目录学家刘向整理、记录先秦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古代哲学散文、又称最古老的传说故事典籍,在孔子之前,先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列子约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列子》被道家尊为前辈,主要内容为“虚静”“无为”;《孙子兵法》是2300年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璀璨的兵书瑰宝、计6000余字13篇的《孙子兵法》。由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西汉刘向之子刘歆校理先秦佚名作者的《山海经》,计约32650字22篇,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大体为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这部史书内容丰富、风貌独特、乃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
其他略。
秦世皇“焚书坑儒”,使是中古代诗歌与代文进倒退期。仅以荀子学生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和碑文,吕不为的《吕氏春秋》和民间民歌等先秦代散文等法家著作为支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吕不为是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这部杂家的代表作。为了布告天下,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他想出一个宣传该书的办法:“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便是“一字千金”的由来。秦帝国立国15年最大贡献在于统一了中华版图,建立了强大的郡县封建体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与田亩制,这一封建体制一直延续到了1912年,时间长达2000余年,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三、两汉的诗歌、散文与赋
简单介绍一下“两汉”。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前后相传29帝(其中西汉15帝;东汉14帝),延续406年。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建都长安,高潮为文景之治和汉武帝;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8世共14帝,享国195年,东汉起于所谓的光武中兴,打的是西汉的招牌,却没有重现西汉的辉煌。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东西汉的划分是以王莽窜政来划分的。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东西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诗歌、散文、汉赋。
1.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总集名,南朝宋·郭茂倩编写。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佚名)写的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爱情故事,乐府诗文体,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佚名)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诗句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南朝梁时期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3.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其中包括: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65万余字,比《淮南子》多39.5万余字,比《吕氏春秋》多28,8万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有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修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之后又有由南朝宋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的出现。
4.汉赋是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骚体赋《吊屈原赋》描写了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但他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鵩鸟赋》,通过人鸟对话形式,开汉赋主客问答体之先河。贾谊向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得到的答案是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不值得为生留恋,为死悲伤。东方朔的《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有诙谐的特点,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扬雄仿《子虚》《上林》而作《甘泉赋》《羽猎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张衡的《二京赋》及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班固与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司马相如,扬雄并称"汉赋四大家"。张衡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表达济世之志、一泻情怀的《四愁诗》,希望以“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的才德报效君主。并著有天文学《灵宪》《浑仪图注》,数学《算罔论》,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由于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5.其他:(1)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招门客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全书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2)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说苑》: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阐述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由他分类编纂的《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与他的杂史、小说集《说苑》一书性质类似。
(3)王充: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伟大的无神论者,著有《论衡》《订鬼》,等名篇。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论衡》针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全书20多万字85篇的《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4)蔡琰: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字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是蔡文姬《悲愤诗》的由来。
其他略。
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400年,东汉末献帝建安年间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经历西晋短暂的统一,“永嘉之乱”酿成南北分裂,北方匈奴等五族入侵,南方东晋偏安一隅,后被宋刘裕取代,转为南北朝时期,直至隋文帝统一中国,历时近400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都于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特征,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可分为魏晋文学和南北朝文学。
1.魏诗一:东汉末年,皇朝的统治被农民大起义摧垮,魏、蜀、吴政权相继成立,出现三国鼎立局面。这一时期由于民众思想比较活跃,使魏国建安文学得以兴盛。曹操父子三人称“三曹”,又以曹丕、曹植为核心和“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文学成就。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短歌行》胸怀壮阔、气概豪迈;曹丕诗歌清丽隽秀,《燕歌行》这是我国诗歌史上今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曹植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建安七子”也各标其美。建安文学共同特征为“慷慨悲凉”,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作品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变故和人民的疾苦。后人称这些时代特征为“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2.魏诗二:以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为代表的“正始文学”,所产生“竹林七贤”,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河南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与地名竹林合称为“竹林七贤”,其实那个地方没有竹林,但由于当时文人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但受老庄、玄学影响,对现实多持冷淡的态度。七人均为当时玄学的代表。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聚众喝酒、纵歌。
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是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著有《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景元四年时年40岁的嵇康因冤案,被司马昭下令处死。行刑当日,3000太学生集体请愿,求朝廷赦免,请愿求未被采纳。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后从容就戮,叹道:“从前袁孝尼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司马昭不久意识错杀了嵇康,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阮籍的赋《清思赋》《首阳山赋》《鸠赋》《猕猴赋》,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论说文都以阐述哲学观念,《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均采用“答客问”辩难式写法,《大人先生传》流露出较浓厚的仙隐思想。鲁迅评阮籍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3.西晋时期作家颇多,但成就一般都不高。文学却已进一步自觉起来,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的特征。陆机的拟古诗作影响了后人,《文赋》更是论文名作。潘岳的《悼亡》之作,传诵千古。左思的诗作寓咏怀于咏史,笔力雄厚,成就最高。左思的《三都赋》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这些赋实际上不只是写三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左思早年曾写成《齐都赋》,全文早佚,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李密的《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奏章。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之说。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4.东晋时期,文坛流行玄言诗赋,它是时代清谈务虚风气的产物。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9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五柳先生传》,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其诗作写出自己从仕官到归田的生活体会,《桃花源记》自然朴素,直率新鲜,蕴含着淳朴高尚的思想和美学价值。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南朝文学是指东汉以后,在江南地区连续出现的宋、齐、梁、陈4个朝代的文学。由于江南物力富饶,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又因政治形势的动荡和士人生活优裕与思想消沉,造成了作品数量多,但内容单薄空虚。在描写自然、爱情、友谊时不乏真情,但大量属饮宴、应酬、咏物之作, 是为艳体诗。为掩饰内容贫乏,士人十分重视形式的精美,追求辞藻的华丽,轻靡绮丽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南朝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和骈文。刘宋时期有鲍照、谢灵运。鲍照的乐府诗强劲奔放,充满悲愤不平;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诗人,并称“陶谢”,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文赋有《山居赋》等。诗风精致清新。梁代的宫体诗讲究调声选色,规整工丽,突出的有谢朓、沈约、江淹等。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其诗清新,其文工于写景,自成一家,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开创一代诗风,称“吴均体”。
6.南北朝诗产生了永明体及齐梁宫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共11年,“永明体”就是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今存少数民族佚名民歌《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民歌之一,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歌词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历来被视为诗歌中的杰作。
7.散文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虽为学术著作,其中写景的一些片断,为后人传诵;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虽不完全是文学作品,但其中部分内容,也被人们喜爱,与郦道元《水经注》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小说创作开始兴盛,但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数量也相当可观。但还只是一味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气息的虚构。一类因巫风盛行、佛道传播而产生的鬼神志怪作品;一类以清谈风气影响而产生的记载士大夫轶事清言的志人作品。南朝小说可分为轶事和志怪两类,前者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后者有刘义庆的《幽明录》等。所撰《博物志》是现存志怪小说中较早的一部。志怪小说名作有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先驱则有裴启的《语林》,还有葛洪的《西京杂记》。
8.文学批评在南朝时代有了充分的发展,曹丕的《典论》开文艺理论专著先河。陆机的《文赋》第一次全面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基本问题。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诗品》是一部重要的诗论专著。两部理论著作均提出“神韵”“境界”“形象”“风骨”等一系列文学美学的概念,南朝文学虽然内容贫乏,但其形式的成熟,为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学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北朝文学指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它繁荣于后期,但在诗、赋和骈文方面,成就难与南朝相媲美。南朝梁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22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主要收录诗文、辞赋及少数赞、论、序。萧统死后谥“昭明”,由他主编的这部文选因而被称作《昭明文选》。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是另有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编纂了《三国志》。它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体史书,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分《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共65卷。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范晔《后汉书》。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25年,共195年的史事。
隋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留下多少瑰宝,因为只存在了38年的国史有37位诗人大多从南北朝过度而来,王通也是,但值得一提,他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也值得一提,他生于隋代(580年-643年),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隋朝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了选拔仕官的科举考试体制。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代文学辉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又由于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加之统治阶级对于文学创作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更是了充分准备。唐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与律诗。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五、七言古诗,还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近体诗是唐代新体诗,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一件大事。唐代共产生了3700多名诗人,5.2万首唐诗。
盛唐的诗歌,中唐的古文,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元白、白居易、韩愈、柳中元等。绘画方面也吸收外国色彩、晕染的技巧,出现了敦煌壮丽的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绘画大师。王维的山水诗,号称“诗中有画”。
1. 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玄宗开元初年 100 年,前 50 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后 50 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除“初唐四杰”外,还有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诗境上从卢照邻、骆宾王“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重视声律,讲求骨气,《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初唐四杰”自觉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文风。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2)盛唐:自开元元年代宗大历初年,50余年。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期,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盛唐诗坛主流。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共同的艺术特色。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短短的53年涌现出十几位大诗人,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盛唐诗坛李白、杜甫是最伟大的时代歌手,相得益障。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不同诗音。李白诗歌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他既是盛唐之音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开启者,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3)中唐:自大历元年文宗大和九年,约 60 年,是唐诗发展史上风格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也是继盛唐之后又一个诗歌繁荣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愈、孟郊、元慎、白居易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掀起第二次高潮。唐宋诗歌史上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追求新变,如白居易在《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不同诗人和创作群体不同的新变追求,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中唐诗人大约570多人,约1.9万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盛唐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诗歌形式上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过〔书〕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除了韩孟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韩中唐早期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等,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和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宗元山水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禹锡咏史诗豪迈畅朗。
(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昭宗天佑三年,约 70 年。杜牧、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创作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诗歌也揭露黑暗,抨击暴政。晚唐是唐诗由盛转衰的阶段,多数诗人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普遍带有衰飒悲凉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点负责人,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二是绮艳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都各有特色。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五代时期词的迅速发展,为宋词的繁荣奠定基础。
山水田园诗派人物王维、孟浩然,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代表作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边塞诗派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和征戍的艰辛。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李益的《从军北征》,王之涣的《凉州词》,李颀的《古意》等。浪漫诗派人物李白,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作有《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现实诗派人物杜甫,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等。新乐府革新运动领袖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初盛唐边塞诗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盛唐边塞诗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代表作品有李颀的《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盛唐边塞诗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精神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令人肃然起敬。晚唐经战乱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全无初唐时期豪迈。多写思念故里之情。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还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2.唐代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618~741),古文运动的发轫期。高祖、太宗出于施政需要,提倡公文疏奏。魏徵、傅奕、马周等人的奏疏谏议,已出现以散间骈的征兆。高宗武后之世,四杰的骈文指责朝政,褒贬时事,气势宏大,有汉赋余响;但词藻华丽,仍六朝积习。武周改制称帝,御用文人如李峤、宋之问的文章,近于南朝文学侍从之词,陈子昂的直言极谏,显得不合时宜,谠言直论,凌厉风发,行文也多用散体,他的“道”与后世古文家所倡言者内涵不同,文风也有别,表序颂祭,仍有俳偶陈习,但后世还是尊之为古文运动的先导者。第二时期(742~805),古文运动高潮的酝酿期,涌现了一批散文改革的倡导者。前有李华、萧颖士、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和柳冕。他们在理论上主张明道宗经,强调文章救世济俗的社会作用,推崇陈子昂的斫雕为朴。主张是安史之乱以后欲以儒道重振王纲朝政在文学上的反映。但他们的儒道不纯,元结不师孔氏,李华、梁肃兼信儒佛;成就最高者首推元结。他的散文忧时伤世,风格危苦激切,在山水游记、寓言杂文上有所创新。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在《元次山阳华三体石铭跋》)所写“上接陈拾遗,下开韩退之”起到重要的过渡作用。第三时期(805~859),古文运动盛极而衰的时期。永贞至长庆年间是古文运动的极盛时期。一批文人抱着行道济世、重振唐运的志向,积极参与永贞改革、元和中兴。古文运动高潮的形成。一时人才辈出,既有韩愈、柳宗元作领袖,又有李翱、李观、李汉、皇湜浞、刘禹锡、吕温、白居易等为羽翼,互相切磋推挹,造成声势。对古文运动指导思想、创作宗旨,韩愈、柳宗元都有较明确、系统的论述,提出“文以明道”主张,阐发了文道相辅而行的关系。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和柳宗元的“辅时及物”说,大大丰富了古文的创作内容。对作家的道德、文艺素养和创作态度都有所要求,这对规范古文创作,提高艺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使古文创作成就斐然,韩文雄深奇崛,柳文精深峻洁,被奉为后世散文的楷模。李翱、皇甫湜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和“怪异奇崛”的特点。宝历至大中年间古文运动渐趋衰落,人数和成就均不如前。代表人物孙樵、刘蜕,生活经历既不如韩柳那样丰富,才力心志更相去甚远,虽也有些刺世疾邪的佳作,但与皇甫湜相比,已是等而下之了。倒是著名诗人杜牧的散文论列大事,剀切排洖,成就突出。第四时期(860~907),这一时期进入了唐朝季世,古文运动衰微,小品文异军突起,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一批穷愁之士。他们的小品文远绍元结,近承韩愈、柳宗元。杂文寓言,短篇零章,愤世嫉俗,深切犀利,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言:“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散文《师说》。散文家、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文成就大于诗。骈文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留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永州八记》《溪居》《江雪》《渔翁》书法被称为“柳公权体”。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的束缚,笔力雄健,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晚唐散文杜牧的《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其他略。
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此后近20年中,宋朝消除了南北的割据势力,逐渐实现统一,结束了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使宋朝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活字印刷的出现,更使大量书籍迅速刊行于世,扩展了文人学者的视野,提高了他们著书立说的兴趣,促进了文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私家著述纷纷问世,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宋词创作成就最高。文学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随着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士人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欧阳修带起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以平实的语言创作,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无疑。如现存苏轼诗2700多首,杨万里4000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白诗近千首、杜甫1400多首多出许多。 1.宋诗:“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仿效白居易体的有王禹偁,也提倡杜甫的诗。杨亿、刘筠等提倡“昆体”,《西昆酬唱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得名,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效李商隐体,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表现才学、功力,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效晚唐体的有九僧、林逋、魏野等人,用清淡的风格来写幽静的隐居生活,都受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梅尧臣诗用思深远,风格平淡,虽作近体,却存古意,“意新语工”。苏舜钦与梅尧臣并称。苏舜钦的诗,笔力豪俊、超迈横绝,多结合当时现实。欧阳修学韩愈的以文为诗,又受李白诗的影响。但韩诗矫健,欧诗舒畅,风格不同。
经历了北宋覆亡的“靖康之难”,激起南宋诗人抵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公元1111年前后宋徽宗初年,黄庭坚逝世的第六年前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南宋末,方回因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把杜甫称为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江西诗派”中的“一祖三宗”之说,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诗派成员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颉、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一脉相承,但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又有曾纮、曾思等被补入。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这时期取得杰出成就的是陆游和辛弃疾。稍早于陆、辛的诗人陈与义,身世漂泊与杜甫相似,诗也学到杜诗的音节宏亮,风格沉着。“中兴”“尤、杨、范、陆” 四大诗人并称。尤袤的诗大都散失,杨万里的诗,从生活中抓住感受就写,摆脱”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的规范。只范成大出使金时所作72首七绝,表达了北宋亡国之痛,反映了遗民盼望复国之心情。《四时田园杂兴》60首,对农民疾苦有深入反映,胜过以前田园诗。这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陆游。陆游的一方面体会生活的隽永滋味,熨贴景物的曲折情状;另一方面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报仇雪耻,收复失地,悲愤激烈。陆游散文也有成就。论文、记叙,贯串爱国感情,《入蜀记》写景、议论、抒情极为生动。
南宋后期文学,以姜夔为最著名。格调较高,音调和婉。反映战乱的感叹,但缺少爱国激情。”江湖派”是受“四灵派”影响的诗派,最著名的诗人首推刘克庄,学晚唐体诗里面填嵌成语典故,但不能摆脱晚唐体格局。南宋末年,文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度发扬,有反侵略忠愤的民族气节,也有遁迹山林宁死不屈的孤高。文天祥的《指南录》和《指南后录》中的诗文,汪元量表现忠愤气节的诗以及记录亡国之痛的《越州歌》20首,谢翱的血泪文《西台恸哭记》,构成宋代文学尾声。陆游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存世9300余首,陆游《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内容丰富,举凡史事杂录、考据辩证、诗文评论、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形式灵活,文字简练。随笔式散文《老学庵笔记》,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闻,颇有史料价值,是南宋笔记的精品。
2.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文本,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词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主要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隋代开始流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可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敦煌曲子词集》收录160多首作品,大多是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词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全宋词》共收录词作1330多家将近2万首,后人把宋词与唐诗并列,产生“唐诗宋词”之说法。
词有四种分类方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58字以内小令,59一90字以内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达240字的。词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分两段的称双调,分三段或四段的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词牌的来源约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均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词牌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最普遍。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词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善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善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别出新意。辛词现存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给人以清新之感。富有生活气息。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毛泽东对辛词有着特殊的感情,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爱国诗人岳飞,代表作《满江红》《小重山》。
婉约词派代表女词人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显著特点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通之典,为避生僻晦涩;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留下《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凤凰台上忆吹箫 》《夏日绝句》,理论著作《词论》等。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吸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著有《珠玉词》。晏几道是晏殊的幼子,和晏殊合称“二晏”。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著有《乐章集》,代表作《雨霖铃》。秦观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代表作为《鹊桥仙》。周邦彦开格律派词风之先河,被誉为“词家之冠”。代表作《苏幕遮》等。姜夔,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3.唐宋八大家散文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范仲淹《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本质是散文诗化和情感的外显,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这一时期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 “半山诗”指他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为“江西派”的先驱。《祭欧阳文忠公文》《泊船瓜州》都是难得的存世佳作。
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进策》《记游定惠院》等名篇《大学语文》必读。
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墨池记》《学舍记》“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曾巩《局事帖》,2009年以1.08亿元成交。 北宋初年政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为散文《岳阳楼记》,诗词《苏幕遮》《渔家傲》等。南宋文学家、诗人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有“家剑南而户石湖”之说。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晚年隐居故乡石湖。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为后人留下代表作品《点绛唇·金谷年年》《小隐自题》《宿洞霄宫》《山中寄招叶秀才》《园池》等诗词。
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14卷430多首,散文30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以,《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为绝唱。)北宋名臣司马光对抗王安石变法,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主编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名意思“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宋代理学: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继承程颐、程颢理学,世称程朱理学,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所著《四书集注》在明清两代均为士子必读教科书。诗文代表作《观书有感》《春日》。
其他:北宋李谦等编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小说、笔记、稗史等400多种。南宋洪迈撰写的笔记《容斋随笔》内容广阔,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典章制度、对人物评价等,我国古代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史笔记著作。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另有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蓝本),《三国志平话》 (后演变为《三国演义》)等不一而足。
诗歌、散文并不是空中楼阁,它都是知识生产过程中一种复杂的表达方式,不能简单的迎合时势,不能无意义的缠绕和堆积在一些正确的废话里面,不能反诗歌和散文的知识生产用流水线和计件化的方式去完成,也不是二手文学的中介人,一些文学组织更不是文学领域中的二手中介机构。文学必须像小草一样,拥有自己的泥土,作家也一样必须拥有自己 的泥土,何以回报泥土呢?唯有作品。这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稿人的的家底,也是写文章的人必备的文化子弹,子弹在膛,才能打得出好文章来。为此,把这些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元素,这些文化的泥土与养分,好好收藏到记忆的图书馆,当自己写“饿”时,就取一点“食料”充来“饥”,写手们就不会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事儿了。因此,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唯有书不能丢,而书丢不掉的唯一办法,就是广博而系统地读那些文史、哲学和美学成本很高的书籍
季羡林的《我怎样写散文》是可以留存50年以上的好文章,值得一读。
征稿专栏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